兩次落榜,又與狀元擦肩而過,歐陽修的坎坷“高考路”

隨著電視劇《清平樂》的熱播,歐陽修的科舉故事又引起不少網友的好奇,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歐陽修的坎坷科舉路。


兩次落榜,又與狀元擦肩而過,歐陽修的坎坷“高考路”

歐陽修陵園


01 自幼喪父,母親拿蘆葦杆在沙地上教他認字


宋仁宗朝的名臣們,不少是單親甚至孤兒。范仲淹幼年喪父,母親帶著他改嫁朱姓男子,所以他也改名朱說,他考中進士也是用的朱說這個名字,范仲淹則是他後來認祖歸宗後才改的名字。與范仲淹並稱“範韓”的韓琦則是三歲時父母雙亡,由哥哥們撫養成人。仁宗天聖八年和歐陽修一同參加殿試並一舉獨佔鰲頭奪得狀元的王拱辰也是少年失父。歐陽修也同樣不幸,他出生時父親歐陽觀已經是五十六歲的老人,三年之後就去世了,這時候的小歐陽修算虛歲也只是四歲而已。

母親鄭氏帶著他投奔任隨州推官的叔叔歐陽曄,歐陽曄以廉潔出名,本來就一窮如洗,來投奔的歐陽修母子也難免過的很艱難,他沒有其他氏族子弟那樣優越的求學條件,但他的母親鄭氏出身江南大族,通曉詩文。家裡太窮,沒有多餘的紙筆,鄭氏就在水邊沙灘上,用蘆葦杆在沙子上劃字,一個個地教小歐陽修認字練字,這就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歐陽修對讀書有著驚人的天賦,加上母親鄭氏的悉心指導,他很小就能背誦不少古人的名篇。家裡窮,沒有足夠的藏書,他就去鄰居家借,甚至經常整本整本地抄錄,讀書抄書往往廢寢忘食,不僅如此,他自己也開始學寫文章,很小就出手不凡,每篇寫出來,大家都覺得是成年人才有的手筆,這時候他還是個八九歲的孩子。


兩次落榜,又與狀元擦肩而過,歐陽修的坎坷“高考路”


02 文名滿天下,少年時卻兩次“高考落榜”


宋代的科舉比唐代嚴格很多,比如唐代科舉考試不糊名,判卷子的時候考生的姓名信息一目瞭然,所以錄取時會參考考生本人的社會聲望等等因素。宋代從宋太宗就開始討論真正實行糊名,到了歐陽修出生的前一年(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糊名法開始在省試全面推行。考生的試卷,要嚴格檢查,不僅要把考生信息貼掉,還要專門請人謄抄,考官看到的是書手謄抄過的版本,想根據字跡予以徇私都很難。考試判捲過程的嚴格,還體現在考生在試卷上的的作答也要符合程式,不能亂寫亂答,否則連第一關都過不了,這種規則一直延續到了今天。明代有個學者桑悅,參加會試時覺得自己必中,就在試卷後面畫了一艘驛站接送的船,敲桌子慶祝自己馬上能坐上官船了,結果因為試卷不合規則而落榜。

少年時就以才學聞名的歐陽修在宋仁宗天生天聖元年(1023)17歲時第一次參加“高考”,就不幸落榜,據說就輸在試卷沒有寫好上了。第一次落榜後他發憤圖強,三年後重整旗鼓,然而老天不眷顧,第二次又沒考中。兩年後,他決定帶著自己的詩文去拜謁當時的文章大家胥偃。


03 金榜題名,又與狀元擦肩而過


胥偃在當時名氣很大,而且他特別喜歡鼓勵有才學有名望的年輕人,他做考官的時候,曾經偷偷違規拆開試卷上的糊名,好錄取有名望的後生。事發被貶官,輾轉擔任漢陽軍長官。這個地方離歐陽修跟著叔叔生活的隨州非常近,都在現在湖北境內。這可能也是歐陽修能夠拜謁的原因之一。胥偃看了歐陽修的文章,對他非常欣賞,帶著他到了首都開封。天聖七年(1029年)春,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於開封府國子監,該年秋天,歐陽修參加了國子監的解試,在國子學的廣文館試、國學解試中均獲第一名,成為監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禮部省試中再獲第一,成為省元。

按照程序,隨後他將參加仁宗親自主持的殿試。殿試雖然始於武則天,但真正成為制度是在宋代,這場由天子親自的考試原則上只確定名次,不會再淘汰考生,考試內容也只有一個對策,因此對於大部分考生來說都比較輕鬆,懸念只在於哪幾個幸運兒能夠進入一甲僅有的三個名額,成為狀元、榜眼和探花。歐陽修就是這一年殿試狀元的有力競爭者,不少人都認為這科狀元,非歐陽修莫屬。

天聖八年(1030年)殿試如期舉行,結果出爐,狀元竟然是王拱辰(當時他還叫王拱壽,中狀元后仁宗覺得他名字不好聽,賜了這個名字給他)。王拱辰自己也覺得詫異,當場就表示,自己不配狀元的稱號,請皇帝將它賞賜給其他人。仁宗問他原因,他誠實地表示殿試的題目自己以前預習過,沒料到押中題了,對其他人不公平。這和當年晏殊參加殿試時的情形一模一樣,他當年參加殿試發現題目以前做過,就主動要求換題目。仁宗非但沒有怪罪王拱辰,還對他的老實敦厚大加讚賞,所以王拱辰得了個“老實狀元”的外號。


兩次落榜,又與狀元擦肩而過,歐陽修的坎坷“高考路”


至於呼聲最高的歐陽修,只得了第十四名。是歐陽修對策不理想,還是沒有給仁宗留下好的印象呢?晏殊後來才透露說,歐陽修沒能奪魁,主要是他當時名氣太大,鋒芒過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就這樣,在考官大佬們的好心安排下,他和狀元失之交臂了。

唐宋時期有種特別的風氣叫“榜下捉婿”,每次放榜的時候,大家富戶爭相挑選登第士子做女婿,搶奪很是激烈,所以當時人形象地稱之為“捉”。歐陽修金榜題名,自然是眾多大家族的優選對象。當時的副宰相薛奎家裡有五個女兒,當時就想把一個嫁給狀元王拱辰,一個嫁給歐陽修。而對歐陽修有知遇提攜之恩的胥偃也有女兒,歐陽修自然就沒有選擇薛家,而是做了胥偃的女婿,而王拱辰則娶了薛奎的三女兒。

有趣的是胥偃的女兒胥氏在新婚後不久就去世了,他續娶的妻子正是薛奎的四女兒,這樣他和王拱辰就變成了親戚,成了連襟,王拱辰算是姐夫,當時叫大姨夫。後來王拱辰的夫人去世,又續娶了薛家的五女兒,這樣歐陽修又變成了姐夫,王拱辰變成了他的妹夫,當時叫小姨夫。歐陽修寫了句詩來調侃王拱辰:“舊女婿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04 主持“千古第一榜”


歐陽修自己的科舉之路歷經波折,等他成為一代名臣後,主持了中國科舉史上最光輝的一次的考試和放榜。仁宗嘉佑二年,在正月上班的第一天,仁宗就宣佈由歐陽修主持當年貢舉。

歐陽修對考試內容做了大膽的革新,以前考試重視詩賦,輕視策論,歐陽修認為治國理政,更需要的能通過策論考察的政治人才。這次考試採取了先策論後詩賦的原則,策論的考題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考官們很快發現有一篇文章寫得極為精彩,梅堯臣評價說有孟子的遺風,建議把這位考生定為第一。歐陽修也覺得這篇文章非常精彩,但一番思考之後,他說,所有文章裡這篇最優秀,今年考生裡能寫出這篇好文章的,肯定是我的學生曾鞏,我們是師生,應該避嫌,不如就把它定為第二吧。後來證明歐陽修犯了一個小小的錯誤,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鞏,而是一個叫蘇軾的年輕人。這個小失誤,也成為文學史上有名的佳話。歐陽修後來跟人說,蘇軾這樣的人品文章,老夫也要讓路,放他出一頭地。這就是成語“出人頭地”的來源。


兩次落榜,又與狀元擦肩而過,歐陽修的坎坷“高考路”

蘇軾塑像


這一年放榜的時候,很多擅長詩賦套路的考生都沒有被錄取,不少落地的學子在朝廷外守著歐陽修痛罵,還有人給他寫悼詞祭文,半夜偷偷扔到他家裡。但這些都不能阻擋詩文革新的大勢,也沒有影響這一次科舉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三月,仁宗在集英殿親自主持殿試,這次殿試的前三名分別是章衡、竇卞、羅愷,他們在歷史上沒有留下什麼顯赫的生命,但金榜題名的其它人,卻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文化史和中國政治史。這批人里名動後世的有:蘇軾、蘇轍、曾鞏、曾布、程顥、張載、呂惠卿、章惇、林希、王韶......蘇軾、蘇轍、曾鞏位列唐宋八大家,程顥、張載是理學的開創者,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實際執行者,王韶是北宋後期最重要的軍事家......

這一榜被稱為“千古第一名榜”,有不少學者認為,這一榜象徵著北宋文化事業走到了最輝煌的巔峰。


作者簡介:侯印國,青年文化學者,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數十篇,著有《清代私家書目研究》等著作,在揚子晚報有專欄《侯教授的文化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