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婺源吧,看篁嶺晒秋

提起婺源,如今已是鼎鼎大名。春有江嶺的油菜花,美不勝收。篁嶺曬秋,則是另一大主題風光。

乘坐纜車進入景區,雖是週末,排隊的時間並不長,還算順利。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篁嶺是有著六百年曆史的徽州古村,依山而建,民居圍繞水口呈扇形、階梯狀錯落有致排列。山上竹木茂盛,民居掩映在森林裡面,灰、白、綠三色美學的雅緻組合、藍天上粼粼的白雲,陽光普照,一幅自然與人文共同造就的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順著景區入口,沿路來到"天街",這裡商鋪林立,是村莊的商業區,基本模式是常見的"前店後院"。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菊花,徽州的菊花。

房前屋後、山間地頭,處處是菊花的身影。配了辣椒,色彩很搭,性情也很搭吧,菊花的清涼可以清除辣椒的燥熱。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木雕是徽州的特色工藝品,這些門窗上精美的木雕,在文革時遭到破壞,上面的人物部分悉數被摳掉了。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令人驚喜的是,村莊裡每走一步皆是風景,全方位無死角的美麗。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每一條小路、每一幢房屋、古樹、花草、近景、遠景,與自然融為一體,隨手一拍,皆是美圖。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辣椒組成的國旗、牆壁上的中國地圖,極富創意,篁嶺人民用自己家園的特色表達了愛國情懷。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徽州人曬食物的架子,類似江南人家常備的"晾衣杆"。伸出窗外,不佔空間,又能充分的曬到陽光。竹籮筐是平的,不用的時候可以摞起來,便於收納。

農作物曬乾脫水,是一種古老樸素的貯存方法。在這裡,演變成了一種文化、一道風景。

曬的作物有玉米、辣椒、扁豆、柿子、菊花、南瓜、菜乾……

不一而足,無所不曬。

這精緻瓦當下的窗、晾曬的農作物、盛開的花兒,藍天白雲做底、鬱郁青山為伴,篁嶺人的日常生活就是這樣詩情畫意。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看到柿子,總是莫名的親切,想起家鄉的田園。關中平原上的柿子樹,這個時節,也該是丹柿映枝頭了。這曬柿餅的工序,倒是勾起了鄉愁……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依山而建的民居、曬秋的竹籮筐,色彩清新明麗、雅緻唯美。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這食物不知道名字,賣相很不錯,想必口味也不錯吧。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攝影師隊友為我們拍攝的篁嶺留念,堪稱"大片"。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天街走到末端,是一段玻璃索橋。走在索橋上,是一處絕佳的觀景地。

山坡上的層層梯田,是人類挑戰自然環境,成功向自然索取食物的手段。不經意間,成為風景。我等來觀賞它的美麗,可曾想,這梯田背後有多少故事,農人又經歷了怎樣的艱辛。

想想油菜花開的春天,這梯田又將是一幅怎樣絕美的畫面。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村莊裡有不少"高門大戶",講究的大宅子,建築必極盡考究之能勢。週末遊人眾多,各大宅均被揮著旗幟的旅遊團佔領,門口一看就擠擠挨挨,我們沒有去扎堆。

選擇性的去看了一下"竹山書院"。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竹山書院"是清代創立的,整體規模宏大,為三進的院落,用來供族人子弟讀書。民國時進行了重修,整體建築是中西結合式的徽派建築,內部的窗戶、玻璃都是進口的,現已改造為美術館。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尤其迷戀南方建築的"天井",這一兼具實用性與建築美學的"留白"的部分。

抬頭仰望,建築與天空共同構成畫作。

去婺源吧,看篁嶺曬秋

出了書院,今天的行程告一段落了。

篁嶺的美是公認的,階梯狀的徽派民居、被譽為"清明上河圖"的繁華天街、熱鬧的曬秋、村外的萬畝梯田,還有那些有年頭的古樹、滿眼絢麗的菊花,無一處不美。

固然是美的,還是看到了"學院派"操刀的痕跡、濃重的商業化氣息,從中聞到了"麗江"的味道,樸素的民俗有了那麼一些"表演"的成分。

但是,它的確有著屬於自己的美。

最好在不是週末或節假日的時候,帶著你的親人、摯愛,高門大戶裡去領略一番徽派文化的精髓,靜靜的穿過古老街巷,隨手拍下大片。陽光下悠然的喝杯茶,看菊花綻放、辣椒鮮亮,該是怎樣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