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沒有快艇像一本書,把我們帶到遙遠地方;也沒有任何駿馬,能像一頁歡悅的詩篇,最貧窮的人也可在書裡旅行。

我在童年階段最大的痛苦就是沒有書讀,而現在最大的痛苦就是書太多讀不過來。

人就是這樣,當書越多的時候,讀書的熱情就越淡薄;往往我們找不到書讀的時候,才更加渴望讀書。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生活中,那些經典文學給我帶來極大的閱讀快感,讓我燃燒起小時候那種濃厚的閱讀興趣。

無論你多大年齡,都需要讀書,而且最好的老師就是閱讀。人類的閱讀物浩如煙海,就算從剛具備閱讀能力開始一直到白髮蒼蒼,也讀不到其中的萬分之一。

卡耐基曾說:“一個人的大腦能容納幾個書城的海量知識。”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該有選擇性得去閱讀。對那些已經被確認為經典的讀物,我們應該認真讀,反覆讀,並且劃線做筆記。

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名著?名著是在講真故事。就算它故事是編的,它依然編得絕大部分符合邏輯,遵循規律,細節詳實。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大部分名著心理描寫極其豐富、生動、真實。它儘可能地給出了更多的變量的描繪,有助於我們分辨事實真相,掌握規律。

當我們閱讀了大量書籍,基本上就有了睿智的頭腦和正確的三觀。而三觀會指導我們的行為。從芝麻大的小事到事業婚姻上的選擇,自己就可以分析和抉擇。而不是靠別人來全權掌控。

有的人是稀裡糊塗,別人說什麼他做什麼,社會宣傳什麼他聽什麼,即隨波逐流的生活方式。只有對於需要自己做出選擇,想要自己掌控人生的人來說,名著才是有用的。以助於讓我們做出正確的選擇,過上更好的生活。

1、無論走到哪裡,都應該記住,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盡頭的路,一切以往的春天都不復存在,就連那最堅韌而又狂亂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轉瞬即逝的現實。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2、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不是你遭遇了什麼,而是你記住了哪些事,又是如何銘記的。

3、一個幸福晚年的秘決不是別的,而是與孤寂簽訂一個體面的協定。

4、時間是治療心靈傷痛的最好良藥。痛苦,需要靠我們自己去慢慢化解。曾經愛過,傷過,痛過的記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淡出我們的生活。當我們對痛苦無能為力時,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那些痛苦慢慢走遠。忘掉刻骨銘心的傷痛,忘掉痛徹心扉的感情,你才會在拐角處遇見幸福。

5、過去是虛假的,往事是不能返回的,每一個消逝的春天都一去不復返了,最狂熱、最忠貞的愛情也只是一種過眼煙雲似的感情。——馬爾克斯

有了精讀的基礎,要想進行小說創作也可以嘗試著模仿。模仿是培養我們語感的最重要的方法。一個人的語言風格是跟個人對語言的感受相關的。培養一個人的語感年齡越小越好,如果在小學階段沒有培養起一個人對語言的感受,那麼後來的努力可能會事倍功半。

閱讀讓我們懂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懂得自強不息。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古人云,“腹有詩書氣自華”。。儒雅的氣質是靠知識滋潤的,是靠閱讀培養的。

古人炫知識,今人炫財富。

古時候往往炫知識的人沒有財富,炫財富的人沒有知識。

漢代的兒寬,受業於孔子的十一世孫孔安國,家貧無資,給人打工,鋤地的時候都帶上經書,一到休息時就誦讀,後位至三公。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常常揹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他的妻子覺得這樣很丟臉,還因此與他離了婚。

後來的朱買臣功成名就。還有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騎牛外出,怕在路上浪費時間,於是把書放在牛角上,邊走邊讀。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王雲五對青年談求學與生活》,這本書1999年王雲五逝世二十週年時,由“臺北市財團法人雲五基金會”發行,印了一萬冊分送臺灣各地之中小學圖書館,2000年大陸簡體版以《讀書與求學》為名,也印了一萬冊分送大陸中小學圖書館。之後,又出了這個增訂本《我怎樣讀書》。

王雲五是個傳奇人物,他的身份證學歷欄填的是“識字”,這個擔任過胡適英文老師、做過商務印書館經理、出版過“萬有文庫”等經典圖書、具有卓有見識的人如果只是識字,其他人情何以堪?王雲五的學校教育的確總共不滿五年,他的這本《我怎樣讀書》準確講是一本讀書自修指南,說是指南,不外乎正確的方法加持續的閱讀。

王雲五有自己的方法,比如自學外文時利用字典詞典,注重文法,用比較法讀外文書等等,自修科學書籍時自編表式(即現在所說的思維導圖),時時編制資料卡片,就集中某個專題來讀書等等。方法並不新奇關鍵得堅持啊!老人家是每日工作至少十四五小時,每天平均工作時間較一般人多三分之一, 況且“寧可一日不吃飯,不可一日不讀書”,你想,一生活了92歲的王雲五比一般人多讀了多少書?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這幾位古人,大都連基本的生活都很成問題,仍然能夠有時間讀書,今人還好意思說不讀書是因為沒有時間嗎?”

人類最不可告別的就是讀書。

先前有人統計,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與韓國的人均7本、日本的人均40本、俄羅斯的人均55本相比,中國人的閱讀量少得可憐。

這樣說我有些不服氣,但也的確是有根據的。有些人說我讀書很慢,一年也讀不了幾本書。這就是讀書的方法需要改進,有些人一週要讀一本幾十萬字的書。而書中的精華部分都讀到了。

讀書是一輩子的事


在《深閱讀》這本書中,作者齋藤孝提到讀書的意義可以分為三種:

一,以獲得信息為目的的讀書;

二,為了愉快且有意義得度過獨處的時光;

三,為了鍛鍊自己、豐富精神而讀書。

我們看到,其實讀書的意義是多重的,假如我們想通過讀書來指導自己的人生和工作,就不能僅僅只停留在消遣這個意義上,而是應該用更“功利”的態度去完成讀書這件事。每次讀書前問問自己“讀這本書我會收穫什麼”?肯定會比漫無目的讀書的收穫來得大。

另外,我在作者伊健莉的作品中曾經讀到:怎樣達到一目六七行?跳讀。不重要的部分跳過,不認識的文字一跳而過。書讀多了,雖然這個字不認識,但是根據這句話的意思也可理解。

中國人真的不愛讀書嗎?當然不是!只是近來很多人之所以不怎麼讀書,想必他們把時間和精力花在了讀書以外豐富多彩的活動上了。如今手機上各種軟件的確分散了很多人的注意力。但我想:你進對了合適的圈子和合適的環境,你還是愛讀書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