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你想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01


今天想起豐子愷先生的一篇文章,大意是大人總想著要教育孩子,其實卻應該向孩子學習。

其實,孩子的教育很簡單:有什麼樣的父母就有什麼樣的孩子。有時候父母會感到困惑:我們自己是這麼個樣子,卻要求孩子要那麼個樣子,這怎麼可能?自己成天打麻將,卻要求孩子時時讀書?

因此,與其瞎折騰各種方法教育孩子,不如父母自己先修行成為你想要孩子成為的那種人。

02

父母最應該幫助孩子的,是讓TA學會運用自由意志,自己選擇想要的生活。

比如走路,你要求孩子的,是有些事情一定要按規矩,遇到交通燈必須按照指引,遇到擁擠必須排隊……這沒有什麼選擇可言。

但是走什麼路,往哪個方向,用什麼工具,該讓孩子自己去選擇,是讓他們去問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覺得自己能夠做什麼?

不要輕易為孩子作決定,讓他自己選擇,自己承擔責任。要讓他從小就明白,生活的意義在於選擇


作家黑塞說:“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無論他的歸宿是詩人還是瘋子,毫不重要。”

由此可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孩子找到自己獨特的命運,找到真正的自我。


你想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03

父母在考慮給孩子提供什麼樣的教育時,其實,是在考慮孩子未來應當過一種什麼樣的生活,這是關於生活方式的選擇。

用魯迅的話說:肩住黑暗的閘門,放他們到光明的地方去。天下的父母,大概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過得更好,有更光明的未來。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未來存在焦慮,總想著透過教育保障TA有一個閃亮的未來。

但事實上,不論什麼樣的家庭,不論什麼樣的教育,不論什麼樣的理論和實踐,都不能保障孩子一定有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心理學家愛說原生家庭這個概念,但實際上,同樣是有童年創傷的人,有的成了藝術家,有的成了小偷。決定一個人的性格、命運,不完全是父母、學校、社會這些可知的因素,還有更深遠的不可知的東西,我們每個人的意識裡潛藏著久遠而深刻的力量,不為我們所知。


你想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未來?



04

我們確實應該問問自己:教育到底是什麼?是送孩子到更好的學校讀書?是送孩子參加各種補習班?還是讓孩子學習各種藝術、體育的技能?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生活不單單是一份工作,一個職位,生活是一種極為深刻而廣闊的事物,是一個偉大的謎,是一片我們要在其中發揮著自己作為人類之功用的無垠的疆域。假如我們只是讓自己為著謀生而準備,我們就會失去了生活的全部要義”。按照克氏的意思,教育的作用,不只是幫助孩子準備考試,還要幫助他理解生活。但,理解生活,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我們一輩子都在學習如何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