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日:中國醫護亟待5大尊重!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國家衛健委將今年世界衛生日中國宣傳主題定為“致敬醫護,共抗疫情”。尊醫重衛不應該是危難時期才有的覺悟,而應該是一種社會常態。


作者|林希 柒小略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擊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4月7日是世界衛生日,國家衛健委將今年世界衛生日中國宣傳主題定為“致敬醫護,共抗疫情”。


在過去的幾個月裡,醫護人員是抗擊新冠疫情的主力軍。在各種宣傳中,他們常常作為拯救世界的超人出現,社會上有關尊醫重衛、善待醫護的呼籲持續高漲。


無論是SARS還是新冠,每當公共危機爆發,醫護的地位總會空前提高,但隨著疫情的消散,這些感動是否能化為長久的尊重?那些承諾給醫護的待遇又是否能落實呢?


“尊醫重衛”不是一句口號,也不是危難時期才有的覺悟,而應該是一種社會常態。那麼對醫生來說,他們最想要的尊重究竟是什麼?


一、保障醫護人身安全


令人痛心的現實是,對於廣大中國醫生來說,先不必談尊重,因為他們的人身安全都難以保障。


2019年12月,民航總醫院急診科楊文醫生被患者惡性傷害,搶救無效死亡;2020年1月,朝陽醫院年輕的眼科醫生陶勇被患者砍傷,後腦勺、胳膊多處受傷,恐無法再拿起手術刀;而就在疫情期間,又有多名醫護因為患者排隊不耐煩等原因被患者打傷……


《柳葉刀》曾發表一篇名為《保護中國醫生》的文章,文中寫道:暴力傷醫是一個全球性問題,幾乎影響到所有醫療保健機構中的醫務人員和患者。“中國醫生遭受的暴力傷害的規模、頻率和危害性尤為嚴重。”


“若想終止暴力行醫事件,僅僅通過執法和懲罰性措施還遠遠不夠。”《柳葉刀》建議:進一步增進醫患之間溝通和信任,構建健全有效的醫療衛生體系以減少暴力傷醫。


李蘭娟院士曾表示:“醫務人員不惜家庭、不惜個人安危在救治病人,對於傷醫事件應該堅決制止。”


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向《看醫界》表示,今年世界衛生日國際主題特別強調了要尊重護士,此次疫情4萬多援鄂醫護中,70%是護士。中國護士尤其需要關愛,歐美國家護士有管理患者的話語權,而中國護士只能被動地執行醫囑,而遇到醫患衝突時,護士通常處於最前線,受到很多傷害和委屈,呼籲給與護士更多的保障和尊重。


慶松微創醫生集團創始人苗慶松向《看醫界》表示:“尊重醫生就是尊重生命,醫生和病人家屬的心情其實是一樣的,都想盡力治癒患者,患者應該給予醫生充分的信任,社會應該給予醫生充分的安全保障。”


二、尊重醫護的勞動價值


談到尊重醫護,兩個話題永遠繞不開,一個是安全,另一個就是待遇。


一位參與抗疫的醫生直言:“給醫護最實在的尊重,是給予其勞動價值相匹配的陽光收入。”而在現實中,難以落實的抗疫補助卻讓很多醫護感到“受傷”,這位醫生表示:“如果連抗疫補助都不能到位,提與勞務價值相匹配的待遇,是不是一種奢求?”


在國外,醫生是不折不扣的高薪職業,這也是優秀人才願意經過漫長嚴酷的醫學訓練成為醫生的原因,而在國內,醫生的普遍薪酬與他們的勞動價值嚴重不相符。


來自“醫庫”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醫生的平均年薪收入僅有7.9萬元,這個數字還包括基本工資、獎金以及一系列補貼。調研顯示,有七成醫生認為自己的收入與工作量並不匹配,其中有二成的醫生覺得嚴重不匹配。


曾有人調侃,花500塊掛號費看一次寵物醫生沒人覺得貴,花50塊錢掛一次專家號卻被罵“黑心”,這種現象非常普遍。


原中歐衛生管理與政策中心主任、上海創奇健康發展研究院創始人和執行理事長蔡江南認為,現行醫療服務的價格定得太低,使得醫生的勞動得不到合理的補償。他認為,不能完全讓行政或醫保方來給醫療服務定價,應該建立合理的醫療服務的定價機制,讓支付方、病人和有關政府部門參與,同時也應該讓醫療方參與,比如醫生協會、醫院協會、行業組織等。


三、尊重醫護專業,尊重生命規律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學是盡所能拯救患者生命,但不意味著永遠能成功。福建某三甲公立醫院一位老年心血管病主治醫師表示,他的患者基本是老年人,生老病死是規律,醫生並不是萬能的,希望患者和家屬能理解。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死亡是每個人都要去學習的課題。醫生所扮演的角色只是生命中的園丁,並不能改變春夏秋冬、決定生命規律。”這位醫生表示,希望病人能尊重生命規律,理解醫務人員的責任和限度,“這就是對醫生最大的尊重。”


博濟醫生集團創始人、原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呂夷松則認為:醫生和患者是戰友關係,應該互相支持。患者希望醫生全力救治自己的疾病,而醫生也需要患者對自己信任和尊重,這樣才能竭盡全力,冒著風險去戰勝疾病。


知名醫改學者、陝西省山陽縣衛健局副局長徐毓才向《看醫界》表示:尊重醫生,實際上一是尊重人,二是尊重科學和勞動,三是尊重專業。其中尊重人是一個文明社會中每個人都應該有的修養。醫生作為一個群體,是掌握了醫學科學知識和能力的群體,在長期醫療服務過程中,付出了艱辛和汗水,所以尊重醫生實際上是尊重專業、尊重科學與勞動。


四、尊重執業自由,不要人為設限


一位不願意透露工作單位的醫生表示,什麼時候能尊重醫生的執業自由,不再人為設限,才能談尊重。


他表示,醫生有自由行醫的權利,在發達國家已經是醫療界的共識。但在中國,醫生最基本的工作自由選擇權卻被當成一種自私的行為,不僅被各種現實限制,甚至被附加了某種“道德原罪”。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朱恆鵬一直是醫生自由流動的支持者。他表示,要允許醫療人才去探索,適者生存,唯有自由執業,才能實現醫生的價值。


朱恆鵬認為:“自由執業的含義是醫生擁有選擇工作的自由權利。真正意義上的自由執業,是醫生既可以進入公立醫院工作,也可以到民營醫院工作,也可以自己開辦診所,具有對執業方式的自由選擇權。”


五、給予醫護必要的綠色通道優待!


一位來自上海某醫院的骨科醫生坦言,他曾經因為救助患者發生了職業暴露,作為患者的他去醫院就醫也要排隊,而他的患者還在等他。於是他就在想,能否也給醫生就醫提供一下必要的綠色通道呢?


有業內專家建議,醫生是守護百姓健康和生命的戰士,很多軍人的綠色通道也應該向醫生開啟,如醫生停車、乘坐交通工具的優惠政策。


在這次疫情中,很多行業都為抗疫一線醫護開啟了各種“綠色通道”,比如政策對一線醫護給予補助,職稱評審、榮譽嘉獎向一線醫護傾斜;比如為一線醫護子女考試加分;比如上千家景區全部對醫護人員免費開放;甚至四川火鍋協會還提議讓醫護免費吃一年火鍋……


這些“綠色通道”有的是醫護群體切身的需求,有的雖然有些令人啼笑皆非,但也包含了社會對醫護人員滿滿的敬意。


這些舉措在讓醫務人員感到溫暖的同時,也引發了更多思考:這樣的尊重和善意能否一直持續?畢竟尊醫重衛不應該是一時的熱忱,而應該成為一種社會常態。醫護是偉大神聖的職業,請不要到了危機時刻才想起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