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福禍相依”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這樣運用的

原來“福禍相依”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這樣運用的

【智】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道德經》

【學】

福與禍相互依存,互相轉化。比喻壞事可以引發出好結果,好事也可以引發出壞結果。

原來“福禍相依”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這樣運用的

【習】

這句話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不陌生,也是中國辯證法的代表思維。人生福禍相依,而不是非福即禍或非禍即福。這告訴我們不能非此即彼、非黑即白地看問題,不能認為禍就是禍、福就是福。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侷限於這樣的非福即禍的思維意識當中,好比世上的人不是壞人就是好人一樣,可人有那麼簡單被分類嗎?不能,福與禍的關係也如此。

原來“福禍相依”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這樣運用的

福時,或說在我們一帆風順時,要有一定的防患意識,防患什麼?防患禍的產生。正所謂“福生有基,禍生有胎。”(《漢書》)禍與福都有產生的端倪。“不能兆其端者,災及之。“(《管子》)大意是:不能察覺事情發生前所預示的端倪的人,災難就會降臨到他的身上。

在一帆風順的順境中,人很容易飄飄然,變得志得意滿,乃至狂妄自大,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這種經驗幾乎每個人都有過,即在事事順利的時候容易高估自己的能力,這是危險的。我們在順境中切記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要時刻清楚自己幾斤幾兩。

原來“福禍相依”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這樣運用的

禍時,或說我們處於困境當中時,要試著把它當成是人生最好的安排。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失之東隅,收之桑榆。我們從怎樣的處境中可以磨鍊自己的毅力和百折不撓的精神?逆境。

在逆境中我們也許會失去一些東西,但一定要記住我們必然會在另一方面得到一些東西。只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容易只看到有形的東西的失去,而看不到無形的東西的獲得。

原來“福禍相依”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這樣運用的

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這是我們每個人幾乎都熟悉的話,我們之所以要經過如此多的艱苦磨練正是為了“增益其所不能”。人的“增益”只有通過逆境中的磨練才能更大程度地實現,即增加我們從前不具備的能力。一個人順心如意時是很難突然自我的,而且這時總結出來的經驗也往往不靠譜。另外:如果一個人永遠只做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事,那麼他就一直只能侷限於範圍之內而無法“增益”。

原來“福禍相依”的思想在現實中是這樣運用的

是故,把福當成禍看待,福便能更好地保持;反之,把禍當成福看待,禍也將更有價值和意義。

更多千年智慧分享歡迎關注“一日一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