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朱元璋駕崩之後,皇長孫朱允炆即位,為了穩固明朝的皇權統治,開始了大規模的“削藩”行動。不想,弄巧成拙,燕王朱棣起兵南下,打入南京。弄得骨肉相殘,江山易主,史稱“靖難之役”。這次政治動盪,是由皇權和藩王的權力之爭而引發。自周天子分封天下開始,中國古代朝廷和藩王之間的明爭暗鬥一直存在。這裡,我們就借明朝的靖難之役分析一下中國藩王制度的演變過程。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靖難之役前的明朝藩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一心為太子朱標繼承大明江上做政治上的準備。不想,朱標去了一趟長安,後來後就一命嗚呼了,真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標之死,讓弟弟們看到了希望,也許當時很多人都以為朱元璋會從兒子們選一個,結果,卻立了孫子朱允炆。朱元璋這個決定是有道理的,傳給哪個兒子都可能再次引發眾子爭嫡。而傳位給嫡長孫,是為了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當然也有爭議說,因為朱標的太子妃去世了,朱允炆的母親才被扶正的。但不能說後扶正的就不是嫡孫了。而此時此刻,朱元璋已經封了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這些藩王被分封到了全國各地,是明朝的鎮國利器,也是皇權的直接威脅。朱元璋對藩王的節制被詳細記錄在《皇明祖訓》上: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如王不至,而遣將討平,其將亦收兵於營。將帶數人入朝天子,在京不過五日而還,其功賞續後頒降。”

從而可見,朱元璋制定的家規是相當嚴厲的。藩王沒有皇帝密詔,絕對是不可以起兵的。同時又規定了,藩王離京之後,沒有接到詔書命令是不可以進京的,即便接到詔書也是進京面聖之後馬上離開,第二個藩王才可以進京。也就是說,這些朱家的兄弟們一旦赴任,從此就老死不行往來。朱元璋在防什麼?不言自明。自古藩王若坐擁一方,不聽皇命的大人有在。朱元璋早就看出自己百年之後,藩王勢力對中央集權的威脅。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但是,明朝的藩王和漢朝初年有著很大差別。劉邦封諸王的時候,這些諸侯是一方土皇帝,政治、軍事、經濟都相對獨立。而明朝的藩王除了享有朝廷的俸祿之外,只有用少量的親兵。這些親兵從三千到一萬不等,有一部分在明初還發揮了戍邊保國的作用。不過,他們對地方政務是沒有什麼權力的。說白了,朱元璋想達到的,是既想讓這些朱家子弟能保家衛國,成為朝廷的鎮國利器,又不想讓他們權力過大,影響中央集權。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分封制度的起源與衰落

分封制自周朝開始,當時不應該叫“藩王”,應該叫做“諸侯王”。那個時代,受到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限制,周天子直接統治的地域還無法到達周邊的廣闊地區。可以說當時的政策是積極的。各個諸侯國對邊疆地區的開發和中原王朝的形成,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到了後來,諸侯國的勢力越來越大,早已不受中央政權的控制,周天子就成了名義上的大哥,實則就是個擺設。也許周武王沒有想到幾百年後,鄭莊公不但不尊重周王,還差點要了他的命。周朝最終也是亡於與諸侯的紛爭。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秦始皇統一天下的時候,曾經就是否分封天下展開過激烈的討論。博士淳于越告訴秦始皇:

“臣聞殷周之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無捕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他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如果不分封子弟,天下出事了,誰來輔助朝廷呢?而他忽略了一點,秦朝的時候,鐵器為代表的先進生產力已經得到普及,秦朝的管理半徑早已今非昔比。淳于越的主張,秦始皇並沒有採納,而是實行了郡縣制。秦始皇怎麼想的?他眼睜睜看到了周朝的前車之鑑。如果分權給諸侯,百年之後,秦朝仍然會重蹈周朝的覆轍。從這個時候開始,即便漢唐明清都有封藩王。但是“藩王”之本質和周朝早已大相徑庭了。周朝之“封建”制度已經被歷史拋棄了。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藩王制度的起伏與演變

歷史總會有這樣的規律,當一種舊制度弊病過大,決定要淘汰的時候,往往會矯枉過正,或者突然的轉換帶來極大的不適應。就像是“德先生”、“賽先生”進入中國後,就有許多人開始高呼“打倒孔家店”。之後,再有一段時間的起伏,最終回到正確的軌道上來。就像一根彈簧片,受到外力之後,會產生些許的震動後才趨於平穩。中國的藩王制度亦是如此。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秦始皇廢除了分封制,隨之而來的,就是秦朝需要使用嚴厲的苛刻的法律制度去維護整個國家。但最終亡秦的仍然是六國貴族的復國運動。漢朝建立之後,又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劉邦在登上皇位後和群臣以斬殺白馬盟誓“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這個就是歷史上的“白馬盟誓”。目的是為了保住劉姓的江山。但是,即便只封劉氏子弟,難道就不會再出一個鄭莊公?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其弟王子友于鄭。鄭莊公可是正兒八經周王室的後裔。所以,為了能制衡這些藩王,漢朝規定了封國的丞相由朝廷委派。這個就與周朝的分封有著本質的區別了。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到了漢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漢朝的封國被剝奪了人事任免權,主要大小官吏都有朝廷安排,封國僅僅保留了收租稅的權利。也就是說,封國和郡縣已經差別不大。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作用下,封國逐步被肢解了,從此再也無力對抗朝廷。東漢時期繼承了西漢的封國制度,更為徹底的是,東漢封國最多是個郡的大小,郡的長官稱太守,封國的老大稱國相,實際就是個地方長官。藩王的實力開始跌入低谷。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到了晉朝初年,朝廷認為東漢末年造成動亂,局面一發不可收拾的原因是沒有同姓王,所以才被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最終被篡奪了皇位。於是,大肆分封同姓王,藩王實力再次水漲船高。結果,晉武帝司馬炎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犯了混,導致了八王之亂的局面。這場戰亂險些葬送了晉朝的天下,最後,朝廷南遷,死撐著剩下的半壁江山。五胡亂華時代是個悲情時代,從北方南下的士族軍閥實力非常強大,東晉皇帝也是在各種門閥勢力的夾縫中求生存。而此時,東晉皇帝分封的皇族子弟成為了朝廷對付門閥勢力的最後一道屏障,但是不是皇帝不給,是皇帝也沒有權力繞過軍閥們去分封藩王。藩王力量再次被歷史藐視。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到了唐朝,國力昌盛之時,還沒有什麼藩王勢力。可一場安史之亂讓大唐朝廷徹底失去了控制地方藩鎮的能力。只不過這裡的藩王換了個名字而已,稱“節度使”。唐朝後期,節度使控制著自己的藩鎮。面對唐朝版的“推恩令”,藩鎮勢力群起攻之,根本推行不下去。直至到了朱溫弒君自立,唐朝滅亡,各個藩鎮先後建國,中國出現了五代十國大分裂局面。正應了那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宋朝可以說是總結了歷史上的藩王制度後,制定了一套全新的模式。因為宋朝的皇子被封王的,不但沒有兵權,也沒有封地,妥妥的朝廷養你一輩子而已。而且,這些王爺的爵位,不能繼承。也可以說,宋朝實際上已經消滅了藩王制度。因為這些王爺頂多就是個爵位。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明朝的藩王誕生於當時的天下大勢

明朝建立後,並不是朱元璋不瞭解藩王制度的危害,而是但是天下形勢所迫。元朝末年,天下大亂。朱元璋先後打敗了張士誠、陳友諒、明玉珍等對手,又將北元逐出中原。偌大一個國家,還沒有穩定下來。北邊蒙古人虎視眈眈,南方舊勢力頻頻發難。這個時候,朱元璋最信任的當然是自己的兒子。於是,藩王制度重新回到了現實中。從明朝初年的歷史看,這些藩王確實鎮守一方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同時,朱元璋的江山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們共同奮鬥的結果。而這些功臣怎麼辦,歷史告訴我們,朱元璋確實狠毒。在異姓權臣和藩王之間,他選擇藩王,即便是他知道藩王制度的危害。為了穩固江山,朱重八不惜大肆屠殺功臣,若沒有這些藩王勢力,恐怕還投鼠忌器,如履薄冰。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明朝藩王本沒有很大勢力,可是連朱允炆一個孩子都知道,將來必成災禍。在太子朱標去世時,朱棣本來認為自己應該有機會的,但是朱元璋卻選擇了長孫朱允炆。作為燕王的身份,朱棣對朱允炆說:不料兒乃有如此!這是朱棣該說的話嗎?如此聰明一個朱老四,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可見朱棣但是有多失落。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靖難之役,不是朱棣本人的勝利,因為那個時候,朱允炆、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這個團隊的“削藩”行動已經把天下藩王都惹毛了。這些藩王本是朱元璋封來護國保皇的,現在都被推到了對立面了。真是成也藩王,敗也藩王。

清朝初期,由於天下形勢的原因,朝廷為了穩定江山,曾分封過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幾個藩王,但是平叛三藩之亂後,中國的藩王制度算是壽終正寢了。

從靖難之役看中國古代藩王制度的演變史

藩王的誕生和發展離不開三個因素:

一、來源:皇族身份、不世之功、權力交易

二、作用:穩定江山、鎮戍邊疆、拱衛朝廷

三、危害:割據一方、干涉朝政、威脅皇權

藩王能為國家穩定做出貢獻,也能讓一個國家墜入深淵。作為地方勢力最典型的代表,藩王制度幾乎貫穿了中國古代歷史的整個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