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本集,我們暫緩內蒙古的旅行,給大家介紹一個地理和歷史的新概念——內陸歐亞。

從歐亞大陸的東北部,大興安嶺往西,經過蒙古高原、新疆、西藏、中亞五國,阿富汗和伊朗的一部分,延伸到裡海,有一個學界認可的名詞——內陸歐亞大陸,也有人叫中央歐亞大陸。(上圖紅色區域,我們統稱內陸歐亞,簡稱內亞)

從地理的角度,內亞是乾旱的草原地帶;

從歷史的角度,內亞是遊牧民族的國度;

從人文的角度,內亞是東西方交融的產物。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當我們沉浸在挖掘自己文化傳統的時候,

當我們努力學習西方文化與思想的時候,

當我們為了經濟發展而大搞建設的時候:

我們忽視了內亞與眾不同的遊牧文化與思想;

我們完全沒有搞清楚他們歷史上的來龍去脈;

我們甚至從來就沒有正視彼此間的國際關係;

我們唯一知道的,就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概念

(上圖,內亞研究不是沒有,只是太缺乏重視了)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在我的蒙古行思錄裡,我將以蒙古的歷史和現狀為主線,學習和思考內陸歐亞地區的以下問題:

第一:歷史 匈奴、突厥、契丹、蒙古這些遊牧民

他們是什麼人種?

他們使用什麼語言和文字?

他們從哪裡來?

他們曾經創造出怎樣的歷史?

他們和中國之間,究竟是怎樣的關係?

他們對東西方交流、對現今社會造成了哪些影響?

他們現在又在哪裡?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二:自然

蒙古高原、漠南漠北、西域青藏、七河河中、突厥斯坦

這些著名的區域裡:

草原、沙漠、高山,農田,河流、湖泊,動物、植被,人口;

經歷了幾千年的變遷內陸歐亞,它的過去和現在相比:

自然環境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有多少草原變成了農田?

有多少綠洲變成了沙漠?

有多少河湖乾涸消失?

這些現象是哪些人文因素造成的?

我們要依靠法律約束,還是改變思想才能制止這些變遷?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三:宗教

內陸歐亞的歷史舞臺上,有很多宗教主導著遊牧民的精神:

從早期的原始崇拜、民間信仰、薩滿教、苯教;

到曾經出現的摩尼教、景教、全真道教

到蓮花圖案的佛教、星月代表的伊斯蘭教、十字標誌的基督教

它們有的消失了、有的發展了、有的改變了

現在的內陸歐亞: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原始宗教、遊牧文化、西方文化、依舊在互相碰觸、互相糾結。

那麼:

遊牧民到底是如何接受了現有的宗教?

這些宗教對他們造成了哪些影響?

未來的人們,思想意識是否還能發生變化?

我們應該朝著哪個方向去努力思考呢?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在今天這集裡,我們拋開國家政區,先從自然地理的角度,認識一下歐亞大陸:

上圖是歐亞地形圖,不同顏色代表的是海拔高度的不同。

綠色的區域是低海拔的地區,大部分是植被覆蓋好的沿海的平原,以傳統的農耕文化區域為主。但也有三處例外:

1、裡海東邊的中亞五國,雖然海報很低,但是因為地處歐亞大陸內陸,屬於低海拔的乾旱的遊牧地帶

2、印度伊朗中間的巴基斯坦,也是因為氣候原因,比較乾旱,但是因為有印度河的滋潤,屬於低海拔的乾旱的農業區

3、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地區,也是因為氣候乾旱的原因,屬於低海拔的乾旱的農牧結合地區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上圖是歐亞大陸衛星圖,不同顏色代表的是直觀的地表顏色:

藍色的是海洋、湖泊

綠色的是氣候溼潤、植被覆蓋好的地區,

黃褐色的是氣候乾旱、植被覆蓋差的地區,

白色的北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凍土帶。

植被的覆蓋程度,更能說明氣候、土壤的情況,而氣候土壤植被又是決定農耕與遊牧的關鍵因素。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歐亞大陸沿海地區降雨量多、河流衝擊形成肥沃的平原,適宜定居型的農耕和城市人群生活。(上圖,華北平原)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歐亞大陸內陸降雨量少、乾旱、風沙大、土層薄,適合天然牧草生長,產生了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上圖,內蒙古烏珠穆沁旗)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不要被美麗的綠色大草原迷惑了,內陸歐亞更多的是這樣黃色的乾旱草原和沙漠。(上圖,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北極凍土因為天氣寒冷,不太適合人類居住,只有少量愛斯基摩人和雅庫特人漁獵生活。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我們再來細分一下歐亞大陸

上圖是從地理和人文的角度,綜合劃分歐亞大陸圖,共五大區域:

D區域:歐亞大陸凍土帶:貝加爾湖北岸,向東西劃一條平行的50度緯度線,線的北面大部分就是寒冷的人跡罕至區域。

B區域: 歐洲大陸主體: 三面環海,大部分地區氣候溼潤溫和,是農耕和城市定居的主要地區。

C區域:西亞 西亞的大部分地區雖然靠海,但是氣候也十分乾旱,而且大部分是高原地帶。

E區域:東亞和南亞:這裡包括南亞次大陸、東南亞、東北亞,全部是沿海的溼潤氣候,是農耕文明的主要區域

A區域,當然就是我們要研究的——內亞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看起來都是一樣的黃色乾旱地區,為什麼C區域不算內陸歐亞的區域呢?

這個區域就是西亞,包括:中東、阿拉伯半島、伊朗、土耳其 從人種上來說,這裡絕大部分是白種人,不同於內陸歐亞地區黃種人和白種人混血的情況。

(雖然突厥、蒙古曾經遷移、融合到這裡,但人口特別少,並沒有改變這裡白種人的主體基因)

西亞是遊牧和農耕相結合的區域,以定居生活為主,文明的程度高,與內陸歐亞的遊牧生活差別較大。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內陸歐亞:(A區域)的地理範圍:

東南紅線:中國的大興安嶺、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一線是和東南亞沿海平原的分界

西南黃線:阿富汗、伊朗北部與西亞分界

西北藍線:裡海、伏爾加河、烏拉爾山自南向北與歐洲分界

北面綠線:貝加爾湖北岸是內陸草原荒漠和高緯度寒冷平原的分界線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內亞的概述:

歐亞大陸黃褐色的區域,氣候乾旱,地表是草原、沙漠、戈壁和高山、森林。這裡的土壤貧瘠,除了少量河流形成的綠洲外,都是適合遊牧的地區。

遊牧——是內陸歐亞最具代表性的特點 遊牧——是內陸歐亞有別於亞洲其他農耕、城邦文明的標誌

正是因為有了遊牧民、遊牧文化、遊牧帝國,因為他們不斷的遷徙、征服、融合改變了無數人的宗教信仰、文字語言,才形成了當今歐亞大陸的格局。

弄清楚他們的歷史和現狀,用客觀公正智慧的思路去處理和改善我們之間的關係,尊重和學習遊牧民的淳樸的思想,是我研究內亞的最重要的意義。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內陸歐亞如果細分,可以分為:

一個保護區B區域:貝加爾湖一帶的林中百姓保護區

一個核心區C區域:蒙古高原為主體的遊牧核心區域

一個融合區A區域:東西融合的西域與中亞

一個特區D區域:上不來也下不去的青藏高原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B區域:保護區。

這裡就是以貝加爾湖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地區,以高山大河密林為主體生態環境,以寒冷的氣候為特徵。

這裡是內陸歐亞遊牧民的保護區,很多遊牧民都是從這裡孕育生長,然後再南下草原,爭霸一方的。

一旦他們被打敗,就會向北逃回這個庇護所,由於高山阻隔和氣候寒冷,很少有追兵能夠到這裡。

若干年後,這些遊牧民又能在這些森林裡積攢力量,繁衍生息,南下發展。

史書記載的很多發源於貝加爾湖、鄂畢河上游的比如丁零、高車、鐵勒、吉嘎斯等等,就是後來組成突厥、回紇的主體部落。

又比如上圖,蒙古帝國時期貝加爾湖附近的八鄰、土蠻、不裡牙惕、八爾忽等等林中百姓部落,後來都南下稱為組成現在內外蒙古和新疆蒙古的主體。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D區域:青藏高原特區

雖然有一些農耕,但青藏高原主體的藏族和羌族是標準的遊牧民,尤其是曾經輝煌的吐蕃帝國。

這片特區一直保持著原始的風貌和人種,沒有經過大的融合和遷徙,皆因高原氣候所致,出去不習慣、進來不適應。

吐蕃帝國在大唐時期形成,一度佔據了大唐的西域地區(現在的新疆和甘肅、內外蒙古西部)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五代十國時期,吐蕃帝國雖然丟失了西域,但其領土北擴到了貝加爾湖和外興安嶺、庫頁島,居然向遙遠的東北打通了出海口。

後來的蒙古帝國、衛拉特蒙古的和碩特汗國、大清國雖然都曾經統治過青藏高原,但沒有改變那裡的人種和習俗、語言、文字,所以,青藏高原是個內陸歐亞的特區。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C區域:遊牧民的核心區。

東界大興安嶺、南界黃土高原、西界阿爾泰山和祁連山,北界貝加爾湖。

這裡就是我們熟悉的,孕育了匈奴、柔然、鮮卑、突厥、蒙古、契丹的蒙古高原。

這裡是戰爭和征服的策源地。

他們是黃色蒙古人種,

他們是操阿爾泰語系的突厥語族和蒙古語族,

這裡歷史上生活成長的各個部落,現在被歐美學者統稱為突厥蒙古人,而準確的講是突厥和蒙古兩大民族;

他們是現在的新疆和中亞五國居民的黃種人祖先,

他們的血統遠到東歐和土耳其,

他們和中國的關係異常密切,甚至是大部分中國北方人的祖先之一,

他們建立的單于國、汗國、帝國,應該按照平等的國際關係來正確看待。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A區域:融合區

其範圍是從甘肅西部開始,到新疆和中亞五國,包括阿富汗和伊朗的北部。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阿爾泰山、祁連山是印歐雅利安人種和亞洲蒙古人種的古老界限。

從公元前幾千年,到公元后7、8世紀,這裡居住的主體人種是白種人(包括天山南北的西域國家和祁連山下的烏孫和月氏)

第一個從蒙古高原開始西遷的是匈奴人,他們的進攻,使得烏孫和月氏國西遷,開始改變整個西域和中亞的結構。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從匈奴、突厥、回紇開始,到契丹、蒙古為止, 無數新生的國家依次建立,眾多融合的民族開始形成。

吐火羅、厭噠、哈喇汗、葛羅祿、葉爾羌到現在的烏茲別克、土庫曼、哈薩克等等

上圖,蒙古準備開始西征前的形勢,乃蠻、花剌子模、西遼、康裡等等國家存在著,成吉思汗號稱滅國無數,確實是事實。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這片區域,幾百年來,很多國家稱之為突厥斯坦。

突厥斯坦的形成當然是來源於突厥汗國,

東西突厥斯坦的形成則是以蒙古帝國的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個汗國開始,伊克賽湖和巴爾喀什湖以西的中亞地區是西察合臺汗國,以東是東察合臺汗國。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明朝初期,蒙古的東察合臺汗國被叫做亦力把裡,西方人叫做蒙兀斯坦、東突厥斯坦。範圍是現在的新疆和我們在大清國末期失去的巴爾喀什湖一帶地區。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我們再細分到中國的內亞部分:

中國屬於內亞的範圍,就是沿著大興安嶺往西南方向,整個內蒙古、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這六個省區。

從地理上來說,綠色和黃褐色區別非常明顯,這也就是農耕和遊牧的界限。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我的蒙古行思錄,首先就是走遍中國的內陸歐亞區域,以及有蒙古人分佈的區域(黑吉遼三省各有一部分蒙古人自治區域)。

中國很多地方也還有蒙古人聚落,比如河南、福建泉州、雲南等,大部分是元朝時候的派遣部隊後裔,這些後裔早已同化漢族中,其血緣情感等留待以後探究。

我此行範圍參照的主要依據,就是清朝時代的蒙古盟旗制度:以內外札薩克盟旗為主、結合將軍府的管轄辦法,依據當時的地理區域劃分,重訪內外蒙古和東西蒙古。

上圖,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在大清國時期是內扎薩克六個盟、套西兩旗、察哈爾八旗四群、黑龍江和綏遠兩個將軍府。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上圖,大清國,外喀爾喀蒙古分部共70多旗,以及科布多、唐努烏梁海兩部。

這些地方是現在的蒙古共和國、俄羅斯阿爾泰共和國、圖瓦共和國。

當然,蒙古人分佈的還有很多,比如俄羅斯貝加爾湖周圍的布里亞特共和國、伏爾加河的卡爾梅克共和國等等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再回過頭來看,本集開始的時候,我講過,蒙古行思錄主要想搞清楚蒙古和內陸歐亞的歷史、自然和宗教三方面的內容。那麼,這些大方向裡面,我自己有哪些著眼點呢?

第一:客觀公正歷史

研究一個國家的歷史、一個民族的歷史、一個國際區域的歷史,必須博覽群書。

比如研究蒙古和內陸歐亞,你不能只看中國史書和中國現在出版的相關書籍,美英法日俄,當然還有蒙古國和阿拉伯世界的史籍和現今出版物,都要看。(當然了,大部分中國人很難有機會看到一些不同聲音的、不同觀點的文章)

內亞相關國家寫的東西(最相關的就是中國、蒙古、各種斯坦、俄羅斯、韓國),各自的出發點不同,都想誇大自己,證明自身的歷史悠久、偉大文明、熱愛和平、追求正義等等,看的時候也要小心,爭議處,留著多方面比對比對。

歐美人寫的東西,相比之下,比較具有科學合理性。雖然他們也有些從自身出發的比較、視角,但絕大部分,還是能做到客觀公正的。這也就是現在國際上都以他們為準的原因,但是唯一的缺憾就是文化差異太大、距離太遠,很多歷史、習俗、語言等方面的問題,他們不是太懂,或者說掌握的證據不夠,經常會推理出錯誤的結果。

總之,不從任何國家地區的利益角度出發、不偏重任何一個人種民族,這樣才能得出客觀公正的歷史。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二:民族的遷移和融合

歷史的研究,有非常多的方向、科目、方法。不論是基礎的史籍整理、文獻研究,還是最新的考古發現、數據分析,都是我們形成結論的組成部分。

歷史研究的廣闊天地裡,國家史、民族史、地區史、行業史、人口史、經濟史、藝術史等等類別紛繁複雜。

而我個人認為:與其糾纏在宮廷鬥爭、帝王春秋、奸臣梟雄裡面,不如研究民族的遷移、融合——國家及其宗教的形成歷史。

不論是非洲、美洲、澳洲,還是整個歐亞大陸,遠到幾千年前、近到幾十年前,歷史的主流不是哪個王朝、哪個大帝互相取代、建立豐功偉績的問題,而是通過戰爭,各種人種和民族發生了遷徙與融合。

隨著融合而來的是文明文化、宗教意識的改變、成型,是政治制度、經濟、科技的發展與進步。

也就是說,現今世界上的國家(目前基本穩定的)是如何形成的?

他們信仰的宗教或者學說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被接受的?

他們的人種、民族經歷了哪些融合?

他們的發源地、現今國土經歷了哪些變遷、擴大、縮小?

他們的國際關係如何、尤其是如何看待周邊國家的關係?

這些對於我,遠比宮鬥有吸引力。

(如同上圖所示:伊斯坦布爾和西安洛陽之間,兩千年來經歷了太多遷移和交融,這些都非常值得探究)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三:記述真實的蒙古

蒙古人對於當今世界之形成所產生的影響,毋庸置疑。

蒙古不是一個石頭裡面蹦出來的齊天大聖,他是有傳承有延續的遊牧民代表。

上自匈奴、東胡,後到鮮卑、契丹,蒙古是這些遊牧民的現世代表。他傳承著遊牧文化、語言、習俗,他影響著周邊眾多的國家地區。

我希望能夠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蒙古,我給出的一些觀點,基本上依據蒙古國和歐美學術界的觀點,不是我的原創,只是比較贊同。可能和中國的一些歷史觀點出入較大,希望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歷史本來就有很多爭議,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言論。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四:反思中國文化

中國的文化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文化,很多是優良的品德和傳統,但是,中國文化裡也有一些需要我們反思的地方,比如:以自我為中心,不崇敬自然。

文化的問題,各有各的觀點,我們不應該強迫別人接受自己認為對的地方,我只是想通過自己的文字,讓大家瞭解遊牧文化,反思中國文化。(遊牧文化也不一定就是完全正確,或者必須接受的,文化應該是互相學習、自我反思的)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中國民間信仰,被學術界歸為世界第四大類宗教。

中國人信仰的各路神仙很多,但其宗旨和目的大多是一樣的:保佑平安健康、多子多福、升官發財。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在中國的神話故事裡,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逐日這些故事的內在含義就是“人定勝天”。

比如上圖,征服自然的口號,有人認為是一種進步,是巨大的成就,但是在另外一種文化裡,這是一種傷害。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五:學習遊牧文化

當今世界的幾大文化思想大概如此:

西方哲學和民主思想、中國儒家文化和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基督教、伊斯蘭教、佛學 這些文化和思想,我們不論是在學校、工作單位、社會、家庭等等領域,都會頻繁接觸,也會產生很多的碰撞和思考、借鑑、學習。

關於西哲、馬哲、宗教,到處都是典籍和文章,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和了解。

而我們通常認為的野蠻、落後、簡單的遊牧文化,卻有著我們一直忽視了幾千年的東西。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幾乎所有在草原遊牧的牧民,包括蒙古人、藏民、中亞突厥系的哈薩克等人,生來就有著一個非常堅定的傳統理念——崇敬自然。

牧民是這樣想的:天空(騰格里)、太陽、星辰滋養萬物,土地、草場是自然的恩賜,牛羊牲畜是自然給予人類的食物,保持自然的和諧共存,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準則。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由此基本準則衍生兩個觀點

1、自然界的萬物生靈都是平等的,所以,我們要尊重每一個動物和生物,尊重任何一種生活方式。

雄鷹在天空翱翔、土撥鼠打地洞生活、狼吃羊、羊吃草、草吸收土壤和陽光雨露、世間萬物都是在一個大家庭裡共存的。我們不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和看待其他事物、看待其他生活方式。

2、一定不能過度索取,要保持自然和諧生長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青海塔爾寺的阿佳活佛幼年經歷了中國50年代的宗教改革運動,後來他回憶說:當時看到那些禁止、毀滅、迫害的現象,心中非常難以理解。

他說:我小時候跟著母親放牧,她告訴我,一顆小草、一隻綿羊、一個小蟲、駿馬野狼,都是和我們一樣的生靈,不論他們是大是小、吃肉吃素,我們都要尊重他們的生活方式。

他不理解的就是:一個小蟲我們都要尊重,為什麼人與人之間可以那樣殘忍對待呢?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六:努力獲得正見

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這兩個宗教其實和猶太教都是同出一宗,都是在相信世界的創造者和全人類的共主是上帝或真主的情況下,依靠這個教義、教規,以幸福和平的願景,教導信眾向善、友愛、和平、互助。

這些教義在被信眾理解的過程、在爭奪權力的過程中,被不同的團體給予了不同的理解,於是形成了東正教、天主教、景教、什葉派、遜尼派這些不同的教派,他們總體的相處關係就是敵視和戰爭。

而佛教不是這樣的。 嚴格來說,佛教不是一個宗教,而是一門學問。

佛學沒有造世主、沒有唯一信仰的神、沒有嚴格的教規、更沒有聖戰。

佛學的起源是為了解決人類內心的各種痛苦的情緒為目的,最終形成了以智慧為方法、以利益所有有情眾生為目的的一個類似宗教的組織。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在佛教的發展過程中,根據傳播區域的不同、與當地文化結合的不同,也分成了好幾個大的派別

中國的漢傳佛教和儒家學說、道教結合了,佛學大師成為保佑大家發財享福的神靈,佛教成為帝王統治的工具。

南傳到東南亞的佛教比這個好一些,他們對良善的理解更多一些,但本質還是進化成了維護個人利益的工具。

藏傳佛教基本保持了佛學的真諦,尤其是在學習的領域,追求智慧、鑽研佛經和科學知識是藏傳佛教有別於其他佛教派別的主要標誌。

在藏傳佛教裡,不丹的各位上師們,在那個幸福的國度,得到了正確的見地。

特別是我尊敬的宗薩仁波切(上圖),他用通俗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打開了我們通往證悟之門。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佛學的起因如前所述,是因為發現我們人類的內心深處有太多的痛苦:工作不順利、愛情不如意、金錢損失等等。

還有很多痛苦,表面上是正面的:對於家人的擔憂、對於子女的思念、憂國憂民、看不慣年輕人的髮型、對於陋習的痛心疾首等等。

這些情緒和行為,某些時候是好的,但有時會給自己的情緒造成了波動起伏、甚至是焦躁煩惱。

其他宗教和學說,對待這些痛苦情緒的處理方法是自律、戒除、禁止等,我認為,這些方法沒有深入到問題的最根源,沒有注意到認識事物的基本觀點,沒有剖析“自我”。

造成這些痛苦的根源有幾個:

第一,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觀點:二元論還是無常論。

大部分宗教和哲學認為世界非黑即白,非好即壞,這是不可改變的,是固有形成的事實。

佛學認為諸法無常,一個現象都是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生成的,也隨時可以改變,這既是無常。

理解無常,是佛學的第一步。

只有理解了無常,才可以理解一個人隨地吐痰、搶劫偷盜、貪汙受賄、惡語相加這些讓我們痛恨的顯現,都是因為沒有受到教育、或者受到了不好的教育、獲得了被賦予的權力、情緒受到了刺激而相互作用生成的,這些不是不可改變的,完全可以期待他們接受好的教育、正確看待權力、情緒不受刺激而轉變。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佛學的第二步,就是拋開自我、爭取無我。

就是和自己心裡的自我做鬥爭,能不能從每一個小事做起:

不要用自我的標準去看待事物、現象、顏色,

不要用自我的角度去評判服裝的美醜、飯菜的味道、歌曲是否好聽、風景是否好看、行車路線是否正確等等。

而達到最終無常無我,利益一切有情眾生的途徑,就是不斷的學習和修習。

關於藏傳佛教的知識,今後再深入探討。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第七:旅行考察

我將以自駕遊的形式,完成對蒙古和內陸歐亞地區的考察和學些。這些地區,曾經也掀起過一些考察熱潮:

最早的就是以殖民、佔領為目的的考察,這方面,英國人,尤其是俄國人在19世紀的時候虎視眈眈。他們對內陸歐亞的資源和土地垂涎欲滴。

再次就是20世紀上半葉,斯坦因、科茲洛夫這些探險家們對內亞的考察。

後來,就是民國、共和國組織的各種考察,大多也是以經濟目的為主,重點是地下的礦產資源。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我比較欽佩的是民國時期一些懷抱救國救民的文人志士,他們在蒙古和西北的考察行記,是我學習和效仿的榜樣。

他們的出發點,和我有很大的類似:

出於對西北邊陲的陌生、

對當時的文化思想的懷疑、

對國家民族未來的探索、

對自己內心的改變和鍛鍊。

蒙古行思錄第8集 內陸歐亞

現在的蒙古和內陸歐亞,礦產資源已經被徹底探測了,礦產開發也已經供大於求了,失去了經濟價值的內亞,變得不再引人注目。

相對中東、西亞、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國、蒙古和中亞五國的戰略地位和軍事意義也不大,歐美的一些機構也停止了對內亞研究的支持。可這對於我來說,真不算什麼。

蒙古行思錄,是我自己改變固有思想的一個進化過程。如果能給他人以借鑑和幫助,也會是一件頗具功德的事啊。

本集大道理的東西很多,謝謝大家耐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