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濤:這充滿美的反差,是我畫孔雀的最真實出發點

作者 | 謝禮恆

相關作品圖及老照片由藝術家提供

錄音整理、設計 | 張涵

“夫雲出自山川深谷,故石謂之雲根。”

可能學國畫出身的藝術家孟濤最理解“雲根”的含義:這個說法並非一個修詞語,甚至也不是一種具有詩意的意象,而是詮釋了滲透,即通過生命氣息的流動使所有存在物互相交流,使其從內心聯繫起來。說穿了,這是由經歷、生命體驗而得出的一種精神共鳴。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1988年孟濤在川美大二期間創作《剃頭人》和《喝藥人》作品前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1988年孟濤在火車上畫速寫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1988年在古藺縣赤水河邊

點擊圖片深入閱讀:《孟濤:情緒記憶與獨有之謎》

和孟濤這樣經歷的藝術家對談,並不是件輕鬆的事。他的繪畫經歷複雜又單純,他的作品裡有光,有山巒的本色,和那些室內樂一般的小品氣息不同。到後期作品裡,他的才華更顯得繽紛熱烈,準備吞噬一切。能想見他即將在今年於藍頂美術館舉辦的個展《物慾蒼生》裡那些孤絕又深沉的作品,透著怎樣的反思與自省。

孟濤的少年時代好似一個“另類”,寡言少語,帶著一種天生的對運動的猶疑性做出的拒絕,他的繪畫天賦是孤獨賦予的,這更令人著迷。他經歷過環境的磋磨與輔佐,也成為學院派的“技術流寵兒”,他的創作豐富多樣,這又是他喜歡富於變化的性格所致。當然,作為西南地區當代藝術家裡的佼佼者,他也一度有數年的彷徨期,那份迷思直到現在更成為他的思想財富。他所經歷的那一面,只不過是度過徘徊步入嶄新闊展階段所做的一個緩衝而已。

我們都知道這樣的藝術家:所有的經歷在臉上,所有的才華在畫裡。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孟濤少時性格多少有些孤僻,這與他的出身有關。他生在一個“右派分子”家庭,三兄妹從小在外婆家長大。1957年,孟濤的父親下放到老家萬源絲羅鄉,“父親原來在縣上是那種風光得很的人,20多歲就是當時的區上幹部。”

父母的感情一直不是很好,從小學到高中,孟濤最熟悉的家庭性質歸類就是“黑五類”。直到高中他才第一次見到父親,可他始終沒有叫出“爸”這個詞。“那個時候自然而然是有種自卑感的,這也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的性格,身處那個奇怪的年代,一直抬不起頭來。”

多年之後憶起那次沒有重逢的“會面”,讓人想起很多年代感十足的場景。當時孟濤的父母已經分居,不來往有20多年,但並沒離婚。那個年代造成的這類“特殊家庭”並不少見。更早一些的時候,孟濤跟父親有一次遠遠的相望,但他們沒有完成煽情的對視。雙方都知道,但都不敢去打招呼。他與父親分身在縣城唯一主街道的兩邊,一邊住著外婆,馬路另一頭就是當地的“百貨公司”,共兩層,一樓是商店,二樓是職工宿舍。當時孟濤的姑媽就住樓上,

“小學有一次我放學回來,舅舅和外婆都告訴我,說我爸爸來了,就住在我二姑那。那時的我好奇、神秘、自卑,都夾雜在心裡。情感特別複雜。小時候我母親給我們說的,只要有人問起我父親,就說‘沒有爸爸’。我曉得父親是右派分子,在鄉下。可這是不能對外說的。”

孟濤記得一個細節,父親1979年準備回家前,給他買了一套《數理化自學》叢書,在他印象中,這套定價20多塊的叢書厚厚一摞10多本,分科細密,沉甸甸的,有種“豪華到眩暈的感覺”。

1980年,孟濤的父親終於在二姑和其他親戚的撮合下和家人們住到了一起。直到1991年,他的父母終於分手。那個時候,孟濤的母親在萬源白沙鎮供銷社工作,父親和弟弟則在新華書店上班,他在文化館畫畫過活。日子過得照例如清水,平靜緩和。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在他1987年考上四川美術學院前的八年,孟濤身上發生了很多事。其實孟濤是1986年第一次參加的高考,第二年如願考上川美。1980年至1987年這段時間,孟濤在達州很出名,他參工去了文化館。“如果達州要寫美術史,那段時間我的經歷也應該能被寫上去。”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1991年川美國畫系畢業同學留影

說起來很有意思,自他初中開始畫畫,“孟濤”這個名字在萬源縣城已算小有名氣。初一時,萬源中學有個圖畫小組,那個時候的小組都是畫“大批判”專欄,畫宣傳畫,另外有些學工學農的“創作”,還有就是畫領袖像,這個工作在縣裡,都是孟濤和他的美術老師“承包”了的。那個時候的規矩,畫領袖像是必須要畫“像”的,不然就是“犯錯誤”。由於他當時家庭出身的身份,他的老師自然是頂了巨大壓力才幫他爭取到那個光榮的任務,

“之所以讓我畫,是因為我是畫得最好的。”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和川美國畫系同學合照(左一為孟濤)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和川美87級國畫系同學(左一為孟濤)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孟濤的這段經歷。當時他父親已經平反回家,被調到工農區新華書店當經理,母親也調回來。他也就順理成章被調到文化館,拿著一份穩定工資。工作職能按照現在的說法叫做“群眾美術教育”,同時也做整理文物、舉辦活動等工作。他當時主要負責美術創作部分,這樣也就能參加很多地區及全國性的展覽活動。當時的美術創作活動充分體現著集中制的特點,每逢全國展覽時,當地會把全區的美術工作者組織起來構思主題、創作。1983年孟濤入得四川省美術家協會。這期間在達州就有不少創作經歷。母親也很支持他畫畫。“她在供銷社時,基本每月才見我們孩子們一次。其實家裡在物質生活上一直都沒有問題,只因了家庭成分的原因,可能導致了我不愛說話的性情。那個年代,不愛說話我就只有在家待著,我喜歡畫畫。”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速寫手稿 1991年

在1981年至1987年期間,孟濤主要參加地區上組織的木版畫創作。那段時間達州幾乎八成畫畫的都轉變為版畫創作。他由於業務能力突出,很快進入達州的“官方創作群體”,那裡面年齡最輕的也有20多歲,他在裡面最小,18歲。“木刻很難接觸到色彩,似乎也導致了我當時在色彩方面反應有些遲鈍,這也促使了我在考四川美術學院時選擇了中國畫系。那時開始,我喜歡素雅的,畫山水較多。”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速寫手稿 1997年

孟濤平靜的敘述,一定隱藏著當年頗多精彩絕倫的細節。表面輕鬆的文字,確實無法呈現他當年的意氣縱橫,其實那時他也畫油畫。在他高中畢業那年,在北京、上海巡展的“十九世紀法國農村風景展”對他影響很大。這應該是當時國內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西方油畫展,對全國畫畫的人來說,影響都很大。據說當時觀展都有名額限制,各省市美術家協會的會員可優先觀展。“我當時膽子大,1978年那是我第一次去北京。一下火車就去看展,晚上住的地方都沒有,還是去火車站廣場睡的‘報紙地鋪’。第二天才找到一個招待所匆匆住下。那時也單純,一個人出那麼遠的門,好不容易到了北京,除了看展覽,連任何一個旅遊景點都沒去。”

接著,在上海,一場名為“法國250週年繪畫展覽”他也千里迢迢地去了。“這兩次觀展對我的油畫創作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似乎一下就全醒悟了。我覺得這跟宣傳畫是兩回事。那些讓人魂縈夢繞的油畫,上了牆,沒有顏料塊面的畫面,是可以反覆罩染的,感覺高級很多,質感和透明感一下就出來了。”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右為《垛草》(朱爾·巴斯蒂安-勒帕日 1877)

現藏於巴黎奧賽美術館的一件沙龍作品《垛草》(朱爾·巴斯蒂安-勒帕日 1877)成為當時孟濤和其他眾多畫畫的人的精神家園。它跟隨“十九世紀法國農村風景展”來到北京和上海。當時“文革”剛過,中國油畫家似乎都看呆了,一張臉能畫到這麼神形畢肖、豐富細膩,不可思議。現在大家都忘記七十年代的情境了,其實那次法國畫展中珂羅和米勒的小畫直接影響了陳丹青畫出了日後的《西藏組畫》。陳丹青回憶,

“而勒帕日的這幅《垛草》直接影響了中國南北各地幾位50後、60後的畫家,從此中國油畫出現了豐富細膩的技巧、畫風,他的《溝通》(1875)、《收穫時節》(1880)、《第歐根尼》(1873)、《十月,收穫土豆》(1878)、《可憐的男孩》(1881)……讓人過目不忘。勒帕日可能一點都不會想到,他的畫影響了一百多年後的中國油畫,可是有些中國畫家不太會承認自己受了誰的影響,我認識那些藝術家,我想他們應該不會忘記勒帕日吧。”勒帕日當時還有一幅名作,《聆聽聖音的聖女貞德》(現藏於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1879年),按照陳丹青的回憶,他懷著矛盾熱愛這幅畫,“就像我懷著矛盾的心情愛著列賓、愛蘇里科夫,勒帕日既是繪畫的高手,又是描繪情感和內心的高手,這幅《聖女貞德》既畫出了村姑的質樸,又畫出了神聖感。而花園中暮色四合,草木有情的神秘感更是動人。”現在,孟濤還能清晰地記得當時這些作品給他的震撼。那幅《垛草》,他來來回回看了4次,驚訝得說不出話來。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夕照 布面油畫 40cmX30cm 1990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山雨欲來 布上油畫 81x65cm 1990年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出山 布面油畫 130cmX97cm 1992

直到1984年,孟濤正式開啟了他的油畫創作。他的第一幅油畫取名叫《山妹子》,這是一幅通過照片對照摹寫加改畫轉換過來的作品,內容中心是山裡一位姑娘揹著柴走在鄉間山道上。那幅畫充滿了法國農村風景畫的情調,甚至某些局部就是向勒帕日的《垛草》致敬,作品一拿到當時達州一場專項油畫展上,就把所有人都震驚了。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其實孟濤在這之前“考美院”的願望並不強烈,他的基本功似乎也能勝任很多的木刻創作。那時對考試的規矩他也不懂,達州當地也沒有一個畫畫的是真正科班畢業的。後來,當地請了美院的老師來講課,江碧波老師就是其中受邀來講課的老師之一。

“她帶著我們去畫寫生。那時照相還是少的。江老師看到我畫的速寫很吃驚。之前我最多就是些臨摹而已,手倒是很熟的。速寫必須要‘手熟’,現在都要經過較長時間的恢復也許才能達到當時的狀態。當時,江老師就鼓勵我考美院,說我‘這個娃兒簡直是個神童’。”

那一年,是微風徐徐的1985。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1989年在阿壩草原

1986年,孟濤報考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可惜外語不好,單科要求沒達標,第一志願沒考上。第二年直接報考四川美術學院,1987年,值得紀念,他考上了。作為一開始沒有素描、水粉等科班基礎的他,一開始就缺了這一課。

在考美院前,小個子的孟濤在黃桷坪住了一個月,就住在現在版畫繫系主任邵尚義的宿舍裡。說是小住,實際上就是“考前集訓”,那一個月的時間裡,他的專業水平猛漲,可以說是“從70分到了90分的水準。”當年他色彩考了95分,創作96分,素描有點失常,考了89分。“我和碧娃就是考川美時認識的。”

孟濤口中的“碧娃”就是後來他的夫人、雕塑家李如碧。她跟油畫家、畫肖像很厲害的那個秦明是老鄉,也跟孟濤情況類似。當時幾個人都去考川美,遇到李如碧也在找宿舍,孟濤就主動提出來把自己在邵常毅老師那裡的住處讓出來,讓李如碧跟另一個女生一起住,他則換到了另外的一間。這一來一去,老住處還有很多孟濤掛在牆上的習作,“我經常回去看畫,取東西,也就變相促進了我和碧娃的關係。在大學畢業後我們就結了婚。”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巴山之顛 素描手稿 1994年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巴山之顛 布面油畫 210cmX170cm 1995

孟濤1987年進得美院時,勁吹多年的“川美風潮”已算低谷期。但他倒是覺得那是美院最值得懷念的年代,學風和人文環境非常寬鬆。“那時每人都充滿希望,每人都在學習西方藝術家的繪畫。”

如今孟濤工作室茶室的牆上,裝裱著一件小小的手稿。這件圓珠筆素描是他後來一件高1.9米大尺寸油畫的手稿,那幅油畫被臺灣藏家收藏了。1989年左右,孟濤的人物畫作多過風景畫作。他翻出1988年的一幅《飢餓的日子》,顯示著那個時候這個才華橫溢的青年畫家,已然準備突破的觀念和特殊的思想意識。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1991年川美國畫專業畢業論文答辯(右二為孟濤)

孟濤1991年順利從川美畢業,預備留校任教中國畫系。畢業之前,國畫系給他舉辦了一個油畫展,這在當時簡直匪夷所思。當時他的系主任白德松教授感覺到一種“揚眉吐氣”的狀態,記得美院當時還開了一個研討會,會上有教師提了個說法,叫“孟濤現象”。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正月裡 布面油畫 80cmX65cm 1995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浪漫夏日 布面油畫 80cmX65cm 1996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滿地淡黃 布面油畫 100cmX80cm 1997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秋日詩語 布面油畫 170cmX150cm 1997

由於一些原因,1993年,孟濤的人事關係才真正從重慶航務局回到美院。總之在重慶航務局上班一個月的時間裡,他就為單位畫了很多海報和張貼畫。回美院之前,孟濤就開始來到成都發展。一直到2000年跟隨馬一平老師來到成都創辦川音美院的7年間,孟濤和李如碧都是成都重慶兩地跑,一邊在重慶上課,一邊在成都做些事情,開始沒通高速的時候就坐臥鋪,辛苦得很。“碧娃跟我是1991年底結的婚,我還記得1992年1月1日元旦節那天,我倆一起到的成都。90年代後期,我能賣一些畫了,說實話,1992年至1995年是算比較困難的時期,掙的錢基本都貼到交通上了。我們在成都都是租房子住。”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1992年4月 參加大渡河漂流探險活動

1992年有件事值得一提,當年全國第七屆運動會,主辦方要在大渡河組織一個漂流探險,為配合項目需要找一位“女隊員”做宣傳。李如碧被選上了,按照當時的宣傳需要,主辦方想到請作為藝術家的孟濤在瀘定橋上構思一件主題作品。孟濤回憶,他當時在瀘定橋做了一個迄今為止最大的裝置作品,把鐵索橋用紅布包裹,封閉做成通道,成方的柱子作為新的空間支撐,中間點上燈光。從外面看,這個巨大的懸空在急流大河上的紅色裝置引人入勝,晚上有人在橋上穿行,會從紅布上投出黑色剪影,作品取名為《魂歸故里》。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裝置行為作品《魂歸故里》用兩千米紅布包裹瀘定橋形成紅色通道並做行為表演,1992年

在孟濤看來,1997年還有件比較重要的事。那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展覽,第二屆全國美展“前進中的中國”。他那件油畫作品《秋日詩語》得了大獎。那一年全國美展沒有評金銀銅獎,全國就評選了20個優秀獎。

那一年之後的孟濤逐漸在風景油畫的創作中產生了些許遊離。他的坦率讓人印象深刻。雖然那90年代末他仍舊在畫風景畫,一些精緻的,某些帶著裝飾意味的作品在市場上也有所收穫,然而越來越熟練的技法卻讓他產生了自我懷疑。從2000年開始,他自然而然想把原來的路子丟掉,“我意識到需要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必須要有從自己嘴裡說出的聲音,要有創造性。需要在畫作內部創立兩個誡令:一個在畫作內部,是形式上的,一個是預示性的,是敘事或象徵上的。最後轉變點是在2008年,切入點是對生命的思考。”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2004年在四川漢源寫生

在孟濤位於濃園藝術區的巨大工作室兼展示空間裡,循著時間線索,找不到他2002-2007年左右的作品,他好像把這段時間藏起來了。“2002年,我覺得畫風景有些無趣了,雖然那時或許還留有一點經濟收益,但從藝術方面我覺得有蒼白感,自己都興奮不起來了。我的作品想尋找新的關注點,有對焦社會的,對焦人的,也有對焦城市的……2003年至2005年畫了一些連自己都打動不了的畫,在藝術語言上,我也沒找到自己的那個點。”的確,除了一些公共藝術作品,那些年,孟濤的繪畫乏善可陳。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妖水·突圍 No.1 布面油畫 240cm x140cm 2008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蝕像 No.3 布面油畫 200cm x 150cm 2008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禽殤·沉羽 布上油畫 150cmX200cm 2008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禽殤·繁華 No.5 布面油彩 200cmx150cm 2009

我們目光被引導,沿著數組風格化的作品,抵達他創作階段的前半部分。他在收藏市場頗受認可的孔雀系列,竟是2008年從畫一件孩子頭像開始的。畫面上孩子的面容破碎,像瓷器冰裂的紋理,那種開片的破碎感是需要頗為運動的筆觸才能完成,也正是因為這樣的靈動、放鬆的筆觸,讓他延展到了畫禽鳥上來,最先是大雁,後來才是孔雀,吃驚的是我們這麼快速地就從這樣的禽鳥作品上被吸引到他的創作新階段,

“畫家有兩類,一是以主題為主,去找表現語言;二是以表現語言出發,去找合適的主題。孔雀就屬於後者。其實這羽毛(的表現方式)我是在畫人‘脆弱’的一瞬間,那種破碎了又貌似凝固的感受中得到的。孔雀實際是表達破碎的衝擊之感。它們的外觀都無比漂亮,但正是這樣的美,透著衝擊的破碎,瞬間的失去,一個無法簡化的結論,一個消失點的美之所在。”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丨禽殤·座愛 No.1布上油畫 150cmX200cm 2008

這充滿美的反差,是孟濤畫孔雀的最真實出發點。

藝術野瘋狂 下一期特別推出: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孟濤的繪畫藝術在自身不斷的探索過程中得到演進,逐漸形成獨特的繪畫語言。早期風景畫作為主要創作內容和延續至今的一類藝術表現形式,一直備受歡迎,但是孟濤的繪畫視角遠不止於此,表述方式也在不斷演變。中國式風景油畫創作了近10年後,孟濤的視角發生了轉變,開始不斷反思,他認為:面對當下的社會環境,不應該只是簡單的關注自然山川、溪石河流等人與自然和諧的一面,我們的時代一方面看似是繁華似錦的好時代,但另一方面也是一個悽風苦雨的壞時代,作為藝術家個體,孟濤開始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真實的社會,將自己在當下社會中的切身遭遇和內心體驗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出來,孟濤的繪畫開啟了從“因心造境”到“批判現實”的新藝術語言的探索。

(文丨周曉)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成都建築·遺珠 I》,本書詳盡收錄了幾十座成都歷史建築的高清攝影圖,設計精美,印刷精良。書中詳細介紹了每個建築的地址、面積、年代和歷史等,具有極高的紀念和收藏價值。

《成都建築·遺珠 II》是由成都市規劃管理局和成都市城市建設檔案館聯合主編的建築類系列畫冊。全書以《成都市歷史建築保護名錄》(第一批至第十一批)為依託,對成都市域現存歷史建築進行踩點、拍攝、梳理。歷經時代滄桑變遷的歷史建築不僅重現了舊時風貌,也是一位文化精神的見證者和承載者,更彰顯出“老成都,蜀都味”,重塑了城市記憶體系。系列之二共收錄50處建築。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正在發生:羅中立手稿1963-2017》

該書是著名藝術家、前四川美術學院院長羅中立最完整、詳盡的一次個人作品集,呈現了羅中立從1963年至今的400餘件珍貴手稿作品、部分創作作品以及近10年來全新的實驗性雕塑創作。內容大致分為三部分:《父親》《重讀美術史》系列以及四川美術學院新校區建設。這三組作品分別創作於作者不同的時間節點,手稿作為藝術家創作狀態的鮮活記錄,勾勒出了羅中立半個世紀的藝術軌跡,均表現了羅中立卓越的藝術成就。本書將以手稿的形式將作者的工作路徑和方法以及藝術作品創作過程中的思考進行系統的梳理。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手繪之謎 龐茂琨手稿研究》

龐茂琨,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美術學院院長、重慶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重慶畫院院長、重慶美術館執行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油畫學會理事。

龐茂琨藝術手稿研究展在武漢合美術館的展出,本書是為配合展覽而出版的圖書,全書以素描為載體旨在集中呈現龐茂琨藝術創作的手繪特點,並揭示龐茂琨油畫創作作品形成的過程。全書收錄作品三百餘件,涵蓋了新舊時期所創作的不同風格的作品,書中還收錄了部分研究文字。

詳情請掃描下方“藝術好物”二維碼或者點擊文末左下角進入藝術野瘋狂微店下單。

孟涛:这充满美的反差,是我画孔雀的最真实出发点

苦短無常李華生(1944-2018)

《寒食帖》秘藏崇州江源數十年|這樣的院子誰不想擁有?

細活慢工著清音|琴學典籍《沙堰琴編》宣紙影印線裝版面世

成都100座老建築遺珠大賞 | 我們遺忘的古舊斑斕

美的公器|成都畫院年度美術作品展重新開放

孟濤:情緒記憶與獨有之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