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鼓勵多渠道補充資本 商業銀行不足16個月“充值”近1.7萬億元

信貸支持實體經濟重任在肩,商業銀行也十分注重自身資本補充。

《證券日報》記者根據東方財富統計,2019年以來不足16個月內,商業銀行資本補充規模達16769.36億元,其中,永續債、二級資本債作為最主要的資本補充方式,發行規模分別為7133億元、5989.3億元。

監管層多次發聲

今年以來,包括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多次就銀行開展多種方式補充資本發聲。4月7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二十五次會議指出,採取多種有效方式加大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力度,增強抵禦風險和信貸投放能力。

“通過發行普通股、優先股和永續債、二級資本債等方式補充中小銀行資本,作為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在資本約束趨嚴以及內源性資本補充受限的情況下,是現在中小銀行的重中之重。”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吳琦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中,普通股、優先股和永續債補充一級資本,而二級資本債券補充二級資本,也是非上市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主要方式。

吳琦認為,資本金不足,特別是一級資本安全邊際不足,是制約中小銀行發展的主要因素,導致中小銀行風險抵禦能力下降、難以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中小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也有利於優化資本結構,提升對中小微企業信貸投放的意願和能力。

“疫情期間,中小銀行通過一些外源性補充資本渠道,進而夯實資本實力是這類機構抵禦風險的客觀要求。”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現階段,復工復產使得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進一步加大,而銀行資本充足率的提高可以撬動更多銀行負債,顯著提升其信貸投放的能力,從而支持實體經濟的活力恢復與未來發展。

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

事實上,2019年以來,商業銀行已經通過發行普通股、定向增發、優先股、永續債、二級資本債券來補充資本,

數據顯示,2019年1月1日-2020年4月9日,商業銀行資本補充規模達16769.36億元。從核心一級資本看,紫金銀行、青島銀行等8家銀行在A股首發上市,募集資金654.7億元、華夏銀行實施定向增發292.36億元。今年以來,尚無商業銀行上市和實施定向增發;從其他一級資本看,興業銀行等6家銀行共發行優先股2700億元;除優先股外,商業銀行共發行永續債7133億元;從二級資本看,商業銀行共發行二級資本債券5989.3億元。

“銀行利用多種工具優化資本充足水平,不僅要滿足監管要求,也決定了銀行競爭力水平。至於選擇何種工具,各家銀行各有打算。”巨豐投顧高級投資顧問丁臻宇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銀行發行普通股不容易,優先股具備一定的債券屬性,發行成本較高。定增需要股價處在上升通道,不能低於每股淨資產,發行難度大,這是大部分銀行不選擇定增的原因。可轉債市價可以低於每股淨資產,但轉股價要高於每股淨資產。若6個月後轉股價高於每股淨資產,才可以順利轉股。因此,目前大多銀行還是用債務型工具來補充資本。

“外源性資本補充渠道雖然不斷增多,但其對銀行機構的經營資質要求較高。”盤和林分析稱,綜合來看,中小銀行自身需要保障資產質量、提升運營能力,以此夯實資本實力。此外,應當對中小銀行現有融資渠道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傾斜,從而確保其融資環境的改善,同時也可以鼓勵推出發行特別地方債等。

吳琦建議,一方面,監管部門進一步推動新型資本工具的創新,鼓勵和引導銀行通過資本市場等直接融資方式補充資本,完善資本補充相應的法律和會計制度,同時,鼓勵和培育合格投資者,提高投資群體的多樣性,以及長期資金佔比;另一方面,中小銀行應結合本行實際情況和業務發展需要,做好資本補充規劃。

丁臻宇認為,由於新型資本工具也面臨新的監管要求,發行優先股或其他資本工具目前還有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