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讀《此生未完成》,我發現了關於幸福的四個真相

作者:陳雅(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檢察院)。


疫情期間讀《此生未完成》,我發現了關於幸福的四個真相

2020年,註定是人類歷史長河中最黑暗的一年之一。截至目前,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120萬,死亡病例超過7萬。無數生命的逝去讓我們感到,在病毒面前,人類的渺小脆弱和不堪一擊。


"時代的一粒灰,落在個人頭上,就是一座山。"


那些冷冷的數字,曾經是多麼鮮活的生命。他們是年幼的孩童,是慈愛的父親,是年邁的祖母……是愛人,是至親,是朋友……可是突然之間,還沒來得及好好與這個世界告別,就這樣匆匆地,草率地,沒有尊嚴地走了。


如果常態生活下,我們很少看向自己的內心,去追問"人為什麼活著,人生的意義,以及人的一生該怎麼度過"這些終極意義的命題。疫情,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極好的契機,使我們不得不面對,去重新思考這些問題。


疫情是一部巨大的災難片,更是一部史詩級警示片。它將生命的無常,在眾生面前平等地鋪陳展示;將人生的終點,提前預演。在這場悲劇裡,我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忍受著災難的煎熬。


在這場關於生死的警示教育裡,沉痛之餘,更重要的是對於生的反思。如果災難不能讓我們警醒,對於在災難中逝去的人們將是更大的悲劇。


在生死臨界點上,人們對生命的意義往往有更深刻本質的領悟。疫情期間,我重讀了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讀出了她說的關於幸福人生的四個真相。


疫情期間讀《此生未完成》,我發現了關於幸福的四個真相

01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標準是幸福感


幸福究竟是什麼,很多人說不出答案。


大部分人,年輕時懵懵懂懂,要麼茫茫然跟著大部隊往前擠;要麼春風得意,馬不停蹄,恨不得一夜直搗黃龍;只有經歷了人間滄桑,世事沉浮,接近暮年,才可能放慢腳步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


于娟說:"名利權情,沒有一樣不讓人費心,卻沒有一樣可以帶走。""我曾經以為幸福一定要飛到雲端才能得到。一劍在手快意恩仇,殊不知泥土裡才是真正的踏實、坦然、溫暖的幸福。""最真實的活著,擁有最真實的親情、友情和愛情,體味著最真實最質樸的來自內心的溫軟。"


于娟用殘酷的生命經驗告訴我們,沒有了生命,沒有了健康,其他一切都是奢談。如果可以,她願意用任何代價來換取陪伴孩子長大的時間,哪怕多一天,多幾分鐘。在生命接近最後一刻的時候她才看清,真實地活著,那些最單純簡單的親情、友情、愛情,紮紮實實的情誼,才是最珍貴,最讓人不捨的。


幸福不是豪車大房億萬財富,不是身份高貴權力特殊,更不是眾星捧月自我優越。當我們一點一點捨棄,才發現關乎生命的真正價值和最本質意義的那些東西才是幸福的源泉。


被迫隔離的日子,我們暫時停下匆忙的腳步,欣賞溫暖的朝陽與落日,驚歎大自然的瑰麗雄奇;

我們喟嘆這場悲劇帶來的生命的無常,同時又慶幸自己的幸運,感恩身邊的人都在,就好;

我們為前線防控人員的無畏與奉獻而感動,為疫情期間發生的無數感人故事而落淚,感嘆人性的質樸與光輝;也為人類環境得到短暫的改善,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未來心生憧憬。


我們原以為,實現幸福需要很多外在物質的支撐,但疫情讓我們意識到不需要那麼多外在的物質也可以活的很好。簡單的生活讓我們重新發現那些遺失的美好。


幸福真正的顏色從來不是華麗的,反而是最樸實的,因為那才是生命的本色!


前兩天看到一個新聞,美國因疫情形勢嚴峻,以發放綠卡吸引全球醫護人員赴美參加抗疫。一名護士打電話給媽媽,還沒等話講完,媽媽直接來了一句:"我跟你說,你想都不要想,連想都不行。"這位媽媽的回覆也代表了大多數人的心聲。


美國當前感染人數全球第一,醫療物資緊缺,許多人在確實無法保證人身安全的前提下選擇罷工。這個時候去美國,被感染的風險無法預料。當母親的才不管什麼綠卡不綠卡,她只要自己的孩子平安健康!


想起前兩天和媽媽通電話,她說羨慕鄰居的女兒能陪在身邊,真的好羨慕,言語間帶著心酸無奈。想想自己因為種種原因已經兩年沒有回家了,父母漸漸上了年紀,有個病痛也無法陪在身邊,深感愧疚和遺憾。


做父母的,一生都在為孩子付出。為了讓孩子們心無旁騖去追求夢想,成就幸福,父母總是竭盡所能幫助子女,甚至"懂事"地竭力掩飾自己的孤單和思念。想到這裡,不禁鼻頭髮酸。


我們原以為功成名就才能讓所愛的人幸福,其實愛我們的人需要的真的不多。父母最在乎的不是子女有多大成就,只希望孩子們平安健康,常回家看看而已啊。


哈佛大學積極心理學教授泰勒說道:衡量人生成就的唯一標準是幸福感,它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聲望、金錢、權力地位只不過是實現幸福的手段而已。


現實的可悲在於許多人執著於世俗的目標,錯把手段當目的。他們或費盡心力到達山巔,但快樂轉瞬即逝,又匆忙去追求下一個目標;或者在慾望之海里迷失自己,被慾望所控制,走上歧途。


幸福是內心的感動、充盈、安寧、踏實。


如果你對幸福不幸福有疑問,問問自己的心。關於幸福的答案,不在外面,就在自己心中。


02不要讓你愛的人等太久,不要把最疼你的人弄丟了


人生最大的錯覺就是認為我們還有很多時間,很多事可以留到以後慢慢做。我們總是奮力於創造更好的未來,奪取更卓越的成就,而忽略了對身邊人給予愛和陪伴。我們說等有錢了再帶愛人去旅遊,等有時間了再陪父母,等忙完這個項目再陪伴孩子。可是等著等著,可能再也沒有機會了。

疫情期間讀《此生未完成》,我發現了關於幸福的四個真相

于娟說:"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于娟的經歷告訴人們,不要等到為時已晚的時候才思考人一生該怎麼過?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莫及。


疫情中,很多人失去了親人,面對淬不及防的打擊,我們無力招架。疾病、意外、災難和明天,真的不知道哪個會先來。


武漢女孩倩倩的媽媽在疫情中不幸病逝,倩倩在接受鳳凰新聞的採訪中說道:"以前不覺得媽媽在有什麼,但當我再也得不到了,感覺就像在黑暗的寒夜裡,突然被撤去裹身的棉被,暴露在無盡的暴風雪裡。"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無盡的遺憾與痛。


我們以為有的是時間,只不過是父母在我們與死神之間隔起了一堵牆,我們沒有直接面對死亡。而父母是直接看到盡頭的人,所以他們總是催,想看到那些未完成的事儘快完成。父母恩似海深。趁為時不晚,讓他們更多地感受到你的愛意吧。


愛一個人一定要及時。


莫言講過他同學的一個故事,同學的太太去世,同學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條絲巾,那是他們去紐約旅遊時在一家名牌店買的。太太一直捨不得用,認為價格高昂,要等到一個特殊的日子才用。結果直到去世都沒有機會戴上它。莫言的同學感慨萬分,他說"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你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特別的日子。"


莫言每次想起他同學的話,就會放下手邊的雜事,去做一些之前想做卻沒做的"小事",比如帶妻子出去吃一頓大餐,比如安安靜靜地看書喝一杯下午茶……


死去元知萬事空。


"如果親人健在,有什麼都給他們吧,有什麼話都告訴他們吧。不要讓他們覺得,他們不配擁有這一切。"


不要等到此生未完成,空悲切。


03幸福要著眼於長遠,做對現在和未來都有益的事

真正的幸福要著眼長遠。


于娟說:"有些事情,電影也好,BBS也好,K歌也好,想想無非感官享受,過了那一刻都是浮雲。""真心希望我的朋友們,相信千里之堤毀於蟻穴這句古話。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


真正的幸福不是感官快樂。山珍海味不過滿足口腹之慾,嘗試野味更是愚蠢,"孔雀如果比雞肉好吃,那現在的雞就是孔雀。"


太輕易獲得的快樂總是短暫易逝,庸俗空虛,真正的幸福是細水長流的,需要久久為功,綿綿用力才能獲得。


善良、質樸、勤奮、節制……這些美好的字眼在我們心靈的最深處埋藏著種子,只要輕輕觸動就會引起共鳴,發芽生長。


疫情中,我們看到一群最可愛的人。陳薇院士、張文宏醫生、李蘭娟院士,終南山院士,他們投身於自己熱衷的事業,勤勤懇懇,在專業領域深耕,耐得住清貧寂寞,甘坐冷板凳,幾十年磨一劍。


在國家危難的時刻,他們勇敢地衝向第一線。封城隔離,"四抗二平衡"方案救治重症患者,成功研製出第一支重組新冠疫苗……他們用自己的專業實力力挽狂瀾,拯救萬千民眾於水火。


92歲的敖忠芳醫生,在疫情爆發後,主動請纓,馳援武漢。她說"作為醫生來講,這個醫學的戰士,死在戰場上是死得其所,我自己願意來的,我自己承擔這一切!"


不計其數的醫護人員,勇敢無畏地奔赴戰場,默默堅守自己的崗位,踐行著責任和擔當。他們,在最危難的時刻用無畏與堅守為我們搭建了災難中的庇護所!


他們雖然沒有光鮮的外表,沒有豪車豪房,卻比富豪更幸福,因為他們精神的家園花香滿溢,他們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們平凡又偉大的人生散發璀璨的光芒。

短暫的感官快樂不能帶來幸福,只有踏踏實實的耕耘,才能收穫最豐厚最深沉的幸福。當我們追逐明星的瑣事,跟隨一個又一個風口,滿足於新鮮和淺嘗輒止,最終換來的是扭曲的認知和虛空的靈魂。


"生命中所有的饋贈,都在暗中標好了價碼"。"九層之臺,始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更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長。


選一座你真正在乎的山峰,慢慢向上攀登。幸福來的晚一點也沒有關係,因為那對你而言意義非凡,值得你用一生去追求。

疫情期間讀《此生未完成》,我發現了關於幸福的四個真相

04幸福是在磨難和困頓中選擇勇敢


當今社會人們壓力山大,就連孩子得抑鬱症和自殺的也越來越多。


然而,人生的真相就是悲欣交集。無常和挫折就是生命的常態。


學會如何與磨難共處,思考並重新定義自己的人生,進而超越這份磨難,才是每個人這輩子最難也最值得修習的功課!


當磨難來臨的時候要勇於做一個為生命而戰的鬥士。于娟就是這樣一個鬥士。


她說"死是最容易的,卻會讓這個世界上我最愛的親人承受幼年喪母,中年喪妻和老年喪子之痛。雖然不能苟活,由不得我,至少我要為自己的親人抗爭和掙扎過。"


"自戕是萬萬不能的,因為我是個母親,雖然,我這個母親做的很無力。我現在唯一能給孩子的只有微笑;能為孩子做到的,也只有堅強。我不知道有沒有機會與之成才,但可以用今天的行動告訴自己的孩子:你的媽媽不是懦夫,所以你的人生,遇到珍貴的人與關鍵的事,都要積極爭取。可以失敗,但不能放棄。我想做個讓兒子驕傲的媽媽,只此一點,無論任何地步,我都選擇自己走,哪怕萬劫不復的痛!"


經歷了十四次化療,經歷了蝕骨的疼痛,經歷了庸醫誤治給身體造成的摧毀性傷害,她依然頑強地抗爭著。在生命彌留之際仍拼盡全力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她說她寫的文字哪怕有一個人看到得到警醒也是好的。她用手中的筆,把對生命的思考傳播給世人,把對癌症的認識與眾人分享。她用孱弱的病體,將致人死亡的庸醫告上法庭,只為讓正義得到伸張,讓人性的陰暗在陽光下受到鞭撻。


這份勇敢,令人動容。


電影《美麗人生》也講述了一個浩劫之下的動人故事。父親圭多為保護兒子免遭納粹的迫害,用謊言將人間煉獄般的集中營生活,編織成兒子喬舒亞的冒險之旅。在充斥著殘酷、孤獨、恐懼的生死遊戲裡,小心而樂觀地製造著生命的熱情與愛的溫情。即使面臨最後的槍決,圭多也要踢著正步,帶著笑容,昂首闊步地走向死亡。喬舒亞在爸爸的保護下,得以倖存,最終與媽媽相聚,也得到了遊戲中的"大獎"——坦克。


于娟最終還是沒有逃離癌症的魔掌,圭多也無法和兒子團聚。但他們對生命的熱情,面對命運頑強不屈的精神,就像最耀眼的星辰劃過天際,永遠閃光,鼓舞著人們。


疫情讓我們看到人類的脆弱和渺小,也讓我們見證了人類的勇氣、果敢和擔當。

正是大家眾志成城,抱持必勝的信念,勇敢地與病毒抗爭,我國才階段性打贏了這場無聲的戰役!


"凡殺不死你的,必使你強大!"


用怎樣的心態去應對挑戰,將決定人生的高度,也是人性之光最閃耀最動人之處。


生命可貴。即使在最難的時刻,都不能喪失克服苦難的勇氣和堅定生活的信念。再難,我們會像于娟或者圭多那麼難嗎?會像疫情中生命危在旦夕的人那麼難嗎?


面對挫折,出路只在我們自己手裡!


認真地打好手中的人生之牌,哪怕這牌再爛,也不要輕易棄局。堅持下去,才有希望。哪怕這個希望看起來無比渺茫,也不要自己先掐滅希望的火星。就是這微光,有一天會變成燎原之火,打開嶄新的天地。


所以,

無論生活多麼殘酷,

只有敢於挑戰的決心才能幫你走出低谷。有這份心就成功了一半,最怕倒下去從此不能起來。


做一個勇敢的,大寫的,站立的人!這才是人性之光!


疫情期間讀《此生未完成》,我發現了關於幸福的四個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