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場日記:萬曆如何處理辭職官員的,等待他們的命運又是什麼

文|烏啼月

作為一個臣子,你必須要學會為臣之道,作為一個明朝的臣子,你不僅需要學會為臣之道,還需深諳以退為進的道理——辭職。明朝的官場辭職是常態,辭職不僅代表的是一個入仕者的決心與氣節,更多的時候是一種以退為進、以守為攻的謀權手段和生存之道。當然如果用不好的話,等待你的結果自然是滾蛋。凡是有例外,在萬曆皇帝的時代,辭職的結果可大不相同。

明朝官場日記:萬曆如何處理辭職官員的,等待他們的命運又是什麼

辭官逼宮,以求聖裁

在明朝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如果有官員參劾另一個官員的話,另一個官員就應該先上疏請辭,以示清白。萬曆皇帝執政時期,當張居正受到言官的參劾時,他立馬上書辭職,以求避嫌。這種辭職其實更多的是表明態度,意思就是我張居正絕對不會以大欺小,一切自有皇帝明辨是非,相信他會給我們一個公平的裁決。但事實上卻並非如此,當時的萬曆皇帝可是對張先生敬慕和依賴的很,所以張居正辭職更像是以辭職相威脅,萬曆皇帝雖然年幼,但是也能立馬作出將參劾之人處置的決定。

在萬曆年間,首輔辭職屢見不鮮,萬曆皇帝的態度也很堅決,他始終堅持一點:不到萬不得已能用則用,能拖則拖,能安撫則安撫。在萬曆十八年的時候,首輔辭職的事件再次發生,但這次比較特殊,因為這次辭職的不只是一個首輔,而是內閣四個大學士集體辭職。如果一個人辭職的話,萬曆皇帝的處置態度大概又是曖昧不清的,但他決不允許也不能同時接收四個內閣的同時辭職,即使萬曆皇帝知道他們並不是真的想辭職,而是想逼自己立長子朱常洛為太子。但考慮到明朝實在離不開這些人,萬曆皇帝最終選擇了妥協,答應明年立長子為太子,雖然萬曆皇帝最後食言了,但萬曆皇帝應該是真的被這次辭職嚇壞了。

明朝官場日記:萬曆如何處理辭職官員的,等待他們的命運又是什麼

萬曆皇帝

生病乞休,廉頗老矣

除了辭職以求裁決、以辭職相威脅的目的外,明朝辭職的方式也有講究,當力不從心,生病的時候,辭職上疏的方式是:乞休。我們不去討論假裝生病的情況,在萬曆九年的時候,元輔張居正是真的生病了,也真的想要辭官歸鄉,但萬曆皇帝的回答是:“不妨兼理閣務?”不予辭職。到了萬曆十年六月,張居正再次病倒,知道時日不長,便連續上疏乞休,奈何萬曆皇帝的回答依然是:“痊可即出輔理?”、“其專心靜攝以俟輔理?”簡單講就是張先生安心養病,痊癒之後繼續治理朝廷,萬曆不能離開你。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於是在這一年的7月張居正因勞疾而亡。最終辭職也沒有得到萬曆皇帝的允許。

明朝官場日記:萬曆如何處理辭職官員的,等待他們的命運又是什麼

葉向高

當然這不是萬曆皇帝最後一次這樣做,因為萬曆皇帝中期不理朝政,也不補缺的原因,在萬曆三十六年,內閣竟然只剩葉向高一人,想象一下,睜眼是奏摺,閉眼是奏摺,睡覺還要想著奏摺的煎熬吧,但葉元輔竟然撐了整整七年真是一個奇蹟。到了萬曆四十二年的時候,葉向高終於決定不幹了,於三月開始上疏乞休,足足寫了十幾道奏章,直到這一年的八月份,萬曆皇帝才允許他辭職。(是因為等到替代的首輔了)

關於葉向高的故事並沒有完,在天啟時期,葉向高再度入相,但好景不長,因為受不了揹負誤國之罵名,於天啟四年(1624年)再次上疏乞休,或許是因為上次嚐到甜頭的緣故,他竟然連續上了六十七封奏疏請辭。大概是明熹宗受不了睜眼閉眼都是類似“今此數日所苦愈加,日夜呼號,求欲速死”的話吧,於是答應了他的辭職。

明朝官場日記:萬曆如何處理辭職官員的,等待他們的命運又是什麼

明熹宗

自行離職,不辭而別

這種辭職於君於臣都是痛苦的,於是便有了自行離職,不辭而別的做法。當然適用範圍僅限於萬曆年間。放在其他朝代,其他皇帝是要論罪的。凡是有例外,萬曆皇帝便是其中的例外。從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他開始派遣宦官和武臣到民間各地收取礦監稅的時候,朝廷之上便多次出現了因勸諫無效而提出辭呈的情況。萬曆皇帝遵循自己的原則:不予理睬,不予回覆。於是一些大膽的官員竟然在沒有經過批准的情況下,就自行離職了,這也是內閣為何有段時間只剩下葉向高一個人的原因。但反過來說,萬曆皇帝竟也只是看在眼裡,並沒有採取任何的行動。

在如此消極怠工的統治之下,明朝豈能有所作為?在如此“無為”的統治之下,應該說第一個辭職不幹的就是萬曆皇帝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