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飛越時空的英雄傳奇

「記憶」飛越時空的英雄傳奇

烽火硝煙跨戰馬,

鐵道英豪綻芳華;

風雨征程志如鐵,

痴心不渝一文俠。

20世紀50年代中期,反映抗日戰爭時期在魯南鐵道線上,游擊隊員們浴血奮戰,扒火車、打鬼子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一經問世立即紅遍大江南北,也讓大隊長劉洪和眾多鐵道游擊隊戰士成為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隨後,由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更是風靡一時,繼而影響了一代代觀眾。那支電影插曲:“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迅速在大街小巷傳唱,至今仍然強烈地跳動在時代的脈搏裡。

劉知俠寫就《鐵道游擊隊》

說來有緣,小說《鐵道游擊隊》的作者劉知俠曾擔任山東省作家協會主席,併兼任《山東文學》主編,離休後與夫人定居青島。而我早年在部隊搞業餘創作時有幸聽過他授課,後來轉業到山東作協工作,也曾任職作協副主席兼《山東文學》主編,與劉老成了相隔幾十年的同事。所以,我對知俠先生夫婦一直尊敬有加,也比較瞭解他文學創作過程中的其人其事。劉老能夠寫出《鐵道游擊隊》這樣的傑作絕對不是偶然,要知道,他在孩提時代便與鐵路結緣。

1918年2月7日,劉知俠出生於河南省汲縣(現衛輝市)柳衛村,原名劉兆麟,曾易名劉痴俠,意思是痴心不改的俠客。縱觀其一生,無論是做黨的文藝戰士,還是衝破種種阻攔的生死愛情,都完全配得上“痴俠”二字,可惜後來發表作品時,“痴”字被出版社編輯去掉了病字旁。編輯說:“不要病字邊了,改為知俠更好聽。”從此,劉知俠這個名字伴隨了他一生。劉知俠的父親是道清鐵路線上的護路工,小時候的他,一天到晚在鐵路邊玩耍,看著南來北往的火車一輛輛呼嘯而過,“咣噹咣噹”的車輪聲響徹他的童年。

1943年夏天,山東軍區在莒南縣抗日根據地召開英模大會。已參加革命多年、在《山東文化》編輯部工作的劉知俠前去整理事蹟材料。會上,劉知俠結識了鐵道游擊隊的英模代表們,並傾聽了他們振奮人心的戰鬥報告。那些飛虎一般的戰友們創造的驚人奇蹟,深深地吸引著這位年輕的文化工作者。

這支英勇的游擊隊成立於1940年1月,由八路軍115師蘇魯支隊在山東棗莊組建,始稱“魯南軍區鐵道大隊”,隸屬魯南軍區,有隊員300餘人。他們以微山湖為根據地,在鐵道線上與日偽軍展開殊死搏鬥,戰果輝煌,有力地配合了主力部隊作戰。山東軍區司令員兼政委羅榮桓曾贊其為“一把插入敵人心臟的尖刀”。年輕的劉知俠被這支英雄隊伍的事蹟深深激勵著、感染著,渴望寫成一部大書告訴世人這些故事。

可惜戎馬倥傯的年代,難以放下一張平靜的書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後,時任山東省文聯編創部部長、黨組成員的劉知俠才得以完成夙願。1952年,他請了一年長假,重走魯南,體驗生活,尋找素材,奮筆疾書,終於寫成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並於1954年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小說裡,那傳奇的故事、起伏跌宕的情節,把人們一次次帶回激情燃燒的歲月。其中,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副大隊長王強、戰士彭亮、林忠、魯漢、小坡,還有根據地群眾芳林嫂等英雄形象栩栩如生、深入人心。

文學作品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這些人物以及他們的事蹟在現實生活中皆有跡可循。小說中大隊長劉洪這一角色,就是前後兩任“魯南軍區鐵道大隊”大隊長人物原型的糅合。鐵道隊首任大隊長是洪振海,他英勇善戰,可惜於1941年光榮犧牲,年僅32歲。第二任大隊長劉金山,在魯南地區抗日鬥爭最艱苦的階段,率領隊員們堅持戰鬥,圓滿完成了護送劉少奇等中央首長跨越津浦鐵路的重大任務,帶領隊伍迎來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後又加入主力部隊,參與瞭解放戰爭。劉知俠各取兩位大隊長姓名中一字,塑造了“劉洪”這樣一位有勇有謀、敢打必勝的英雄人物形象。因洪振海犧牲較早,我們通過一窺劉金山的革命生涯,或可感受當年鐵道游擊隊戰士們的英姿風采。

大隊長劉金山譜傳奇

劉金山出生于山東棗莊蔡莊村一戶礦工家庭,自幼父母雙亡,飽嘗了資本家、封建把頭和反動獄警的皮鞭棍棒之苦,但磨難也塑造了他勇敢、堅毅、吃苦耐勞的品格。1938年4月,他毅然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從此走上革命道路。兩年後,劉金山輾轉加入鐵道大隊,因作戰勇猛又戰法靈活,不久被提拔為分隊長,並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長為鐵道大隊的骨幹力量。

1941年12月的一個風雪之夜,數百名日偽軍對“魯南軍區鐵道大隊”進行“掃蕩”,時任大隊長洪振海率部與敵人激戰,不幸中彈犧牲,而此時,副大隊長王志勝(王強原型)也正因病住院治療。為重新開創抗日局面,鐵道大隊急需選出新任大隊長。為此,大隊政委按照魯南農村老習俗,給大隊長候選人每人背後放一隻碗,隊員們想選誰,就把手中的豆子放在那個人身後的碗裡。通過“豆選”方式,身為候選人之一的劉金山以最高票當選。1942年5月,魯南軍區正式任命他為新任鐵道大隊大隊長。

「记忆」飞越时空的英雄传奇

隨著抗日戰爭持續深入,鐵道大隊的隊員們經受了更為嚴峻的考驗。那年,駐臨城的日軍為了對付鐵道隊,專程從濟南搬來特務頭子高崗當救兵。這傢伙是個中國通,不但能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而且對中國的風土人情也瞭如指掌。他通過“拜把兄弟”“同盟結義”等手段,將臨城附近的幾十個偽鄉保長籠絡在一起,使鐵道隊的活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

為重振“飛虎隊”雄威,鐵道隊把矛頭直指日軍頭目高崗,準備火力全開,一舉殲滅之。但是,臨城站戒備森嚴,怎麼才能剷除他呢?為此,劉金山經過一番縝密策劃,先後兩次派人潛入敵區化裝偵察,終於摸清了站內警衛及高崗的活動規律。隨後,他把隊伍分成4個戰鬥小組,有的裝作工人,有的扮成偽軍,大夥趁夜兵分多路潛入車站,一舉端掉了日軍兩個外圍警衛。緊接著,隊員們乘勝追擊,直撲高崗辦公室。正在辦公室裡辦公的高崗聽見門外有異動,發覺情勢不對,正要掏出手槍,便被劉金山“啪、啪”兩槍“送”回了東洋老家,整個戰鬥持續不到10分鐘就宣告結束!鐵道隊除擊斃高崗外,還繳獲步槍30餘支、機槍2挺、手槍3支、子彈數千發,且無一人傷亡,我方大獲全勝!

由此,劉金山在游擊隊員中的威信進一步提高,還被隊員們稱為“神槍手”。隨後,他帶領游擊隊員們開展了數次靈活多樣的破襲戰,並截獲大量日軍軍火被服,以支援在山區作戰的八路軍主力部隊。

揮戈於百里鐵道線上的鐵道游擊隊不僅英勇善戰,把鬼子打得魂飛魄散,還智逼頑敵,以不足百人的隊伍迫降日軍正規部隊1000餘人,書寫了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軍事史上罕見的傳奇一幕。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駐日盟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命令所有在華日軍只向蔣介石部隊投降,不得向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繳械。朱德總司令連發七道命令,要求各根據地抗日軍隊向被我包圍的日軍發出最後通牒,限期投降,對拒不投降之敵堅決予以殲滅。

據鐵道大隊偵察兵張書太回憶,在距離棗莊沙溝車站東北方向1裡處的沙溝街上,駐紮著一個團的偽軍,他們接受了蔣介石“維持地方治安”的命令,不肯向八路軍、新四軍投降。為迫使集結在沙溝車站的日軍向鐵道大隊繳械,魯南軍區首先將這股偽軍一舉殲滅。而後,劉金山遵照軍區指示,向日軍鐵甲車大隊隊長太田申明我軍立場,並派代表與日軍代表談判交涉,終於使日軍低頭認罪,交出武器投降。

那次受降儀式上,日軍共繳出2門重炮、8挺重機槍、180多挺輕機槍、近2000支步槍、兩麻袋手槍、40噸炮彈、兩車皮子彈。鐵道游擊隊用20多輛牛車,拉了兩天,才把這些武器全部送到軍區司令部。

不費一槍一彈,鐵道游擊隊就戰勝了一支整建制日軍,不可謂不傳奇,而劉金山的英雄故事更是說不盡也道不完。

英雄事蹟流芳百世

“這樣的英雄事蹟,一定要讓它流芳百世。”這個信念,一直藏在劉知俠的心中。他在介紹小說《鐵道游擊隊》的創作經過時曾說:“日寇投降後,鐵道大隊第一次新年會餐,隊員們把一桌最豐盛的酒菜擺在了犧牲戰友的牌位前,大家眼裡噙滿了淚水。也就是在這次會餐中,為了悼念亡者,隊友們提出了兩個想法:一個是將來革命勝利後,希望在微山湖畔立一塊鐵道游擊隊的紀念碑;另一個是希望我把他們的鬥爭故事寫成書。”

十年磨一劍,小說《鐵道游擊隊》於1954年元月正式出版後,很快在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隨後一版再版,僅上海新文藝出版社一家就印刷60餘次,陸續發行400多萬冊。後來,小說又被改編為連環畫、山東評書、交響音樂等,並先後被譯成英、俄、日、法、德、越等數種文字,成為反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歷史的傳奇經典。同時,由劉知俠親自參與編劇創作的電影《鐵道游擊隊》也攝製完成,並特邀當年的大隊長劉金山擔任軍事顧問,影片插曲《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更是感染了無數觀眾,成為久唱不衰、流傳至今的動聽歌曲。新中國成立70週年前夕,小說《鐵道游擊隊》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1991年9月3日,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46週年,青島市政協組織召開老幹部座談會,劉知俠應邀出席。會上,正當他慷慨激昂回憶戰爭歲月時,不幸突發腦溢血,猝然離世,享年73歲。聞此噩耗,許多喜愛其作品的人們悲痛不已,他的夫人劉真驊女士更是痛不欲生。幾經崩潰,終於走出傷痛振作起來後,劉真驊決定繼承丈夫遺志,完成他未竟的事業。她用8年時間,將劉知俠留下的400多萬字的作品,編輯成250萬字的《知俠文集》五卷本,並根據劉知俠生前對她講的創作構思,續寫了其未完成的《戰地日記》,又從夫妻倆共同寫成的160萬字的“兩地書”中,選編出45萬字的《黃昏雨》……

而曾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汗馬功勞的劉金山,晚年仍然心繫桑梓,不忘他曾經生活戰鬥過的魯南大地。1996年8月,劉金山病危,彌留之際,他仍不忘叮囑家人,死後一定要將他的骨灰安葬在棗莊臨山南麓鐵道游擊隊紀念碑旁,讓他永遠陪伴那些曾經一起並肩戰鬥過的兄弟們……

巍巍青山埋忠骨,錚錚銅像慰英魂。如今,在茫茫黃海之濱、在浩浩微山湖畔,矗立著鐵道游擊隊戰士的青銅群雕和為其著書立傳的劉知俠雕像,旁邊,還有長眠在這裡的大隊長劉金山之墓。他們雖然默默無語,但那巍然屹立的英姿,似乎還在鐵道線上衝殺,如同傳說中的飛虎隊一樣,飛越時空,攪動風雲,永遠護衛著廣袤而美麗的華夏大地……(作者:許 晨)

「记忆」飞越时空的英雄传奇

河北共產黨員

全面 | 深度 | 權威 | 專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