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疑问:安全感缺乏,真的会使信任度同步降低吗?

乍然听来,似乎,安全感和信任度,这两个词没有太多紧密联系,都是由于个体不同的性格特征,而呈现出的一些行为表现方式。

心理学疑问:安全感缺乏,真的会使信任度同步降低吗?

最近听到了一个小故事,引起了我对于这两个词语关联度的想象,暂且先把事件的两位主人公称为A和L吧。

A和L既是合租室友,也是好朋友,两人都是刚毕业没多久的职场菜鸟,都喜欢穷游,经常会在休息日相约一起外出玩耍。可是最近L有点不开心,在我疑惑的目光下,才不好意思地吐露了令她烦扰的心事:

在前两天A和L两天一夜的短途旅行中,由于白天外出的地方较为偏僻,来往车辆极少,在晚上好不容易赶上了回到预订酒店附近的末班车。

由于A的手机电量已经耗尽关机,于是从上车开始,A便不停催促L赶紧用地图看在哪个路口下车,还有多少站,下车之后还需要步行多远,有没有达到目的地最合适的路线……当L告诉A,下车后还要走1.5公里的路程才能到达巷子中的酒店时,A的反应直接是不相信,觉得肯定有更近的到达路线,让她再查查。

面对好朋友的质疑与不信任,L直接把手机递过去“那你自己查吧,我对地图不熟”。查出的结果如出一辙,A悻悻地把手机还给了L。后来车上余下的路程两人之间就没再怎么说话,虽然没发生任何矛盾,但总有一股尴尬的气氛环绕其中。

然后,L便认真自我反思了一番,其实A并没有做什么过分的事,那到底自己介意的是什么呢?

心理学疑问:安全感缺乏,真的会使信任度同步降低吗?

本来平日一起外出,对于路线规划多数都是A在主动负责,为了避免出现太多因想法不同却又各执己见发生冲突的局面,A愿意去规划这些的话,她也很少去插手,反正多是在合情合理范围内使两人收获最大化,也习惯了这种“把控”。

这种“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相处模式本无可厚非。可是,当主动的一方变为了被动,习惯做到“心中有数、把握全局”的情形改变之后,A的安全感系数便呈直线下降。

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便是对于其他人的不够信任。因为不是自己亲自去做的,无法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其他人的答案便下意识会保留疑问,很难做到全身心的托付。

也许这种质疑并不是针对于L,只是性格使然。可是在L看来,既然是朋友,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没有,或者说本来就认为他是一个不靠谱的人?这种感觉,换作谁都会心里不舒服吧。

其实整个故事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也许在L这里关心的是好友对自己的信任度,但在A这里更为偏重的是安全感。

性格的不同、所关注的重心不同,自然会使一些想法、做法出现差异。若中间缺少了理解和换位思考,就很容易因误会而酿成矛盾,最终留下遗憾。

试想一下,当你对某事极其没有信心,处于惶恐之中,这时身边的某人告诉你“没事,我觉得会好起来的,相信我……”那你是真的就相信了对方,拥有了强大的安全感,还是把它看作一种安慰和鼓励,然后竭尽全力用实际行动来提升自己的安全感呢?我想,应该是后者居多吧。

很多文章都说过“安全感是自己给的”,正好印证了这句话,当自己丢失了安全感后,别人给再多的安全感,都难以让自己真正的“高枕无忧”。

表面的安慰也好,真诚的关心也好,这中间也许会出现感激、产生动力,却很难保持恒久不变,尤其当事与愿违之后,别人施加的这份安全感只会让人更有压力,就像开出的空头支票,时间久了,次数多了,信任也就减少了。

心理学疑问:安全感缺乏,真的会使信任度同步降低吗?

现实点说,人们对自己的关注往往是要比对别人的关注多很多。没有了安全感的自己,内心就如飘荡的浮萍,在尘埃落定前惶惶恐恐、跌跌荡荡。这时,对于外界接触的人、遇过的事,只有通过多一份保留来缓解不安的心。

当家人、伴侣或者朋友,表现出对我们的不信任时,不要急着展现失望与伤心,虽然这是不可避免会产生的一份心情。也可以从对方的性格上多想想,Ta一直都是安全感太少、心里承受力也太低的人吗?如果是,那就多多理解和关心吧,因为Ta并非有意如此。如果不是,那便要多多反思、沉淀自己,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靠谱并值得放心托付。

从小壳自身的所见所闻来说,安全感缺乏,真的会使信任度同步降低。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行为却又的确会让人不舒服和难过,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在别人那里留下的是一个不靠谱、不能太信任的印象。

所以,如果你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我希望你能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无意识表现,可能会给别人带来无形的伤害。而如果你被不信任对待,也希望能先从自身找因素。

总之,不管自己是不是缺乏安全感的当事人,当在以后的经历中遇到类似情形时,还希望我们能多一份思考的理性、少一些冲动,用心沟通,将心比心,真正的感情是不会因此而破裂的。

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