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西米西、開路、什麼的幹活…抗戰劇裡的日本人為什麼要這麼說話

不知道是不是每家都有一個愛看抗戰劇的老爸。儘管故事千篇一律,情節東拉西扯,但他就是每天都要定時刷一刷。

為什麼這個題材如此長盛不衰,這個說起來話太長了,不如只來聊聊日語。

如果你看過上個世紀出品的一些抗戰劇,裡面的日本人還講中文的那種,經常會聽到一些非常奇怪的表述。

比如,吃飯叫“米西米西”、出發叫“開路”、最出名的還是一句罵人話,“八嘎牙路”,它們基本上都是直接從日語詞兒來的:

日語裡的“飯(飯)”這個詞,發音聽上去就是米西。

開路,應該是“帰ろ”,“回去”的意思。

八嘎牙路大家都知道了,是笨蛋、混蛋的意思。在日語裡已經算是一句比較嚴重的罵人話了。

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一些說法,比如“你的,什麼的幹活”。和上面幾個詞不同,這句話來源於協和語。“協和”就是和大和民族合作的意思。日本人當年佔領滿洲國(東北)後,為了方便日軍士兵學習中文,並打算用日本文化影響中國人,把中文詞用日語的語法拼湊了起來,當成一種語言來推廣。

日語裡有很多助詞,本身沒有意義,只用來表示它前面的詞在句子結構裡的地位。這些詞在協和語裡被統一用“的”取代,所以一句話裡才出現了很多“的”字。類似的還有“你的,良心的,大大的壞了”之類。

隨著日本人被趕出中國,協和詞也被禁用了。曾經在電視劇裡還時不時能聽到,用誇張的語調講出來還有種說不出的滑稽效果,現在已經基本上換成日文對白加中文字幕了。

米西米西、開路、什麼的幹活…抗戰劇裡的日本人為什麼要這麼說話

在中國,日語是熱門程度和學習人數僅次於英語的外語。這和日本的文化產業,尤其是ACG,也就是Anime (動畫)、Comic(漫畫)、Game(遊戲)的影響力大有關係。

目前在中國的日企少說也有一萬多家,雖說它們也不一定要求員工都會講日語,但是會講的話總是一個優先選項。

江湖傳言日企都很累,經常加班,累死人不償命,可是我並不覺得。這事還是看個人。

日本是全世界百年企業最多的國家之一。日企在報酬上奉行的理念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想在日企打工發財是不現實的。大部分日企都有著悠久的長期經營理念和難以置信的韌性,所以也不可能捨得在員工身上燒錢,倒是內部管理上能省則省的做法蔚然成風。

扯遠了。日語是入門相對容易的語言之一,最大的優點是發音比較規範。我見過很多人剛學一兩年日語就可以聽譯日劇,但是學了英語十多年還聽不懂美國人說什麼的比比皆是。

學日語的另一個容易之處是大量單詞寫出來都是漢語字,雖說意思上偶爾會天差地別,但是大部分情況下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比如下面這句:

今朝公園に行った時、犬を見た。

猜猜是什麼意思?

a.我喜歡彈狗

b.我去公園遛狗了

c.早上我去公園時看見狗了。

猜不到就選C吧,瞎蒙黃金法則。

日語是世界上效率最低的語言之一,來感受一下。以下是一封簡單的日語郵件,英語直譯過來是醬嬸滴:

ご擔當者様、

To whom who I don’t know who you are

お疲れ様です。

You are tired.

いつもお世話になりました。

You were always nice to me.

お忙しいところを恐れ入りますが,ご確認頂けませんか?

I feel sorry to bother you when you are busy, shall I ask you to confirm it?

引き続きどうぞ宜しくお願い致します。

Please go on taking care of me.

米西米西、開路、什麼的幹活…抗戰劇裡的日本人為什麼要這麼說話

這當然是個玩笑。其實這麼長的信寫成中文一句話就可以搞定了:“你好,請確認”。

總結一下,如果你有心學日語或者讓孩子學日語的話,非常贊同。語言是很好的工具,它能擴展你其他能力的邊界。每多會一門語言,你的稀缺性就呈指數級上升。

瞭解一個國家的語言也是瞭解這個國家的捷徑,不管情感上怎麼看待它,知己知彼總是沒錯的。這樣的認知比單純地去旅遊打卡更持久,這樣的洞察比看沒營養的抗戰劇更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