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導語:"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愛國報國,是我們身為祖國的一員的責任和職責所在。無論任何時候,只要祖國需要,我們都隨時準備著為國犧牲。

走出國門的52精英。

1978年的聖誕節是值得我們懷念的,因為就是這個聖誕節的第二天,我國最早的一批留學生,帶著祖國的希望、懷揣著激動的心情,坐上了飛往大西洋彼岸的飛機。這52個學子,都是歷經了層層選拔的精英人才。在初始國外學習的留學生涯中,他們代表的不僅僅是他們自己,還有成千上萬等他們學成歸來的中華兒女。這一去遙遙無期,沒有人知道他們什麼時候會歸來,由於當時的中國正經歷了一場大浩劫,經濟非常落後,每個留學生也僅僅只分到了十五美元。直到他們順利抵達美國之後,才在聯絡處的幫助下,給足了留學經費。當美國記者對他們進行採訪時,留學生代表吳葆禎說到:"我們不遠而來,不僅是來學習先進的技術,也是為了促進中美建交而來的。"

新中國成立後,

在1978年12月26日,向美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派出了第一批52名中青年學者留學生,他們從當年參加留學生選拔考試的14717人中脫穎而出,都是天資卓越的青年才俊。

1981年,清華大學首批派出的9名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

曹小平,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習理論固體物理,1981年4月11日回國;

彭吉虎,派往聖地亞哥加州大學,學習波導光學,1981年1月3日回國;

張育曼,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習反應堆物理計算,1981年10月19日回國;

趙南明,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習生物物理,1981年4月14日回國;

鄭衍橫,普度大學,學習平行處理及多機系統,1981年3月6日回國;

李衍達,派往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地震波的信息處理,1981年4月11日回國;

張楚漢,派往伯克利加州大學,學習壩工抗震,1981年6月1日回國;

柳百成,派往威斯康星大學,學習鑄工冶金學,1981年1月1日回國;

催國文,派往麻省理工學院,學習高溫陶瓷,1981年1月1日回國。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當時的中國於世界的差距不僅僅只是一點點,甚至有的留學生是到美國之後才知道有電腦這種東西的存在。當我們赴美的留學生,深刻的認識到知識就是改變命運的最佳捷徑時。電腦室、圖書館、實驗室成為了他們在學校的"第二個家"。他們深刻的明白祖國送他們赴美留學的艱辛與期望,所以發憤忘食的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在做對祖國最好的事。後來,在採訪中大多留學生都覺得赴美留學最大的收穫,就是打開了他們的視野。留學生,張衍達曾經說過:"打開眼界與敢為人先是最重要的,在美國曾任信號處理小組的負責人時,自己沒敢發論文,後來美國方的教授也找過我。敢於做開創性的工作,不能靠別人,要靠自己。"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功成名就,學成歸國。

1981年,帶著建設祖國、奉獻祖國、報效祖國的留學生,帶著人民的期盼和對國家的思念學成歸來了。本就是人中龍鳳的他們,在赴美學習的三年中更是進步了。他們的迴歸猶如回春的大地,為中國為期十年的大混亂髮展帶來了生機和希望。率先陸續歸來的是九名,在各自領域上都有所成的優秀留學生。接下來的幾年裡,曾經赴美留學的52名留學生,全部學成歸來。其中,最具代表的趙南明,留學回國之後,便直接回到清華大學任教,推動了清華大學恢復生物系的建制。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張楚河繼續從事科研試驗,最終成為了中國科學院的院士。柳百成從事信息提升技術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崔國文也曾擔任過清華大學繼續教育學院的院長。經過初略的統計,截至2008年留學生52人中,共有七人成為中國科學院或者是中國工程學院的院士,在祖國的建設與發展中,這些歸國者獲得了無數中國科技進步獎,大多都成為了自己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應該適當降溫的"留學熱"。

也許是看到了前輩們的成功與優秀,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出國留學,甚至有的時候還會出現出國留學的熱潮。那些打著美名曰"出國深造"的孩子們最後都怎麼樣了呢?在許多家長甚至是孩子看來,國外的東西一定比國內好,在國內學習成績差還不思進取的孩子,到國外一定能"光宗耀祖"功成名就歸來。但實際上,隨著世界的不斷交流融合與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綜合國力也在提升,雖然經濟水平可能還與發達國家存在差異,但是教育什麼的絕對是更得上世界的發展水平的。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現在的出國留學生已經在時代的發展中開始逐漸改變了最初的樣子。從前的留學生,是為了學到更多的知識、為了瞭解更多先進的科技選擇留學。而現在的留學生,則大多是為了"與眾不同"。說的通俗一點,就是家庭條件優越的留學生,將出國留學簡單的定義為一種"鍍金"學習的方式,是學習的捷徑也是幫助"功成名就"的老師。在這一類留學生的眼裡,留學的整個性質已經發生了質的改變,他們留學的目的已經不再是求知,而是想毫不費勁的就"成名。"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世界裡,科學本就是沒有國界的。不是為了學習而學習的人,不論在哪兒都只是浪費時間,虛度光陰罷了。為了學習更多的知識留學,真正的想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做出點成果的留學生我們還是鼓勵的,但純粹是為了留學而留學的留學生,那還是奉勸一句先學會學習再做打算吧。

心懷祖國的留學生

到至今為止,對於曾經留學歸來的老一輩留學生們,我們都還是懷著崇敬和尊重。他們在祖國最艱難的時期選擇回國發展,沒有一個人落下,在他們的身上我看到了"生是中國人,死是中國魂。"的愛國情懷!

清華大學首批赴美留學生全部回國!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

與現在的留學生不同,那時的留學生滿心滿眼都在為了祖國而努力學習。他們在最艱難的時候,承受著最大的誘惑。感謝那些老一輩科學家、科學院士的付出,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相比之下,現在的一些崇洋媚外的留學生,為了一時的榮華富貴,對養育自己的祖國百般嫌棄也就算了,他還刻意給祖國抹黑,給有甚者定居國外,改變自己的國籍真是令人心痛!

結語:雖然科學是沒有國界的,但是科學家是有國界的啊。作為人,切不可忘本,不論在什麼時候都一樣。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民族團結和民族凝聚力,為了我們美好的未來,一起努力學習吧!

試想一下,如果當時赴美學習的52名精英,全部都留在了美國沒有回來,那麼現在的中國會是什麼樣子?歡迎在留言區分享討論,歷史的變革和時代的發展,我將與你同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