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滅亡主要原因是因為努爾哈赤反叛入關嗎?

明朝亡於何時

1644年,明思宗崇禎自縊於北京煤山,至此明朝享國祚276年。隨後,滿清軍隊擊敗大順軍併入主中原。後繼南明與明鄭政權延續數十年,直到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方止。

明朝覆滅原因

造成明朝覆滅的原因很多,表面上看是社會底層的農民起義和努爾哈赤的崛起反叛結束了大明,但透過歷史維度,縱觀明朝276年發展進程,我們不難發現,明朝滅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簡單認為是某一事件的發生,斷送了大明王朝。

明末宦官當道吏治腐敗,導致政治機體病變。

正統年間,王振在朝中擅權,屢次對麓川用兵,勞師糜餉;挾英宗親征瓦剌,致遭土木之敗。成化年間,由於明憲宗耽於逸樂,不問政事,遂使宦官得勢。其中以汪直最為有名。汪直在皇帝授意下,建立西廠,所領緹騎倍東廠,勢力大大超過東廠和錦衣衛。逮捕朝臣,有時先下獄而後奏聞,有時旋執旋釋,竟不奏聞。屢興大獄,激化了朝臣與宦官的矛盾。武宗時,宦官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等,稱為“八黨”,也稱為“八虎”。劉瑾最為專橫跋扈,大臣的奏章要寫兩份,必須先送劉瑾,然後才送通政司轉給皇帝。內閣大學士焦芳、曹元都是劉瑾的黨羽,焦芳甚至跑到劉瑾家中去辦事。熹宗時宦官魏忠賢炙手可熱,權傾朝野,“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宦官不僅在政治上弄權,而且在經濟上貪汙受賄,巧取豪奪,勒索大量財富。王振家藏金銀 60 餘庫,劉瑾家有黃金 24 萬錠又 57800兩。宦官專權,加劇了明朝政治上的腐敗,加重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不安。

明朝滅亡主要原因是因為努爾哈赤反叛入關嗎?

經濟制度僵化難以維持戰爭,導致社會經濟崩壞。

明朝建立了以土地為稅收主要來源的經濟體系,導致政府收入不具有擴張性。明朝初期,由於皇帝不懂經濟,在不設立準備金的情況下,大量印發紙幣,導致民間通貨膨脹,貨幣這一斂財工具在明朝建立不久就失去了他應有的作用。在對外貿易上,明朝把外商的到來當成一種進貢,每次都要把貢品送到首都,然後領取超過貨物本身價值的賞賜,逐漸外貿對於明朝政府來說,不僅不再賺錢,還成了一種沉重負擔,在明朝禁止各國朝貢後,出現了倭寇走私等問題,進而頒佈了“禁海令”。閉關鎖國徹底切斷了明朝的外貿經濟收入。

明朝滅亡主要原因是因為努爾哈赤反叛入關嗎?

萬曆皇帝年間,張居正進行了萬曆新政,極大的改善了明朝的政治和經濟環境,但萬曆二十年開始,明朝鎮壓寧夏叛亂,兩次發兵朝鮮與日交戰,史稱“萬曆三大徵”,把張居正攢的家底幾近耗空。萬曆四十四年,滿洲部落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直接威脅到明朝統治。為了維護政權,萬曆再次開啟戰爭機器,連續三年加稅,每年增加稅收五百二十萬兩。歷次的加稅終於打破了民間經濟的臨界點,最終導致金融秩序崩盤。

天災戰爭導致民不聊生,農民起義加速滅亡。

17世紀開始的中國氣候,此時的明朝處於明朝小冰河時期,萬曆後期至天啟年間中國氣候顯著變冷,北方風沙壅積日甚,旱災逐年增多,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出現糧食嚴重短缺,經濟基礎遭到嚴重破壞,加之戰爭加稅農民不堪重負,隨之而來的是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

明朝滅亡主要原因是因為努爾哈赤反叛入關嗎?

崇禎元年(1628年)七月,王嘉胤、楊六、不沾泥等在陝西府谷等地首舉義旗,[28]從崇禎元年至崇禎三年間,高迎祥、張獻忠、李自成等先後起義,陝境共有義軍100餘部。千部官軍邊兵,因缺餉譁變,亦加入義軍,併成為骨幹。此時義軍作戰,自發性、盲目性強。明廷令三邊總督楊鶴採用“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戰略。但明廷無力養活大批饑民,已就撫者,紛紛再起。此時的明朝北方有努爾哈赤的虎視眈眈,內部要應對狼煙四起的農民起義,可以說是千瘡百孔,氣數已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