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一變天地寬

何為“脫貧”?對於很多人來說,它是筆下的名詞,或者是新聞中的數字。而從玉樹脫貧攻堅的艱難征程中,我們深刻地感受到,“脫貧”對於11.24萬貧困者而言,是生態畜牧業發展後燃燒得更旺的爐火,是富有民族特色的餐桌上更豐盛的飯菜,也是每一個貧困戶身上更足的幹勁和臉上更充沛的精氣神。

脫貧致富,核心是人。以玉樹市開拓創新地提出並實施了授人以魚、授人以漁、授人池塘的“三授”為例,千百年來習慣了在馬背上揮鞭奔騰,可如今惟有觀念的改變,才會開啟希望之門。多少次走村入戶,多少遍講解政策,只為貧困戶點頭答應參加技能培訓,掌握一技之長,從而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縫紉、石刻、唐卡如果是“重操舊業”,那麼烹飪、汽修、挖掘機以及美容美髮美甲算得上全新的領域,給貧困戶提供就業崗位,積極與各用人單位對接,開展“訂單式”的勞動技能培訓,用心、用情、用力幫助貧困群眾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這背後從不是簡單的數字變化,是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一個人影響一家人,影響一群人的連鎖反應。

落後的面貌需要改變,改變來源於實際行動,在玉樹,太多太多脫貧經驗證明:擺脫貧困,首要的意義不是擺脫物質上的貧困,而在於擺脫觀念和思路的貧困。只有首先解決好頭腦中的貧困,才可能實現弱鳥先飛、治窮致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