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強們為何主動退還辛丑條約的賠款?為何要資助中國學生去留學?

清末的時候八國聯軍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需賠償各國天價的賠款,史稱庚子賠款。後來各國確實退還了一部分賠款,用作了中國學生的留學基金。那麼列強們為何要退款呢?他們是出於什麼目的呢?難道他們良心發現了嗎?

說起退還庚子賠款,最先提出的是美國。

列強們為何主動退還辛丑條約的賠款?為何要資助中國學生去留學?

當時因為銀價大跌,辛丑條約上規定的是按照銀元賠償,如果還按照銀價計算的話,列強們感覺很吃虧,因為這樣會少拿到很多錢,於是他們就堅持按照簽訂合約時的銀價來計算。同時美國出於自身的利益,提出了讓清政府用黃金來賠償。如果都按照他們的要求的話,那需要支付的賠償款就更加多了。

所以清政府的駐美公使梁誠就跟美國人爭論了起來,當時美國的國務卿在情急之下說漏了嘴,提到了一句庚子賠償數額確實很大,這句話被梁誠敏銳的抓住了。

當時各國以各種虛假理由,虛報各種損失,再加上各種利息等等,清政府支出的賠款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條約規定的數額,也完全超出了清政府的經濟能力了,就全把清政府全部掏空了,全國人民都不吃不喝也是賠不起的。

列強們為何主動退還辛丑條約的賠款?為何要資助中國學生去留學?

於是梁誠就利用了這點,也不和美國人討論究竟用白銀還是黃金賠了,直接就跟他們討論起賠償金額太多了,裡面的虛假數據太多了,美國人必須得退還這些多收的金額。梁誠先後在美國國會,還有議員之間奔走,到處遊說,讓他們退錢。

同時關於庚子賠款在美國內部其實也有爭議的,他們的爭議點恰好也是金額太高了,他們也認識到了這筆金額超出了清政府的賠付能力了。如果一直逼著他們賠款,清政府遲早得崩潰。

當時中國已經千瘡百孔,清政府為了賠款進行各種攤派,一級級的壓下來,最終壓倒了每一箇中國百姓的頭上,老百姓們已經被逼的活不下去了。國內到處都是民變,清政府已經被推到了懸崖邊上。中國人也都自發的開始抵制洋貨,對於歐美各國列強也都極度的仇視。

列強們為何主動退還辛丑條約的賠款?為何要資助中國學生去留學?

中國現在是全球最大的市場,無數國際企業都靠著中國的市場生存,中國消費者只要停止購買,就算是世界五百強也得瞬間倒閉。其實在清末的時候情況也差不多,當時的各國也都是極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尤其是美國,對中國市場尤其的看重。

當時民間開始抵制洋貨,美國的商品出口額就開始直線下降,很多工廠瀕臨倒閉。

當時的報紙上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抵制洋貨開始後,美國麵粉開始滯銷”,“國產的紡織廠以前連年虧損,現在國產布前所未有的暢銷”,類似這樣的報道屢見報端。

美國的資本家們坐不住了,開始對政府施壓,讓他們不要這麼短時,逼著清政府還這點小錢損失了這麼大的市場,得不償失。

列強們為何主動退還辛丑條約的賠款?為何要資助中國學生去留學?

同時另一些美國人看的更加的長遠,當時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是日本,這些留學生回國後思想上都是傾向於日本的,都在呼籲中國應該讓日本學習。這是非常可怕的,因為不管是軍事上的擴張,還是經濟上的擴張,都遠不及思想文化的擴張恐怖,這可是可以改變一個民族的未來的。

這個現象讓很多美國人開始緊張起來,這些留學生回國後肯定是會成為各行業的棟樑,如果這麼下去,中國未來就會越來越向日本靠攏,這嚴重不符合美國的利益。

於是一些美國人也開始向政府呼籲,讓他們加快吸引中國學生來留學,數量越多越好。

於是一份文件就放到了當時的總統羅斯福面前,裡面寫道:

哪一個國家能夠教育中國這一代的年輕人,哪個國家就能掌控中國的未來,這是控制中國的最巧妙的方式,我們就能夠用知識和精神去操控中國未來的領袖。這種精神上的支配,比軍事上的壓迫更加可靠。

這個計劃很快的得到了美國高層的認可,另一方面梁誠的遊說也起到了一定效果,美國很快就出臺了一個計劃,退款一半的賠款用於中國學生的留學基金,同時他們還主動出資在中國建立了12所大學。

列強們為何主動退還辛丑條約的賠款?為何要資助中國學生去留學?

現在大名鼎鼎的清華大學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建立的,它的前身清華學堂當時就是專門處理赴美留學事務的,所以後來戰爭期間清華的經費比其他學校更充足,條件也更好,因為清華可以拿到更多的庚子賠款。

後來美國還遊說了其他列強,讓他們都退還一部分庚款,不要把清政府逼的那麼緊,免的把清政府給逼下臺了,對大家都沒好處。清政府畢竟是軟柿子,任由大家隨便欺負都不反抗,還老實聽話,甘願當列強的狗腿子。如果清政府被推翻了,新換上來的肯定沒這麼好控制。

於是乎其他國家也開始效仿美國,退還了一部分的庚款。

列強們為何主動退還辛丑條約的賠款?為何要資助中國學生去留學?

後來的事實證明,美國人的這一算計也很成功,這些庚子留學生後來在思想上大都是傾向於美國的。這些人中很多都在各自的領域內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有些人就此留在了美國,這也是後來的民國政府為什麼那麼聽美國人的話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