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寄生蟲》——金錢道德瓦解之後


電影《寄生蟲》——金錢道德瓦解之後

這是近年來,很少見的一部關注和思考貧富差距的電影。在片中,窮人的象徵,是地下室,陰冷的光線,封閉的結構,氣味……富人的象徵,是豪宅與豪車,明亮而開闊的視野,陽光,氣味……

令窮人爸爸隱藏不了身份的是氣味,在富人豪宅裡,無論他如何裝扮出見過大世面的樣子,氣味,還是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同樣暴露的還有,他的兒子、女兒和妻子。

在富人爸爸看來,窮人意味著工具,意味著用金錢可以購買他們的一切,他們的力氣、笑臉、勞動和智慧。不僅僅是有形的一切,還包括無形的任勞任怨和逆來順受。

金錢支配了一切,也扭曲了一切,它形成了秩序,也固化了所有人在這個世界的角色和地位。

於是,金錢道德形成了。

富人理所當然地享受著窮人的服務,並且心中充滿陽光和童話色彩,而窮人理所當然地寄生在富人身邊,為其提供服務,幻想著某一天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片中,在一所開闊和明亮的豪宅的下面,是一處誰也不知道的地下空間。這個當年為了在戰爭中倖存而建的地下空間,在漫長的時光中,逐漸變成了一處窮人寄生的地方。食物充足的豪宅的廚房,是這個地下空間的入口。這個地下空間有書桌、便桶和床,可以滿足人類最基本的生活。

被遺忘的地下空間裡,先後住了兩撥人。一撥是為了躲債的夫妻,一撥是殺人後逃避處罰的男子。男子用莫爾斯密碼向外發送自己安好的信息,被窺視豪宅的兒子所接收。

兒子回到家中,寫了一封永遠也寄不到父親手中的信,在對未來的憧憬中,他唯一能夠再次見到父親的機會,便是在這個階層固化,貧富懸殊的社會中,創造逆襲的奇蹟,在某一天,成為這所豪宅的主人。

“到時候,爸爸您只需要走出來就行。”

兒子在這封信中寫道。


電影《寄生蟲》——金錢道德瓦解之後

窮人的逆襲,像一個自我安慰的幻想,像一則說給孩子聽的童話。可活在地下的窮人,除了相信,又有什麼辦法呢?

金錢道德如此深入人心,無論是第一撥躲債的地下夫妻,還是第二撥寄生在樸家豪宅的一家人,談到豪宅的主人,都用了滿是尊敬和感謝的詞語。

是樸家的豪宅養活了他們,不僅有食物,還有穩定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甚至,他們看到了和豪宅主人聯姻的希望。

而讓這些“寄人籬下”的窮人突然產生暴力行為的原因是什麼?為何他們要打破這形成已久的“秩序”?

如果說,第一撥殺人者,也就是躲債人的殺人對象是與之爭奪“寄生權”的第二撥一家人的話,是窮人間對“資源”的爭奪。而第二撥殺人者,也就是窮人爸爸對富人爸爸樸社長的行兇,則完全是“忘恩負義”,是對金錢道德的背叛。

樸社長養活了窮人爸爸一家人,但他對於窮人氣味那難以忍受的憎惡表情,還是觸動了窮人爸爸的殺機。

“我的心中,沒有計劃,遇事則變,這才是完美的計劃。”東奔西走,為了生存蠅營狗苟的窮人爸爸,在漫長而困頓生活中,早已有了窮人的“智慧”和“經驗”。他表面上好像已經參破了一切。

但,由宋康昊飾演的窮人爸爸,在樸社長皺起眉頭的瞬間,驀然產生了殺意,他終於展現出與精神上早已死亡的第一撥躲債的窮人的本質區別。

那就是自尊,是自己依然“活著”的證據。當樸社長為代表的富人認為通過金錢的力量可以駕馭窮人時,認為金錢可以將這個世界上的一部分人改造成放棄感情和生命的尊嚴,僅僅成為供人使喚的“非人”時,窮人爸爸做出了否定。

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幹了什麼,毋寧說,殘存的自尊和精神上尚未死亡的東西,令他瞬間成為了行兇者。

窮人們自相殘殺,爭奪在富人身邊的寄生權,這是金錢道德的應有之義。而他們殺死自己的宿主,去表明自己並非寄生蟲,並非精神上已經死亡的行屍走肉,則帶有一種革命的意義。這個世界還有善惡,還有著沒有滅絕的抗爭的精神!

富人用金錢建立起來的道德,在這種抗爭面前,土崩瓦解。

但,這種抗爭後,除了失去宿主的窮人繼續原本悽苦的生活外,什麼也沒有改變。在渺茫的未來中,偶爾有明媚的陽光射進地下室中,兒子讀著父親從陰冷的地下空間中發來的信,除了寫下那可憐而虛幻的憧憬,一切彷彿又回到了起點。除了消失的父親和妹妹,什麼也沒有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