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肯定不是因為掃墓上墳


杜牧《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慾斷魂”,肯定不是因為掃墓上墳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詩人杜牧著名的七言絕句《清明》,淺近直白,無經無典,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但由於是清明時節,這裡面的“斷魂”讓人很容易與上墳掃墓聯繫起來。其實,這個“斷魂”,與掃墓上墳一點關係都沒有。理由如下:

上墳掃墓作為清明的主題內容是唐宋時期逐步形成的,南宋之後到明清時期才興盛起來。唐宋以前,春季有三個節日,一個是“上巳節”,農曆三月初三;一個是“寒食節”,冬至日後的第105日;還有一個就是“清明節”,農曆三月中旬前後。唐宋之前,“上巳節”和“寒食節”是大節,“清明節”是小節。“上巳節”是女兒節,也有稱為“中國情人節”,王羲之《蘭亭集序》,就是在“上巳節”那天寫的關於“上巳節”的盛況。杜甫詩《麗人行》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如果不知“上巳節”,水邊多麗人肯定不知是幹啥的。“寒食節”有典,晉文公祭介子推,禁菸火,吃冷食,後來為緩解吃冷食的不適,增加許多遊樂玩耍鍛鍊身體項目。由於“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近,唐天寶年間,將“寒食節”與“清明節”放在一起,放假七天。宋代沿襲唐代規定,也放假七天,叫“清明節”,之後“寒食節”就與“清明節”一起不單獨過了。南宋時期,理學盛行,存天理,滅人慾,女人被禁錮在家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作為“女兒節”的“上巳節”也沒有了,“上巳節”遊春踏青等習俗也被吸收到“清明節”中。到明清時期,春季就一個大節,即“清明節”,一直延續至今。

杜牧唐代後期人,當時上墳掃墓是“寒食節”的主題內容。唐詩中也有許多詠“寒食節”的句子,如“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等。杜牧《清明》詩中的“斷魂”,一般理解為“羈旅落魄”的意思。

還有,上墳掃墓在古法禮儀上是祭祀活動,不是喪事活動。喪事是凶禮,應當哭泣,應當悲傷;祭祀活動是吉禮,不應當悲傷不應當哭,也不需要悲傷不需要哭。祭祀活動抒發的是一種聖神、莊嚴、崇高的祖宗情感,是一種告慰先人,祈求祥瑞的家國情懷,與悲苦哀傷沒有半毛錢關係。

所以,杜牧的“斷魂”,絕不是因為掃墓上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