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貨問題頻發的藝術品電商,如何以價值重構重塑行業交易?


假貨問題頻發的藝術品電商,如何以價值重構重塑行業交易?

近日,意大利藝術家莫瑞吉奧· 卡特蘭(Maurizio Cattelan)的作品《喜劇演員》(該作品由三根香蕉組成)被拍出12萬美元的天價。有趣的是,被拍出的香蕉還沒來得及交付,就被一位叫大衛的行為藝術家當眾吃掉,並稱之為“飢餓的藝術家”,這件事隨後引發國內外媒體爭相報道。

作為吃瓜群眾的人們,在滿足獵奇心理之後也不禁發出直擊“靈魂”的 拷問,“天價”藝術品真的值迴天價嗎?藝術品的價值邊界究竟在哪?

1899年,凡勃侖發表的《有閒階級論》一書或許可以解答這樣的問題,在書中,凡勃侖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榮譽的競爭而非追求享樂才是有閒階級種種經濟行為的真正動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任何在外界看來不合常理的天價藝術品交易,本質上都是“有閒階級”對“榮譽競爭”的具象化。

藝術品電商交易的海水與火焰

凡勃侖所認為的“榮譽競爭”實際上也是有閒階級在獲取足夠的財富之後對社會認同的需求。於是,這樣的需求下催生了龐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此前英國巴克萊銀行曾分析指出“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是6萬多億元,而目前的規模只有幾千億元。顯而易見的是,國內藝術品交易市場仍是一場有待開發的藍海。

事實上,除了“榮譽競爭”催生的藝術品交易之外,目前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中,資產的保值和投資也成為促成交易發生的驅動主力。哪裡有需求,哪裡就有市場,隨著淘寶、京東等電商平臺的興起,近年來,在藝術交易領域也有一批電商平臺逐漸發展起來。

早在2009年,國外藝術品電商平臺,Artsy正式成立,2012正式上線運營,由Google前CEO埃裡克·施密投資。公開資料顯示,自2012年正式上線到2015年,該網站流量已經超過1800萬人次。

在藝術品交易上,Artsy收錄了2.5萬名世界各地的藝術家作品多達20餘萬件,包括繪畫、攝影、雕塑、設計等多種藝術門類,Artsy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線上整理和展示以促進交易達成。目前,Artsy已經獲得了由私募基金Catterton領投的2500萬美金C輪融資,並和超過80個國家的畫廊和美術館建立了合作,並準備進軍國內市場。

在國內的藝術品電商平臺中,藝典中國、藝客已經近年來崛起的微拍堂、小紅花等交易品牌也取得了一些融資和發展。但至今為止,仍然沒有類似於Artsy這樣規模的領頭羊出現,更遑論如京東、淘寶之類規模的大型第三方交易平臺。

深究其因,除了藝術品本身是一個小眾的圈層之外,也與非標商品規模化交易的難度和傳統藝術品交易市場本身的混亂無序有關,雖然說國內的藝術品交易是藍海市場,但即使廣袤的太平洋,也會有波濤洶湧的風暴集聚區。

長時間以來,藝術品在市面上的銷售形式一直是一個痛點,因為藝術品並不能標準化,更不用提資源稀缺的優質藝術商品,另一方面,供需雙方商品交流信息嚴重不對稱,亟需打破市場信息壁壘。

從藝術品交易的種類上來看,目前市面上多以古玩、玉石、字畫等為主,同時,現當代興起的油畫、雕塑等現代藝術品作為新興市場也正在蓬勃發展。

因此,國內的藝術品交易大致可分為古典藝術品交易和現代藝術交易,而對於第三方藝術品交易平臺來說,則意味著兩個不同的細分賽道,賽道的不同,則意味面臨著不同的難題。

以為微拍堂為例,作為一家國內典型的古典藝術品交易平臺 ,微拍堂也必然面傳統古玩字畫交易市場面臨的諸多問題。2019年3月,北京商報就曾在315特別報道中曝光微拍堂售假。

該報道稱,2018年7月,肖某在微拍堂以49萬元購得越南黃花梨傢俱一套,收貨後發現為假貨。後來通過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出具了鑑定證書,證實為紅酸枝木。肖某投訴稱,多次與微拍堂溝通無果,微拍堂也一直未對涉案商戶進行處理。

由此可見,知假售假、知假拍假的傳統藝術品交易市場亂象並沒有因為新興網絡交易平臺的出現而得到遏制,反而曾經的“勇士”在“屠龍”的過程中逐漸長出“逆鱗”,從而化身為惡龍意志的繼承人。

在互聯網江湖團隊看來,目前擺在國內藝術品電商平臺面前的有兩個根本問題:一是如何如何將非標的藝術交易標準化,二是如何以第三方的身份重塑藝術交易信任價值體系。而要想解決這兩個根本問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藝術價值認定評估體系,事實上承擔起“信用中介”的責任,從而實現對行業的結構性重塑。

藝術品交易的雙邊經濟:以價值認定內核重構信任體系

平臺存在的意義在於“能夠對雙邊用戶都產生價值和吸引力,解決以往交易中的經濟摩擦問題,並且它是真正的大問題,能夠有合理的利潤分配機制保證平臺從中有利可圖”(來源:《撮合者:多邊平臺的新經濟》)因而,平臺本身除了是信息交易平臺之外,也事實上承擔著部分“信任中介”的責任。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藝術品交易平臺本身除了需要解決交易雙方的信息匹配問題之外,更需要解決藝術品價值認定的“真正大問題”,並由此在交易雙方能夠接受的利潤分配機制下,促進交易的達成,並建立交易雙方的信任關係。

本質上,商品價格由商品供給和商品需求的動態變化決定的。但在藝術品交易中,很多時候交易的並不只是是商品本身,而更多的是藝術品本身的附加價值,其價格的確定遠比普通商品複雜且更容易受主觀意識影響。

但目前來看,是很難在以可控成本為前提下,真正去解決藝術品價值認定問題。一方面,對藝術品的價值鑑定需要資源投入,另一方面,規模化的平臺交易下難以實現成本可控。

在《有閒階級論》中凡勃侖認為,“金錢的榮譽準則中”“有閒階級”人群會更多的以炫耀性消費去獲取榮譽感,因而,對高淨值人群來說,基於線下高價藝術品交易的競拍更能滿足其需求。這是為什麼高淨值藝術品交易行為多發生在線下。

而在大眾藝術交易中,互聯網江湖團隊認為可以參考以下兩個價值認定模型:V=NS/M;V=PQM

文玩藝術品:V(價值)=N(稀有度)X S(藝術成就)/M(市場交易頻次)

一般來說,文玩藝術品的市場價值很大程度上由本身的稀有度和藝術性來決定,多數收藏愛好者更多注重其藝術價值,但從市場交易的角度來看,市場交易頻次底,稀有度和藝術成就越高的單品,其價值天花板也就越高。

現代藝術品 V(價值)=P(創作人的藝術成長性)X Q(品類市場需求度)/(市場交易頻次)

對於現代藝術而言,相比於作品本身的稀缺性,作品創作人本身的藝術成長性更能決定作品本身的價值,其次,對現代藝術市場來說,需求程度高的細分品類,其作品價值成長性越高。

因而,平臺化的藝術品交易更適應原作者直接參與的原創藝術品的交易,以小紅花為例,以平臺將創作者與市場需求有效鏈接,一方面解決了假貨問題,另一方面也通過雙邊經濟的特性使得需求方對創作者的成長性有一個預估,在滿足需求方鑑賞、投資的需求同時,為新生代藝術家們提供了一個可以變現的平臺。

新新技術的可能性:區塊鏈將成為藝術品交易的曙光?

2015年,《經濟學人》雜誌首次報道區塊鏈,並將其喻為“製造信任的機器”(The trust machine)。區塊鏈依靠獨特的共識與激勵機制,讓彼此猜忌的群體之間迅速建立信任,並將建立信任的成本降到最低。

對於鑑定標準混亂、定價機制混亂的藝術品交易市場來說,區塊鏈的溯源特性使得行業性的問題得以通過技術手段來解決。面對行業從生的贗品問題,藝術原作由藝術家本人依據購買者提供的藝術品數字證書直接向購買人兌付作品,得以實現從源頭保證藝術品的真實性。

在藝術品價格評估方面,基於區塊鏈的匿名交易使得市場價格風衣發揮充分的作用,從而最大程度的減少人主觀因素對於藝術品價格評估的影響。

不過,看似區塊鏈技術有望成為藝術品交易市場的曙光,但要想真正實現落地,且不說技術上的進度如何,藝術品交易市場現有的規則體系也成為區塊鏈技術落地藝術品交易的現實障礙。

目前,國內外拍賣行都有一個免責條款,不對拍賣中的藝術品瑕疵承擔責任。我國《拍賣法》第六十一條也有規定: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偽或者品質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

進一步來看,佔據整個藝術市場巨大部分交易額的拍賣行業,即使有龐大的專家鑑定團隊,都不能對藝術品做到完全保真,那麼,如今新進的藝術品電商,以及藝術品區塊鏈又如何能做到藝術品保真呢。

實際上,區塊鏈的溯源和“保真”對於新生代藝術品交易有重塑信任體系的意義,其本因在於,通過區塊鏈,可以追溯至代藝術品的創造者本身,而古典藝術品交易則依舊依賴於傳統的專家鑑定,畢竟區塊鏈技術本身並不能鑑定作品,只是作品唯一的數字身份標識而已。

即便如此,區塊鏈技術在藝術交易領域的落地也有著現實意義,只有在新技術應用下,構建起藝術品上游供應和下游首次流通的全鏈路商業架構,藝術品交易電商也許才能迎來真正的春天。

結語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國內“有閒階級”的不斷壯大,在鑑賞+投資的雙重驅動下,藝術品交易市場必將迎來新的快速發展期,對於藝術品交易電商來說,也意味著新的增長機遇,在經歷過早年間的野蠻生長後,如今的藝術品電商平臺更需要在創造商業價值的同時,以身作則,引領整個行業向繁榮、有序的方向不斷進步、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