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說兩晉:搏虎屠蛟,鄉鄰恨其不死,為國殞命,百姓立祠以祀

周處是東吳大將周魴的兒子,自幼頑劣恃勇鬥狠,常在農田裡縱馬遊獵,左右鄉鄰莫敢攔阻。隨著年歲的增長,周處也覺得自己的名聲太臭,便有了改過自新的念頭。

這天周處外出,發現田間耕作的老伯臉色不好,於是就勸慰道:“現下是豐年,你有什麼好發愁的呢?”老伯頭也不抬,冷冷的說:“有三個禍害,至今沒能清除。”周處一聽便來了精神,就問是哪三個禍害,老伯笑著回答:“南山猛虎,橋下長蛟,再加上你,就是我們吳郡的三害。”


故事說兩晉:搏虎屠蛟,鄉鄰恨其不死,為國殞命,百姓立祠以祀

這是《晉書周處傳》裡的記載,據說周處為民除害,先上南山射殺白額猛虎,後來又在水中與蛟龍搏鬥了三天三夜,鄉親們都以為他死了,於是大肆慶祝。雖說故事荒誕不經,但周處的惡名可見一斑,百姓恨其不死也毫不為過。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成年後的周處就大不一樣了,他改過自新,以吳郡名士陸機、陸雲為師,歷仕三朝廣有賢名。


故事說兩晉:搏虎屠蛟,鄉鄰恨其不死,為國殞命,百姓立祠以祀

公元280年,三國僅存的孫吳滅亡,西晉徵東大將軍王渾在建業的皇宮宴請降官,並諷刺眾人說:“你們都是亡國之臣,難道就不感到悲慼嗎?”沒想到周處竟然反唇相譏,說魏蜀吳三國鼎立,曹魏滅亡在前,也沒見有什麼悲慼。(王渾原是魏臣)

儘管周處性情剛烈,但他並沒有執念於苦民已久的孫氏政權,坦然接受了晉武帝的徵召,先後擔任新平、廣漢兩郡的太守。周處在地方優異的表現獲得了晉武帝的讚賞,因此被擢升為楚國內史(相當於國相),沒等到任又調他入京,授散騎常侍參知朝政,不後又拜為御史中丞,讓他監察百官。


故事說兩晉:搏虎屠蛟,鄉鄰恨其不死,為國殞命,百姓立祠以祀

周處為官公正執法嚴明,因此得罪了不少權貴,就連晉武帝的皇叔粱王都被他處罰過。公元296年,氐族首領齊萬年發動反叛,朝廷以周處為建威將軍,跟隨粱王司馬彤帶兵平亂。伏波將軍孫秀為人厚道,認為粱王司馬彤心胸狹隘,一定會在平叛時公報私仇,就以周處家有老母為由勸他不要從徵,周處卻說自古忠孝不能兩全,不可因私廢公。發動叛亂的齊萬年得到消息,也說周處智勇雙全是個可怕的對手,但有粱王司馬彤在,此戰必定失敗。


故事說兩晉:搏虎屠蛟,鄉鄰恨其不死,為國殞命,百姓立祠以祀

正如孫秀、齊萬年預想的那樣,粱王司馬彤公報私仇,竟讓周處帶著五千人馬進攻七萬強敵,又勒令其他軍隊不得救援。當週處接到軍令,明白此戰必死,隨即賦詩一首:“去去世事已,策馬觀西戎。藜藿美梁黍,期待能善終。”。

公元297年正月,周處以區區五千人馬進攻十倍於己的叛軍,血戰一日殺敵過萬,最終力戰而亡。周處死後,晉朝追封其為平西將軍,並賜錢百萬皇田五傾,以奉養他年邁的母親。因感念周處的忠烈,後世將其稱為周王,並立祠以祀,如今宜興的周王廟更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荊湖十景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