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改變命運的機遇、一夜暴富的彩蛋、未來貨幣的趨勢、科技金融的成果……比特幣似乎從出生開始,就被冠以種種美譽。10年風雨,原本的小眾實驗搖身成為大眾的狂歡,與之相應的是股市曲線的跌宕起伏、區塊鏈技術的驚豔登場。

首個開源、點對點的數字加密貨幣,運用先進區塊鏈分佈式網絡公共數據庫技術,正當比特幣在世界範圍內大行其道時,卻在安徽頻現“怪事”:投機者橫行、騙局頻發、高科技犯罪走入大眾視野。

比特幣安徽怪圈

如果把歷史的鐘表撥回到比特幣在安徽落地的這幾年,3樁與其相關的案件引起了業界轟動,這雖不是公認的最嚴重的數字貨幣犯罪,但卻揭開了比特幣的一個痛點:亙古不變的暴富夢和週而復始的騙局。

2019年4月,淮南市大通區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了這樣一起案件:

被告人徐某輝,使用電纜私自接通原已斷開的高壓供電線路,放置260臺挖掘數字貨幣的“挖礦機”,盜竊國家電力資源用於挖掘比特幣、萊特幣,秘密竊取國有公司電力價值共計228603.96元。被告人最終被判處盜竊罪,獲有期徒刑五年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30000元。

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事實上,徐某輝並不是安徽第一個做著比特幣暴富夢,觸及法律底線的人,當時以電子貨幣為幌子,在安徽地區出現的一個90後詐騙犯,讓“山寨幣”成為了高科技犯罪的典型。

發幣是區塊鏈和加密貨幣領域最時髦的字眼。2014年10月,一家用虛假註冊資金200萬的空殼公司——安徽暢景科技有限公司,開啟了一項名為“一城一網”的項目,發行青年幣。這種“山寨版比特幣”在別的平臺並不受認可,只能在青年幣平臺上使用交易。

創始人張某自稱有福建老闆準備投資4000萬參股20%,另外20%在青年平臺以名為“青年股”的眾籌形式讓眾多網友參股,總共發行3000萬股,每股1元,通過支付寶或網銀充值進平臺,先購入青年幣,之後再用青年幣換購青年股的形式購買。

張某鄭重承諾,青年幣總量只有3000萬個,讓大家放心購買。但實際上,在成功誘惑眾人爭相買進青年幣的同時,他早已準備好5億個青年幣假幣,在正規平臺上分批偷偷發售。

真相敗露後,張某一度在平臺自導自演數據錯亂,想以此掩飾和銷燬其犯罪證據,並把責任推給平臺技術,隨後便玩起了“失蹤”。據初步統計,張某共騙得資金50餘萬,受害者數以百計。

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50餘萬元的金額或許不足以詮釋高科技犯罪的嚴重性質,但就在這個月,安徽省來安縣公安局破獲一起特大網絡投資平臺詐騙案, 抓獲犯罪嫌疑人23人,涉案金額高達1000餘萬元。

該平臺通過以炒外匯、美金、比特幣為幌子,自主控制盈虧漲跌,騙取他人錢財,致使投資者鉅額投資無法兌現。

平臺背後牽涉到的窩點遍佈全國:涉案資金由提供非法資金結算業務的“地下”第三方支付公司進行“洗錢”,平臺維護在河北邯鄲,代理公司在重慶,服務器架設在香港,核心窩點藏匿在河南開封、三門峽、漯河等地。

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對於比特幣信仰者來說,這波操作完全偏離了電子貨幣本質,全國性高科技犯罪也引發了民眾對比特幣某些“特質”的爭議,很多人心裡都犯嘀咕:Bitcoin是否生來就帶有“圈錢”漏洞?

神秘起源與暴富迷思

對於10年前風平浪靜的貨幣市場而言,比特幣的誕生可謂默默無聞。準確的說,那時還沒有數字貨幣這一概念。即便是數字貨幣大放異彩的今天,也極少有人知道比特幣神秘的過去。

比特幣起源於一篇論文。2008年,一篇題為《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的論文鏈接被髮布到加密郵件列表中,裡面詳細介紹了一種加密貨幣及未來電子貨幣系統的設想。

令人費解的是,其作者中本聰 (Satoshi Nakamoto) 的身份是一個迷。10年來,即便不斷有人自稱是那位“比特幣之父”,其身份至今未知,甚至無法確他是一個人、一個團隊、還是某個秘密組織,傳聞牽涉到美國國家安全局、金融專家、大學教授,這也給比特幣罩上了一層神秘光環。

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比特幣是一種分散的數字貨幣,沒有中央銀行或單一管理員,發行由具有采礦能力的用戶自己完成,限制為2100萬個硬幣。採用的區塊鏈的分佈式網絡公共數據庫技術,需要電子簽名並且由工作量證明協議支持,以保障貨幣交易的安全性和合法性。

儘管如此,比特幣獲取方式還是引來了不少爭議。缺乏管制,是否意味著數字貨幣會成為“洗錢”工具?加密的ID,是否為黑市的流通提供了便利?自由開發,是否會顛覆各國現有貨幣系統?數量有限,是否加劇了“早入局”與“後入局”的財富分配不公?

有人一夜暴富,有人傾家蕩產,世界範圍內的圈錢跑路與發幣騙局,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比特幣也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指責,翻看早先社交媒體和論壇可以發現,很多人對比特幣的分析集中在其是不是發幣人追求“暴富”的圈套。

雖然帶有爭議,比特幣還是成為了最受歡迎的數字貨幣。目前,比特幣的市值超過1380億美元,通過特殊交換平臺或ATM進行比特幣購買和銷售的玩家比比皆是。畢竟,每一筆突如其來的財富,背後多少都藏著想要暴富的心。

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人人皆可發幣的年代

當時的“中本聰”也許不會想到,在往後的10年時間,比特幣的市值會超過千億美元,而這只不過是電子貨幣時代的開端,無數閃著耀眼光芒的數字幣紛至沓來。

2014年6月,被視為“比特幣2.0版”的以太幣 (ETH) 開始預售,為了解決比特幣網絡的一些問題,以太坊重新設計的一個區塊鏈系統。

2015年底,以太坊發佈ERC20代幣標準。如秦皇統一度量衡一樣,代幣標準的統一方便了發幣融資,發幣不再是一件難事,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智能合約發佈自己的代幣,並能夠實現代幣與ETH的兌換。

以太市場的監管盲區同樣易滋生犯罪活動,不過,其在短短42天內募集3萬多個比特幣(相當於1800多萬美元)的能力,還是讓數字貨幣的發行瞬間走紅,徹底顛覆了傳統眾籌平臺。

目前市面上大大小小虛擬貨幣成千上萬,比較著名的除了比特幣、以太幣,還有萊特幣、狗幣、無限幣等。無一例外都是沒有實體形態,採用去中心化的架構與區塊鏈技術,無中心機構控制。

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對於初創公司,擺在第一位的就是資金:技術開發需要錢,項目進展需要錢,甚至是最基本的公司運營也需要錢。而獲得投資機構或者天使投資人融資,難自古便是極其困難的一步。

在電子貨幣領域,有了自己發幣的籌碼,一個理念就可以讓資金源源不斷的飛來,與之相隨的,是騙子入場,傳銷、詐騙、非法集資、圈錢跑路等頻發。

追捧、狂熱、與反思

10年過去,比特圈“詐騙”,早已不是關注的焦點,取而代之的是Bitcoin是否會成為主流貨幣?“大牛們”曾經的炒幣傳奇故事,以及如何一夜暴富,如何功成名就,等等。

但無論如何,比特圈的神話還在繼續。

比如,中國比特幣第一人李笑來,業內盛傳擁有六位數比特幣,且購買均價都在1美元以下。

再比如,90年的孫澤宇,2013年第一次在火幣網上購買3萬塊錢的比特幣,30多天後,他賺到了人生第一個100萬。沒人知道他靠炒幣掙了多少錢,不過他的學習、創業、生活,從此都因比特幣“開掛式”地騰飛。如今他已成為“庫神錢包”的聯合創始人,創辦了“無引力基金”,在比特幣圈,極負盛名。

這些暴富傳奇,如熾熱酵母,刺激著人們去追捧,對數字貨幣的狂熱,至今仍在延續。

比特幣“安徽怪圈”:機遇、彩蛋、還是暴富迷思?

一些項目合規化的努力下收穫了不錯的成績,而另一些項目卻因不切實際的發幣夢,在叫罵聲中落寞。

我們有理由相信,在經歷了種種騙局和圈套之後,市場的眼睛會比之前明慧得多,山寨幣的時代將結束,那些僅憑著一句口號、一個概念的“收割者”將被拒之門外。不論是安徽還是全世界,真正有產品的數字貨幣項目也將越來越多。

10年的比特圈,見證了多少逆襲機遇、人生彩蛋,但也揭示出許多令人髮指的騙局與慾望的狂熱。所以,比特幣“安徽怪圈”其實並不“奇怪”,而是有太多的人有意無意地走了歧途,陷入了“暴富”迷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