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據國外媒體報道,一戰臨近尾聲時,一場嚴重流感席捲了全球。這場西班牙流感共感染了全球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奪走了5千萬至1億條生命,是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流行病之一。

  

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1918年西班牙流感期間,費城與聖路易斯病亡人數之間的差距體現了保持社交距離的重要性。

  1918年9月,當這場大流感進行到一半時,美國多座城市還在籌劃推廣自由公債的遊行活動。在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已經有600名士兵感染了流感病毒,但城市管理者們依然決定招辦不誤。而與此同時,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則決定取消遊行,並採取了其它限制公眾集會的措施。一個月之後,費城已有超過1萬人死於西班牙流感,而聖路易斯的死亡人數還不到700。

  這場遊行並非造成死亡人數差距的唯一原因,但數據依然體現出了這些“保持社交距離”措施在大流行病期間的重要性。保持社交距離是指,在兩個人或更多人之間建立起一道由物理距離構成的屏障,從而阻止或抑制病毒的傳播。

  一項針對美國幾座城市在1918年採取的干預措施展開的分析顯示,在那些早早禁止公共集會、關閉劇院、學校和教堂的城市,高峰期的死亡率要比其它城市低得多。

  而時隔100多年後的今天,全世界又遭遇了另一場大流行病,這一次是由一種名叫Covid-19的病毒造成的。如今全球人口數量已經比1918年多出了60億。雖然Covid-19在許多方面都與西班牙流感有所不同,特別是在主要影響人群和死亡率方面,但我們依然可以從上次流感中採取的社交隔離措施中學到重要的一課。這一次,保持社交距離也許仍是我們可以採取的最佳抗疫措施之一。

  目前我們尚未找到安全有效的疫苗,也沒有找到針對Covid-19的特效藥,因此我們最保險的做法還是要以預防為基礎。

  世界各國正在採取各種各樣的措施,強制人們保持社交距離,從而減慢Covid-19的傳播速度。這些措施鬆緊程度不一,有的只是取消大型集會、關閉娛樂場所、酒吧、學校等公共場所,有些地方則採取了徹底封城政策,強迫居民居家隔離。

  雖然自我隔離也是保持社交距離的一種形式,但兩者之間存在重要區別。自我隔離的目的是防止已感染人群、或與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群將病毒傳播給他人。保持社交距離的範圍則更寬泛一些,目的是防止人員混集、導致病毒在人群之間傳播。

  並且這種社交距離也許還要保持很長一段時間。最新計算機建模研究警告道,除非有疫苗或特效藥問世、或採取了激進的隔離措施,否則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也許需要斷斷續續地維持到2022年。這是因為,雖然採取這類措施可以推遲爆發高峰期的到來,但假如病毒存在季節性變化的話,疫情仍有反覆的可能。

  但在此次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之所以能成為如此重要的抗疫策略,自然有其原因。

  在疫情爆發早期,平均每位感染者會傳染2至3個人。這種傳染能力被流行病學家稱作“傳染數”。相比之下,流感的傳染數介於1.06至3.4之間,具體視毒株種類而定。據一項研究指出,西班牙流感的傳染數約為1.8。鼻病毒(引起普通感冒的病毒之一)的傳染數介於1.2至1.83之間。而大多數對Covid-19的估測認為其傳染數為1.4至3.9不等。

  Covid-19的潛伏期一般在5天左右,但最長可至14天。假如你感染了新冠病毒,但依然保持正常的社交活動,你就有可能將病毒傳染給兩三位朋友或家人,而他們每人又可能感染兩三個人。這樣一來,短短一個月之內,一起病例就會發展成244起病例;兩個月之內,這一數字就會激增至59604。

  此外,Covid-19的無症狀感染者也會將病毒傳給他人,這無疑進一步增加了問題的複雜性。據一項研究估測,這種無症狀傳染最多可能佔到全部病例的10%。據估計,1%至3%的感染者從始至終都不會表現出任何症狀。這些人也許不知道需要自我隔離,但如果能自覺保持社交距離,也能在無意間阻止病毒的傳播。

  已經有證據顯示,人們待在家中、與他人保持安全距離,可以減緩病毒的傳播速度、遏止這種多米諾效應。對武漢疫情的研究顯示,大規模管控措施的實行成功武漢的傳染數從2.35降到了接近於1。而當傳染數達到1時,病例數就不會再繼續增加了。

  中國的疫情模型顯示,嚴格保持社交距離是降低武漢和湖北傳染數的關鍵。研究總結道,疫情爆發後決定封城的時間越早,疫情最終達到的規模就越小。

  保持社交距離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壓平曲線”,即延緩病毒的傳播速度。其原理是,延長病毒在人群中的傳播時間,讓病情晚一些發展到頂峰。圖表顯示,如果人們不保持社交距離,感染數量達到頂峰的速度就會快得多;而如果保持距離,疫情發展曲線就會平緩得多。這樣一來,在任何一個時間點上,急需救治和醫療資源的人數就會少得多。

  如果化用到現實生活中,這又意味著什麼呢?各國已經採取了各式各樣的防疫措施。帝國理工學院在3月16日發表的一篇計算機建模報告對病毒的傳播趨勢進行了預測。在此之後,英國也加大了防疫力度。

  科學家分析了兩種可能在英國和美國用於抗擊疫情的方法。第一種方法為“緩解”,重點是隻對存在風險的人群進行社交隔離、對錶現出症狀的人群進行強制隔離;第二種方法為“壓制”,所有人都需要採取措施、主動保持社交距離,出現症狀者及其家人則需要居家隔離。

  該論文發現,假如不採取任何措施,英國死於新冠病毒的人數將達到51萬人,美國則可能達到220萬人。儘管據科學家預測,第一種“緩解”措施能夠將對醫療的需求減少三分之二、使死亡人數減少一半,但仍將導致數十萬人喪生,醫療服務也將因此不堪重負,尤其是重症監護,。

  在這篇報告發表之前,英國一度寄希望於實現“群體免疫”,即讓一個社會中的大多數人都通過感染或疫苗的方式獲得免疫力,這樣一來,可能被感染的人數就會大幅縮減,從而抑制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採用群體免疫策略時,決策制定者很清楚這種做法可能會促進病毒的傳播,人群大規模聚集之類的活動仍未被禁止,因為有觀念認為,參加這些活動的人會更加健康強壯,即使感染也能順利康復,並在該過程中將免疫力傳給其他人。

  但就Covid-19而言,我們對感染病毒後的短期和長期影響還所知甚少,目前也不清楚感染者康復後能獲得多少免疫力(不過在猴子身上開展的一些測試顯示,感染該病毒後有可能就此對其免疫)。因此在隔離或封城可能有效的情況下,如果故意讓健康人暴露在病毒中、任由病毒傳播,可能是種很危險的做法,如果這些感染者再將病毒傳給其他同住者,疫情便會迅速惡化。

  在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發表之後,英國政府修改了給民眾的建議,並對商業和公眾採取了越來越嚴格的管控和限制措施。

  一個社會中人群的年齡和生活方式會對Covid-19的傳播方式造成重大影響。研究人員分析了Covid-19在世界各地的人口統計學和傳播規律。意大利的老年人口更多,且不同代際之間生活得更為親近,在此次疫情中的死亡人數也更高。他們的研究顯示,截止至3月13日,80歲以上老人的死亡率約為14.8%,而40至49歲間感染者的死亡率僅為0.4%。

  但就連在意大利這樣的重災區,保持社交距離似乎也起到了一定作用。貝加莫市(Bergamo)和洛迪市(Lodi)採取了不同的措施,結果感染人數產生了天壤之別。

  洛迪市的第一起新冠病例確診於2月21日,僅僅兩天後就施行了交通管控措施。2月24日起,所有學校、大學、文娛和體育活動也被取消。從2月23日起,貝加莫市也開始出現病例,也有媒體討論過是否要實行小規模限制措施,但一直到3月8日封城為止,這些措施才真正得到執行。

  3月7日,兩市的病例數量都為800起左右,但到了3月13日,貝加莫的病例數量已經增長到了約2300起,洛迪則只有貝加莫的一半,約為1100起。這兩座城市的人口年齡結構很相似,65歲以上人口都佔21%左右。

  

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究竟有多重要?

  意大利洛迪市出臺保持社交距離的措施的時間比貝加莫市要早,結果後者的病例增長速度明顯更快。

  這兩座城市的情況與當初的費城和聖路易斯極其相似。但要說歷史是否會重複上演,目前還為時過早。兩者的一大區別在於,此次研究人員比較的意大利數據只是確診病例,而非死亡病例。

  影響病毒傳播速度的可能還有其它因素,但考慮到兩市基礎條件的相似度、以及洛迪採取的極端干預措施,我們認為如今的結果能夠有力說明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保持社交距離的確有用。有實際證據能證明這些措施的有效性。

  美國華盛頓州開展的一項研究分析了呼吸道病毒的整體傳播規律(不包括Covid-19),結果顯示,保持社交距離還可以在長期內減少疾病的傳播。例如2019年2月,美國由於受到暴風雪襲擊,大量學校和工作場所被迫關閉,結果在該季度餘下的時間裡,美國的呼吸道病例數量減少了3%至9%。

  問題在於,等人們重新開始集會之後,病毒又會再次開始傳播,病例數量也會隨之上漲。因此我們可能會採取時斷時續、時松時緊的社交控制措施,就像把水龍頭一會兒打開、一會兒關上一樣,從而確保醫院和醫療服務人員不會不堪重負。

  當然,和自己的親朋好友保持距離並非易事,在全球大流行病期間更是困難。與世隔絕還可能會造成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從長期來看,杜絕社交可能與心臟病、抑鬱症和痴呆症產生一定關聯。

  但保持社交距離並不意味著徹底與他人斷絕聯絡。與1918年不同,隨著技術的發展,如今我們有許多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繫的方法,比如社交媒體、聊天軟件和在線視頻等等。只要這些做法能保護我們所愛之人周全,那就一切都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