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資源三支柱之“COE”


人力資源三支柱之“COE”

人力資源專業知識中心或人力資源領域專家


HR-COE(Centre of Excellence or Center of Expertise人力資源專業知識中心或人力資源領域專家),精通某一領域的人力資源專家,為業務單元提供人力資源方面的專業諮詢。

定位:HR的領域專家,確保設計一致性,建立HR專業能力,提升公司人力資源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併為HRBP服務業務提供技術支持。

包括人力資源規劃、人事測評、培訓需求調查及培訓方案設計、績效管理制度設計、薪酬設計和調查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同時幫助 HRBP 解決在業務單元遇到的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專業性較強的難題,並從專業角度協助企業制定和完善 HR 方面的各項管理規定,指導 HRSSC 開展服務活動。

通常扮演如下幾個角色:

• 設計者:運用領域知識設計業務導向、創新的HR的政策、流程和方案,並持續改進其有效性;

• 管控者:管控政策、流程的合規性,控制風險;

• 技術專家:對HR BP/HR SSC、業務管理人員提供本領域的技術支持。

對於全球性/集團型的大型公司來說,由於地域/業務線的複雜性, HR COE需要為不同的地域/業務線配置專屬資源,以確保設計貼近業務需求。其中,總部COE負責設計全球/全集團統一的戰略、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指導原則,而地域/業務線COE則負責結合地域/業務線的特點進行定製化,這樣的COE設置可以實現在全公司一致的框架下,允許業務所需的靈活性。

一、COE的規劃與建立(訪談)

陸煒:現在三支柱各種變種。重點都在BP上面,很多公司的SSC外包,淡化COE,或者COE被BP同化了。

蔡元啟:為何淡化COE?變形確實很多。

陸煒:淡化COE是因為像海爾這種多態企業,在國內不是那麼的話,應用更廣的其實還是由互聯網為首的新興企業。這類企業比較靈活,往往D兼著COE的職責。企業轉型三支柱,其實決策者看重的就是HR的貼身服務。親歷業務後,才知道一線領導需要的人是什麼樣的,需要的培訓是什麼樣的,什麼樣的政策更能激勵員工,如何做才能定製合身的IDP繼而這種貼身的BP跟蹤績效,讓HR和業務總站到一起,使業務發展更快,同時各種社保公積金制度方面的問題都有SSC來解決(各地政策什麼的)。即使不淡化COE,也可能COE是一個虛擬的決策團體。制定各個地區各個業務單元的各項政策。但實際上制定來源還是源於BP。最後發展就是各個業務單元的BP負責人組成COE的虛擬小組,由D領導。如果工作有成效且恰當的話,HR的話語權就會特別的強。

蔡元啟:現在三支柱確實發生不少變形,弱COE的做法不少。但我個人覺得部分企業和企業自身的HR能力水平有關。

熊紀軍:我覺得弱COE和中國HR團隊通才居多,專才比較少的現象有關,無法真正的深耕HR專業知識,自身專業知識支撐不起COE的職位。

蔡元啟:能真正稱得上專家的比較少,所以會採取一些變通的辦法

許才旺:一方面大將難求,一方面不同的老闆要求不同。

冬雪:

人力資源三支柱之“COE”

熊紀軍:我感覺這個模型有一個隱含的條件就是COE必須和BP能夠充分的溝通與合作,要不然很容易造成COE變成空中樓閣,或者BP無法及時得到相應的專業支持。

冬雪:在一篇文章上看到HRCOE和BP形成溝通閉環——HR政策對公司的影響是敏感、廣泛和深遠的。如果HRCOE和HRBP的溝通不暢,將無法確保HR政策支持業務發展。這就需要二者把溝通變成習慣,並將幾個關鍵溝通節點流程化,形成閉環:

1. 年度計劃時,和HRBP共同完成規劃;

2. 設計時,將HRBP提出的需求作為重要的輸入;

3. 實施時,指導HR BP進行推廣;

4. 運作一段時間後,尋求HRBP的反饋,從而作為改進的重要輸入;

這是筆者認為在中國實施HRCOE的關鍵成功因素

熊紀軍:以前人力資源部和業務部門溝通不順暢,或者說有芥蒂,致使溝通時獲取信息困難。B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以前的人力部和業務部的溝通。

邱進:現在很多企業的BP只是垂直管控的工具,我認為BP的職能不能僅限於溝通、傳達,如何融入業務,實現業務驅動才是關鍵

熊紀軍:我覺得BP差不多相當於業務部門在管控方面的教練,而COE又是BP的教練。

冬雪:再分享個圖,這是IBM的早年研究成果

人力資源三支柱之“COE”

熊紀軍:邱進要想融入業務,我覺得就得抓好與利益相關者的關係。利益相關者中主要抓好三類:

1. 部門領導;

2. 業務骨幹;

3. 普通員工中的意見領袖。

邱進:COE人才的短缺確實是民營企業的短板啊。對於人才培養還不完善的企業來說如何構建三支柱呢?BP必須上知“天氣”,下接“地氣”。COE:建立HR專業能力,提升公司人力資源政策、流程和方案的有效性,併為HRBP服務業務提供技術支持,這個環節一直困擾我。坦白講我只有倆支柱,COE的職能並未獨立存在。

張雲淵:好的BP更缺吧?

熊紀軍:我覺得這種改革的初期,COE短缺是很正常的,畢竟COE需要很強的專業能力,而現在HR通才居多,所以大部分企業都不會有那麼多很專攻的人,外聘應該是條途徑吧。我覺得BP,原先的人力資源部的人經過磨合後,差不多應該能夠適應BP的角色吧。

閆蘭:@熊紀軍 過分專業的HR做不了BP。

張雲淵:BP的軟性技能要求比較多,而且三支柱裡面BP的角色是新派生的 定義最不能量化的一個,不過我發現每家公司對BP的要求定位都不同。

邱進:也有些HR做久了老活在自己經驗的世界裡不自拔,對新鮮事物抗拒,思維跟不上時代。

熊紀軍:@張雲淵 我覺得合適的BP應該是個通才,這一點是必須的。

海龍:坦率的說我不太瞭解HRCOE的概念。但就我本人來說,是從相對強勢的模塊起步的,為了職業上升而不得不去全模塊操作,一方面要暫時停止比較強勢模塊的推進而兼顧其他模塊。原因是什麼?我認為市場決定方向,目前國內HR市場供大於求,同時專業性很差,很簡單的問題拋出去,會有一半以上的HR專員級、主管級甚至經理級都不懂。

熊紀軍:說得好聽點目前的HR多數是通才,不好聽點其實就是啥都懂啥都不精。

海龍:所以說連本專業都不精通的人再去兼顧其他業務模塊,其結果必然是四不像。關於COE的概念和理論我覺得我還要學習,但總感覺理論聯繫實際如何落地如何實施才是更重要的事。

曾嶸:COE這個角色確實還是尷尬的,即要有高度又要接地氣。一方面人才難求,另一方面價值難以體現和衡量。

恆舒:COE不懂業務的多,想底氣還要靠BP支撐。

熊紀軍:BP可以很大程度上緩解COE的地氣問題,我覺得COE主要的還是高度和專業問題。

李智遠:COE可以不懂業務運營,但不能不懂業務哲學。

恆舒:離一線太遠了,真正問題反饋還要靠BP。

曾嶸:我們現在COE還是會基於常規的項目在推,不然虛得很。

陸煒: COE想做出成就,最好從BP中選拔。

海龍:把他們顧問化,不建議往下放,往下放他們死的很快,他們可以成為企業管理智囊團之一。

恆舒:COE開的藥不對症,是很多企業的共性。

曾嶸:就是諮詢顧問的角色,搞不好就是明不正言不順的諮詢顧問。

海龍:他開的藥不對你可以不吃啊!你去醫院看病,醫生開的藥不對,你明知道,還去吃,那就是你的問題了。

李智遠:我個人認為,COE是縱向專業化,BRBP是橫向專業化,一個是打井,一個是挖坑,適合不同性格的人。深打井,才能從公司的戰略高度去設計管理系統和制定政策。多挖坑,才能從業務角度出發,為業務部門提供全面的人力資源解決方案。

海龍:BP算一線指揮員,打起仗來總戰略目標是COE的事,前線指揮是BP的事。COE沒有一線真刀真槍幹過,BP沒有戰略眼光和高度。

閆蘭:@海龍 COE如果不瞭解業務做參謀會把企業帶溝裡,我不覺得分這麼細是好事情,COE應該從BP中出身好一些。

曾嶸:

人力資源三支柱之“COE”

李智遠:但兩者並非一個高一個低,而是不同角度的專業化,好的COE會是某領域的專家,好的HRBP會是人力資源各模塊的多面手。有的人力資源從業人員適合做COE,有的只適合做HRBP,不過COE最好具有HRBP的經歷。

恆舒:BP的晉升路線應該是管理線,COE是專業線,BP成為COE的幾率不大。

海龍:試問能夠擁有那麼大的基數的人力團隊,即使換個方法做也差不到哪裡去。COE就相當於一個高級顧問,僅此而已,應該讓他只有發言權沒有決定權就行了。

李智遠:但COE角色不能僅限於顧問,必須參與。

曾嶸:我個人認為我們大多數企業第一步還是先做基礎的SSC的整合更靠譜。

海龍:參與過程中也是指導教師的角色不是項目經理角色。

李智遠:HRBP是人力資源從業人員很好的學習平臺,剛入職場的有好的指導可以很快上手,COE必須有專業沉澱才行。

恆舒:SSC有不少企業就做失敗了。有機會讓中興那哥們分享一下。

李智遠:SSC成功與否最關鍵在於資源整合。中興SSC現在已經覆蓋人力資源、財務和會議管理,中興的海外HRSSC算是不太成功,國內的應該還是非常不錯的,絕大多數基層是中專畢業的小姑娘,能把這些基礎業務運營起來,說明這個系統還是不錯的。

曾嶸:COE還是基於傳統的六大模塊,只是把六大整合了,不是單一的解決方案,是整合型的。

向東:COE相當於總工,負責技術與質量把控。

曾嶸:嗯,一定有可取之處,企業到達一定規模,不依賴一套系統根本無法支撐。沒有SSC把基礎的事物性工作整合,COE也難得有時間精力去開發所謂產品。我們公司就是這樣,幾千人的規模,HR也有80多號人,但大多沉浸於事物性工作中,沒有系統,全靠手工,效率極低,風險巨大。

李智遠:@曾嶸 oppo-HRD為什麼不考慮信息化?

曾嶸:企業實際情況吧,行業變化塊,架構和流程也跟著多變,很難成型,不過現在已經在著手上系統了,協同辦公 HER。包括要打通銷售系統和財務系統。就是要基於頂層設計,而不是簡單上一個EHR系統,現在還有選型,上個協同OA還是不貴的。

李智遠:系統選型是個技術活,得好好考察。其實更大的企業反而不用OA比如萬科、華為他們會選擇專門的流程軟件。國際化的軟件更適合專業化的大企業,國內中小企業更適合用國內開發的,更易用。

(文章轉載自: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409/10/54313629_744114089.shtml)

二、COE的崗位職責說明書

人力資源三支柱之“COE”

三、集團人力資源COE應該做什麼?

近幾年,隨著經濟轉型與互聯網浪潮的衝擊,各行業都面臨著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對傳統HR向“業務的戰略合作伙伴”轉型的需求越來越迫切。

在此背景下,由HRBP(業務夥伴)、COE(專家中心)和SSC(共享中心)構成的人力資源三支柱模型應運而生,成為HR部門轉型突破的方向。

如果將企業比作一支軍團,那麼HRBP就像特種兵,在前線解決各類難題,幫助部隊推進作戰計劃;SSC就像後勤兵,提供高質量的物資保障,讓戰士們安心投入戰鬥;而COE則是炮兵,部署戰略性、規模性的火力支撐,穩固大局。

本文中我將結合個人實踐,從支撐戰略、整合資源、建立制度、明確標準、落地文化、培養團隊等六個方面,談談COE如何為組織貢獻價值。

1. 支撐戰略,助力業務發展關鍵點

企業發展的過程中,每年都會出現必須攻克的戰略高地,COE需要敏銳的察覺業務發展的關鍵點,設計有效的策略組合助力公司達成目標。

某年初,市場形勢大好,公司決定上調銷售計劃,加速推盤和去貨。集團測算後發現,要完成調整後的目標,必須在3個月內增加近100位營銷主管、經理和總監。

而在同期,由於對手們也紛紛上調目標,導致整個市場都在瘋狂挖獵營銷人才,競爭非常激烈,若不採取專項行動,將難以完成戰略所需的人才供給。

當時,行業內快速招聘都以獵頭為核心,但我們費率較低,獵頭掌握人才信息後會優先推薦給對手而不是我們。

為攻克難關,招聘COE制定了以下策略:

◆ 激勵獵頭公司:三個月內,針對營銷崗招聘獵頭費率增加2個點,與對手打平。

◆ 激勵獵頭顧問:招募營銷經理/總監級別入職,給做單顧問額外1萬元特別獎勵,此獎勵獵頭公司除個稅外不得再剋扣。

◆ 加壓HRBP:每兩週開溝通會,參與項目的HRBP逐個向副總裁彙報進展,未按計劃完成需解釋原因並承諾deadline。

◆ 調動內部資源:統一發動內部推薦,下派總部HR至地區公司支持重難點項目招聘,候選人資源跨區域共享等。

通過以上策略,有效激發了外部渠道和內部團隊的戰鬥力,快速完成人才獲取,幫助公司抓住營銷出貨的時間窗口,為戰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保障。

2. 整合資源,系統性提高工作效率

在集團層面,COE不僅具備總覽全局的視野優勢,還有著最豐富的專業資源,因此有義務整合與協調資源,為一線HRBP提供高效的解決方案。

2013年,公司處於快速發展期,新的職位需求不斷產生,每個HRBP手上都有大量崗位同時進行,但進展卻不盡人意。

調研後發現,以下因素佔用了HRBP的精力,導致效率降低:

◆ 重複的事務性工作:每個職位都需要在無憂、智聯、獵聘以及本地招聘網站發佈,重複填寫大量基礎信息,每天還要重複登錄多個網站刷新職位並查收簡歷。

◆ 低效的獵頭管理:各區域分別與獵頭合作,導致HRBP在供應商甄選、合同簽訂、溝通協調、管理考核等方面花費過多經理。

◆ 瑣碎的入職流程:offer發放後,HRBP還要跟進繁雜的入職流程,通知人選體檢、請行政安排工位、讓部門制定帶教計劃、定期回訪人選的離職進度等。

為系統性的提升工作效率,招聘COE制定了以下策略:

◆ 上線招聘系統:通過系統將職位一鍵發佈到各個招聘網站,並自動將各站點收到的簡歷彙總在系統中,HRBP可以一站式完成所有工作。

◆ 統一獵頭管理:將獵頭洽談、簽約、培訓、考核等工作收歸集團統一操作,子公司只需要從簽約獵頭庫中選擇業績良好的顧問合作即可。

◆ 引入共享中心:將offer發放後的跟進流程全部交由共享中心完成,HRBP只需在人選入職計劃出現異動時介入溝通。

通過以上策略,使HRBP從繁瑣的渠道與流程中解脫,將精力投入在需求溝通、面試管理和職位推進中,從而在不增加人手的情況下,大幅提升了招聘效率。

3. 建立制度,完善運營與管控機制

除了提供專業解決方案之外,COE也需要關注HR基本動作的操作質量,完善制度與流程,監督和指導HRBP在子公司的運作。

舉例來說,集團COE經常會收到各類投訴,如:未按要求通過系統接收簡歷,出現獵頭簡歷糾紛;未按要求做背景調查,導致簡歷造假的人選成功入職等。

這類情況的發生,往往說明相關制度與流程存在漏洞,需要及時修補。

以獵頭簡歷糾紛為例,我的解決方案如下:

◆ 完善制度:合同中增加“未通過系統投遞的簡歷視為獵頭免費贈送”的條款,杜絕線下發操作,倒逼HR必須用系統收簡歷。

◆ 修改流程:入職流程必須通過招聘系統發起,簡歷未在系統中則無法辦理入職。

◆ 培訓宣導:面向HR與獵頭召開溝通會,培訓更新後的制度與流程要求。

通過建立完善的制度與流程,讓不同地區、不同背景的新老HRBP都在相同的基本規則下運作,提升HR服務的質量,幫助組織規避人為風險。

4. 確定標準,對人才形成統一判斷

管理的核心是人才,確定人才的標準是COE的重要職責,什麼樣的人可以入職?什麼樣的人值得培養?什麼樣的人能評績優?都需要COE詳細謀劃。

在COE搭建初期,我們對社招人才標準缺乏統一認識,經常出現集團與子公司意見不一致,業務與HR意見不一致等情況。

為建立對人才判斷的“共同語言”,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設計招聘標準:

◆ 基本背景:明確對學歷、工作年限、穩定性、職業經歷等基本面的要求,比如“穩定性”定義為“有三年以上連續服務經歷且有過晉升”,這就統一了“穩定性”這個模糊概念的標尺,避免不同面試官之間出現分歧。

◆ 通用素質:結合文化價值觀與內部訪談結果,經多次研討導出通用素質模型,明確行為標準以及面試問題。

比如“追求卓越”包含“進取、匠心、堅韌”三項能力,其中“匠心”的描述為:“對交付成果的品質與細節有高要求”,面試問題為:“您負責的項目中,做的最出色的是哪個?具體哪些地方做的好?”

◆ 專業素質:與業務部門合作開發各崗位的專業素質模型,比如設計崗關注“設計師精神、市場敏銳度、甲方能力”三項能力,同樣也有配套的能力描述、面試問題和正負向行為表現。

在大型集團公司中,雖然難以實現人才判斷的絕對一致,但通過建立相對完善的標準,使內部形成通用的識別方法和評價語言,可以大幅減少分歧與矛盾,提升組織效率。

5. 落地文化,倡導正確的工作方式

文化價值觀是企業長期發展的保障,決定了企業及其員工的行為與工作方式,COE的各職能都需要承擔傳承文化的任務,確保COE發佈的政策與集團的文化導向一致。

比如在招聘面試中考察文化適配性 ,在培訓中宣導文化的內涵與要求,在發展與晉升時做價值觀評估,在激勵認可時以價值觀為評優導向等。

除了企業層面的價值觀落地,COE還要負責本條線“工作文化”打造。比如在負責招聘模塊時,我特別強調“平等公正”的工作文化,要求HRBP以夥伴的心態對待供應商,在處理合作糾紛時嚴格按制度辦事,贏得渠道的信任與尊重,才能最大化的提升招聘效率。

而在負責企業文化模塊時,我特別關注“創新開放”的工作文化,支持各地的HRBP在集團文化的大框架下,結合本地業務需要靈活的開展項目,讓文化貼近實際接地氣。

6. 培養團隊,促進最佳實踐的傳播

一般而言,COE對HRBP有專業管控的話語權,沒有直接的考核權,但各類政策的落地卻往往需要HRBP的配合與支持。

這就要求COE必須有紮實的專業功底,做出的政策能讓人信服,同時也要有傑出的推動力,營造學習與競爭的氛圍,激發HRBP們的參與熱情。

在負責文化模塊時,我每月召開職能溝通會,邀請各分公司的HRBP參加,詳細介紹COE近期的工作計劃以及這些項目將對業務產生的幫助,同時也請在文化工作中表現優秀的HRBP分享實踐經驗,激勵HRBP之間互相學習;

而在負責招聘模塊時,除了最佳實踐分享,還會定期公佈子公司的招聘完成率、內部推薦率、獵頭使用率等指標,對排名前列的HRBP給予公開表彰,對排名靠後的同事給予鼓勵,促進內部競爭,提升整體績效。

7. 總結

COE與HRBP可以說是相愛相殺。表面上看COE似乎大權在握,但制定政策需要聽取HRBP的意見,推進項目需要HRBP的響應和執行,甚至很多最佳實踐也是先源於HRBP,再被COE總結成制度推廣。

而HRBP雖然常會覺得COE多管閒事,但也需要COE提供解決業務痛點的專業框架,需要COE協調集團資源處理緊急的業務難題。

因此,COE與HRBP是一對痛並快樂著的合作伙伴,彼此之間要多一些理解,多一些支持,為業務的成功,力出一孔,共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