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看你書架&書桌嗎:住哪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書

最近想做一個事情,就是#我能看你書架&書桌嗎

#,探訪朋友們的書架&書桌。目前已約了兩位朋友,準備上門探訪。因為近來大家都忙著上班,所以計劃一直擱置,今天開始先做第一期關於我自己的書架&書桌。

從小到大,我到別人家裡,第一件事就是喜歡看別人的書架跟書桌。在我看來,書架上的書,代表了人真正的自己。因為除了買書來當擺設的人之外,許多人買書都會根據自己本身所需精心挑選一本書。

除了書架,書桌也是要偷偷瞄幾眼的。要是書桌封塵許久,那大可知道主人愛不愛動手寫字。我們可以假想他可能喜歡躺著臥著看書,所以書桌被閒置了,但這概率幾乎很小。他對書桌的佈置,也如他所陳列的書目一樣,反映個人的喜好跟性情。

在外九年,從大學到現在租房子,不論在哪,我一定要搗騰一個地方充當書桌。有人說心安之處即是家,對於我來說,有地方放我的書,讓它們不會發黴,不會收塵,有地方讓我攤開本子安心寫字,這就是家了。房子多大多小無所謂,一定要有個書桌。


我能看你書架&書桌嗎:住哪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書


書桌多大多小在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剛剛好

我的書桌很小,小到只能放一臺電腦跟一本書,但對於我來說,這已經足夠滿足了,因為更多時候,我是很少在家寫字跟寫作的。主要在家容易走神,有時東磨蹭西磨蹭,一天就過去了,家裡的書桌主要是在抄寫筆記時用到,更多時候,總有不少雜物在上面。

從去年我一直在做《流動的書桌》系列,就是每個週末到各個地區的咖啡店、書吧或圖書館寫字,將這些地方當成自己的書桌。

我能看你書架&書桌嗎:住哪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書

許多朋友評論說這些地方吵鬧不適合學習,但對於我來說,這些地方卻很適合我學習,只需要帶上耳機,外界就跟我無關了。而且我特別享受耳機之外微弱的噪音,咖啡機啟動的聲響,人交談的聲音像蜜蜂一樣嗡嗡響,除了聲響外,還有咖啡廳的咖啡像鎮定劑一樣,讓我感到特別安心,我甚至非常依戀這種味道。有時寫不下字時,我就閉著眼睛拼命多吸幾口咖啡香氣。每當有人點手衝咖啡時,便是我最開心的時候,要知道手衝咖啡散發的香味,要比它萃出來的咖啡還香。

我特別不喜歡過於安靜的環境,比如書店、圖書館,那種安靜得風一吹動人心都癢的環境,讓人總忍不住不敢咳嗽,渾身不自由。每當寫文寫得很順暢時,我便喜歡搖晃下身子,哼下曲子。

我要是在家寫字時,音響要一直外放著,一般放著爵士樂,重複循環的播發著。

書不在於多,在於自己喜歡

相比於真正愛讀書的朋友們,我的書架真的是微型的書架,完全沒有可比性。但書不在於多,在於自己喜歡。書架上的書,除了編輯贈書外,更多是自己從書店或網上購買的。

這幾年仍然保持著在線下買書的習慣,也一路看著書的價格不斷漲高。在線下買書的動因有三個,一個是非常喜歡一本書,覺得非擁有不可,然後盲目的購入,但經常買來也是非常喜歡。另外一種是在書店看完或者在線上看完,順便在書店買下再看一遍。最後一種就是書店情懷,就像去到一個城市會買一本書,常去的書店也會保持每隔一段時間買一本書,杯水車薪。

目前家裡的藏書不多,更多是早年陸續寄回家,因為常常覺得自己會離開廣州,搬家時最擔心的就是書,所以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考慮把書寄回家。

書架主要分兩個,一個是宜家的白色鐵架,壘得滿滿的一架子,這些書有文學類、小說類,也有紀實、雜誌跟實用類的。裡面佔用面積最大的就是《鯉》的系列書,從大學買到現在,不單單是因為習慣,更多是因為喜歡。全套目前還缺少《文藝青年》跟《偶像》一書。《文藝青年》是當年賭氣不肯承認自己是文藝青年所以不買的,現在極其後悔,不是因為承認自己是文藝青年了,而是這本書太難買了。

我能看你書架&書桌嗎:住哪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書

紀實類中最喜歡的兩本是《再見楊德昌》跟《吉卜力的風》,這兩本書都是在書店看到一半然後購買的。《吉卜力的風》想買時被通知沒有貨了,店員說要等過幾天幫我調貨過來,於是我每天過去,都要看看書來了沒有。書到的那一天,雖然沒有人通知,但自己看到幾本擺在那邊,當即就買了回家。而《再見楊德昌》當時剛看完楊德昌的《一一》,就在書店遇到了它。看時直接把它當成臺灣電影史來看,不僅可以看到楊德昌的個人傳,還能看到侯孝賢、吳念真等人的過往。

2016年那年,是最經常去書店的一年。每天下班之後,無論七點八點還是九點,都會到公司附近的二十四小時書店,坐一個小時或半個小時,把自己從一天中兵荒馬亂的工作中抽離出來,那短暫的看書時間,就像我的禪定時間。那時二十四小時書店還沒有引起很多人的關注,每晚過去我最喜歡的沙發總是空置著,這是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


我能看你書架&書桌嗎:住哪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書

從2015年到現在,我一直在從書店搬書回來看,但現在越來越少在書店待著了,因為最喜歡的沙發已經不知去向了。

除了書架的書,床頭還有一輛小推車,放了兩層的書,最上一層是疊得像大廈將傾的模樣。這些書有兩種,一是自己非常喜歡的,二是正在讀的,想隨時能伸手拿到的。

以前總喜歡在床頭堆很多書,但自從租房以後,反倒沒有這個習慣,可能是有部分書是從圖書館借來的,所以總覺得還是放在書架穩妥些。而另外,我也常在書店買到樣本書,大多是因為只剩下最後一本了,我就順手買來了。對於我來說,除了書被損壞,拆了舊些都無所謂。畢竟早些年還常去淘舊書,有些時候就沒有必要對書太計較。

自己的書要珍愛,圖書館的也如是。早些年每幾個月去圖書館借書,一口氣借十本,但最後兩個月結束能看完一本已經是偷笑了,所以造成每次不僅讓書佔據了家裡許多空間,還要把書扛著來回奔跑。今年改變計劃,每次只借三本書,兩個月看完三本書,這樣的計劃實現起來更有可能,也看得紮實。人永遠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實事求是,才真的有可能把書看完。

我能看你書架&書桌嗎:住哪不重要,但一定要有書

三心兩意,也愛電子書

身邊愛讀書的朋友們,都愛紙質書,而這兩年我雖仍愛著紙質書,卻也逐漸在喜歡上電子書。對於我來說電子書方便,在廣州早高峰晚高峰,何時都可以拿出來看。更多時候,也可以聽書,我的聽書愛好有點小怪癖,我不喜歡聽別人對書講解的音頻,而是喜歡聽直接把書念出來的音頻。通勤路上,常常戴著耳機,聽一把標準的普通話男聲音一字一字念出文章,遇到英文時,就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念出來,這簡直成為我新的禪定時間。

雖然大家都說聽書音頻方便,別人幫我們總結了書的精華,但我始終覺得,要自己去理解,去思考,不要踩在別人的步伐上,亦步亦趨。

書房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寫下去

小時候我總夢想自己長大之後能有一個很大的書房,而現在我在老家的房子已經成為書房了,堆滿我的書。如今在廣州,沒有大房子沒有書房,就連書桌也是湊合著使用,但這些對於我來說並不是很重要的,我想要的是週末無需加班,可以一個人在咖啡店在書吧在家,隨時隨地寫字或寫作。

要是說一定要為書架&書桌增加些什麼,那可能是我最近在看的幾本書,一本是電子書《理解媒介》,一本是圖書館借來的《打造消費天堂》,除此之外,暫無其它。

而另外最近也意識到自己知識系統的缺失,正在慢慢嘗試修補這個缺口。有朋友及老師給的建議就是從文學史入手,西方文學史以及中國文學史,瞭解歷史發展走向以及每個時期的知名作者,甄選經典的書目。

另外也在學著讓書活用起來,不死讀書。讀書並不是做筆記就是認真讀書,只有用起來書才讀得靈活。有時嘆息,讀了這麼多年書,才發現應該怎麼讀書。

而2019年這一年來,我開始把看書看成一種習慣,也不再跟人討論看書有無用這種問題,也不再給人推薦書單。我始終覺得自己看的書太少了,就像楊絳老先生說的,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當自己打開看書這個劃口時,很多問題迎刃而解。

在策劃這個系列時,本來是想做成我能去看你的書房嗎,雲胡跟我說她沒有書房,我才發現,年輕的我們,在外的我們,要書房談何容易,要書架都不是一件易事,所以我就想換成#我能看你書架&書房嗎#。

這不是一個窺私的系列,而是希望通過它,來了解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內在的世界。當去掉了外在的標籤之後,去掉職業,去掉名牌包裹之外,藏在書架的後面的人。

另外也想了解在城市之中,還在閱讀的人。閱讀是件很私隱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有力量的事情,當我們默默在讀書時,我們可能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慾,也有可能想力所能及改變現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