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第一屆國會安徽參議員長這樣

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於1913年4月8日成立,共有參議院議員二百七十四人,其中安徽有十名。但是,11月13日,該屆國會被迫中止議事;翌年1月10日,就被袁世凱下令解散。

章兆鴻,字逵亭,貴池下一堡古塔村(今屬阮橋鄉團湖村)人,(1868-1926),清末秀才,地方名流,以文才顯著。戊戌維新後,章兆鴻任縣立高等小學堂國文教師。宣統間,任安徽安慶第四公學教習。原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的父親、著名報人成舍我曾師從其學習作文。

1897年,變法名士譚嗣同與大畫家黃賓虹在貴池會面,章兆鴻與地方名流王源瀚、高炳麟等共同參與接待,暢談變法圖強。

1912年元月8日,章兆鴻被貴池縣臨時議會推舉為安徽省臨時議會議員赴安慶就職。月餘後,黎宗嶽部劫掠池城,其與鬍子正等奔走呼號,抗議黎軍殘暴,並向民國臨時政府控告黎軍。

有文章指,章兆鴻在袁世凱親信強行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時,他故意將“袁世凱”寫成了“哀世凱”,以示抗議,終成廢票。嗣後,他參與1913年《天壇憲草》的起草,倡議“內閣制”,企業限制總統權力,遭到袁世凱的嫉恨。

另外,在《天壇憲草》的起草過程中,進步黨議員提出將定孔教為國教寫入憲法,章兆鴻與湯松年、蔣義明等議員提案表示贊成,其理由為“孔子天下為公之說,何嘗不合共和真諦;孔子之道是教育問題,不是宗教問題,與宗教信仰自由並不衝突;社會道德的培養必須以孔教為基礎;至於違背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則有國際先例可以援引”。該方案付諸表決,無果。


民國第一屆國會安徽參議員長這樣

國會解散後,章兆鴻南歸,從此脫離政界。

章兆鴻在縣境廣受尊敬,排難解紛,樂於助人。去世時,邑人章敏齋有輓聯雲:屈指數兄弟朋友存亡,東溪去,西萍歸,那堪枕被春寒,棠棣又摧一樹;以身負文獻綱常責任,邑志修,族普理,惟湧池塘夢冷,梨村獨對月三更。

張我華,鳳陽人,(1886-1938),畢業於日本明治大學法科,期間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歷任吉林省法政學校教員,上海《神州日報》記者。1913年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在起草《天壇憲草》期間,袁黨拘其等八議員,險些喪命。二次革命爆發後,去上海。

1916年第一次恢復國會時,張我華仍任參議院議員。1917年9月,南下任廣州大元帥府諮議,護法國會參議院議員。1918年2月,任大元帥府參議。1922年,任督辦魯案善後事宜公署顧問、黎元洪顧問。第二次恢復國會時再任參議院議員。1924年任參議院秘書長。1925年任全國菸酒事務署署長。1928年任國民政府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委員。1929年10月,任外交部常任次長。1930年4月,任內政部常務次長,兼外交部條約委員會副會長;12月代理內政部部長。1932年辭職後,居宣城。抗日戰爭爆發後,組織抗敵後援會。1938年11月26日遭日機轟炸遇難。

這裡要多說一句的是,1931年,作為內政部常務次長,張我華就向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提交縮小省區案,主張將全國劃分為六十九個省,比如將皖北劃給以徐州為中心設立“歸德省”,皖中皖南大部設立“巢湖省”,皖東南則另設“太平省”。

丁象謙,字六皆,阜陽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期間,加入同盟會。 

辛亥革命時,丁象謙歸國,任安徽都督府顧問及省臨時議會議員。1913年任參議議員。1917年任廣州大元帥府參議。1921年4月,非常國會在廣州召開,丁象謙動議廢除軍政府,選舉孫中山為非常大總統、授予北伐全權,並通過了中華民國政府組織大綱。後任國民黨安徽省主委。1928年任國民黨安徽省黨部監察委員。1930年任國民黨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纂修。1949年去臺灣。1956年7月3日病故。

1934年12月20日,在壽縣人、原淮上軍總司令張匯滔為國捐軀十四年之後,國民黨在安徽省府所在地安慶南莊嶺,為張匯滔烈士舉行隆重的國葬規格的遺骸公葬典禮,省政府民政廳廳長馬凌甫主祭,中央派苗培成,行政院派劉鎮華,監察院派高一涵,黨史編纂會派丁象謙代表致祭。各機關、學校、市民參加者五萬餘人。挽幛遍佈,極其哀壯,全市均下半旗致哀。

汪律本,字鞠卣,號舊遊,(1867-1931),歙縣西溪人,出身於世代書香人家。

汪律本父親名京卿,號宗沂,從桐城方宗誠治學,後又拜翁同和為師,闢為李鴻章幕僚。因不能盡其才而辭歸。汪宗沂曾主講安慶敬敷、蕪湖中江、徽州紫陽等書院,後在家開經館授徒,有“江南大儒”之稱,黃賓虹、許承堯等均出其門下。

其父1892年前後掌敦蕪湖中江書院,汪律本即侍遊蕪湖,為時任微寧池太廣道道臺袁昶所知賞。旋就學南京習科學,後佐著名教育家李瑞清筅兩江師範多年。

未久,汪律本與柏文蔚等在南京組織強國會,以推翻清室、抗禦外侮為宗旨,著力開展政治宣傳活動。並組建了一個營的新軍,駐紮於九江。他一身戎裝,腰佩寶劍,儼然是個武官,自號“巨遊”。後因多種困難所迫,新軍只得解散。


1906年,加入同盟會,這期間,與許承堯、黃賓虹等於蕪湖組織“黃社”,以“尊遵梨洲(黃宗)之旨,取新學以明理,憂國家而為之”,開展反清活動。


民國第一屆國會安徽參議員長這樣

武昌起義爆發,汪律本應招入柏文蔚麾下,多方籌措錢物,積盡心勞。後雖不常居安徽,凡有大事,招之即回,或傾力資助。

1913年,汪律本被推為參議院議員。在討袁護法運動中,他應召至廣東。1916年,袁世凱死後,國會恢復,再返京。後因軍閥混戰,人心橫決,國事日非,遂憤而離京南歸。回鄉未久,原配夫人洪氏溘然逝世,心情愈加悒悒不歡,於1917年隱居貴池烏渡湖畔,垂釣閒居,潛心詩詞與書畫。

高蔭藻,多方查找,未能查到生卒年月,應該是合肥人,曾留學日本,學校不詳,吳暘谷密友,兩人於1904年在上海創辦青年學社,很快成為東南地區重要的革命組織之一,與革命報刊《警鐘報》互為呼應。

1905年,高蔭藻加入同盟會,並曾替代吳暘谷擔任安徽分會(江淮別部)負責人。 

吳文瀚,籍貫與生卒不詳,除了擔任參議員,還曾任北京政府財政部參事。 

胡璧城,字夔文,號藕冰,涇縣安吳鄉溪頭人,前此已有專門文章談及,此處略。

石德純,即石德寬長兄,壽縣人,此前也有專文論及,此處略。

李子干與馬坤兩人,未有任何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