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浮生若茶》

再讀《浮生若茶》

年前,在整理雜物的時候,找到了一個封皮已破舊不堪的日記本,伴隨著回憶,直接翻到了其中最泛黃的一頁。那一頁正是自己在高二的時候手抄的一篇文章——《浮生若茶》。思維穿插著記憶,再讀。

稚嫩的筆跡,並沒有將原創作者的名字記錄下,文章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一個屢屢失意的年輕人千里迢迢來到了普濟寺,慕名尋到了高僧釋園,沮喪地向高僧訴說他人生總不如意,活著也是苟且,沒有意思。高僧靜靜地聽完年輕人的嘆息與絮叨,對小僧說“施主遠道而來,燒壺溫水送過來”。少頃,溫水送至。高僧抓了茶葉放進杯子,用溫水沏上,請年輕人享用。杯子冒著微微的水汽,茶葉靜靜的浮著。年輕人不解,“寶剎怎麼用溫水沏茶?”高僧笑而不語。年輕人喝了一口,細品,不由搖頭,“一點茶香都沒有”。高僧說“施主,此乃閩地名茶鐵觀音”。年輕人端杯再品,肯定的說“真的沒有一絲茶香”。高僧吩咐小僧提壺沸水過來,少頃一壺冒著濃濃白汽的沸水送至,高僧起身,又取過一個杯子,放入茶葉,倒入沸水,再置茶几之上。年輕人俯首看去,茶葉在杯中上下沉浮,絲絲清香不絕如縷,令人望而生津。年輕人伸手正要端杯,高僧又提壺注入一線沸水。茶葉翻騰的更厲害了,一縷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嫋嫋升騰,在禪房瀰漫開來。高僧如此反覆幾次後,杯子終於滿了,那綠綠的一杯茶水,端在手上清香撲鼻,入口沁人心脾。高僧笑問“施主,同是一杯鐵觀音,為何相差如此之大?”年輕人思忖著說“一杯用溫水,一杯用沸水,衝沏的水不同”,高僧點頭,說道“用水不同,茶葉的沉浮就不一樣。溫水沏茶,茶葉浮於水上,怎會發出清香?沸水沏茶,反覆幾次,茶葉沉沉浮浮,才能釋放出茶的清香。世間芸芸眾生,又何嘗不是沉浮的茶葉呢?那些不經風雨的人,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櫛風沐雨的人,如被沸水衝沏的釅茶,在滄桑歲月裡幾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

合上日記,浮想連連。原文雖被壓縮,但不失故事情節的圓滿,雖非名家大作,但闡述道理卻回味深遠。二十年光景,文章未變,但自己已度過學生時代以及從業的第十三年。茶葉為何有香,因為它或經春雨的清幽,夏陽的熾烈,秋風的淳厚,冬霜的凜冽。不去爭論高僧是否真正存在,也不去計較誰是那個年輕人,暫且你我都是那一撮茶葉。正如高僧所云,不經歷風雨的人,平靜生活,養尊處優,就像溫水沏的茶葉平靜地懸浮,彌散不出生命和智慧的清香;而飽經滄的人,歷經坎坷和不幸,一次次被打擊,一次次被侵襲,就像被沸水衝沏的茶葉,數次沉浮,自然會溢出他們生命的脈脈清香。只有鮮明,才能對比。只有形同身受,才能悟出道理。

如若浮生若茶,則應身經沸水衝沏,數次沉浮,最終綻放芳香。應了那句話,“寧為寒山一株草,不做溫室一枝花”。

再讀《浮生若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