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句國學經典」之:小不忍,亂大謀[每日真國學]


「100句國學經典」之:小不忍,亂大謀[每日真國學]

本文摘自《“較真”國學(2):華人100句國學經典》,經作者“長歌一曲”授權。

【小不忍則亂大謀】

導讀:

西方有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東方有中國 “三聖”:老子、孔子、墨子。

懂中國必從先秦開始,知“國學”必讀“三聖”經典。本系列閱讀讓經典迴歸本真,把經典讀“薄”,以100條經典呈現,以通俗語言加現實情境真實解讀。

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衛靈公》)

釋義:做事、成大事,要常常能忍於一時、一事,不能沉不住氣,而因小處、局部的影響,而壞掉全局,壞了大事。

闡釋:現實生活中,各種地方、各種時候大都需要沉得住氣。等紅燈要沉得住氣,堵車了等待疏導要沉得住氣,為實現目標要忍耐工作中不時的困難、忍受生活中一時的困苦,故小忍無處不在;那種忍艱難困苦而玉汝於成,忍一時之難而成一世之事,則是大忍。

忍是和自己對抗,和自己的急躁、任性、軟弱意志、狹隘小氣等等對抗,說對抗、忍耐、克服、堅忍顯得有些難受(有的不得已之忍有時確實難受),但這裡的“忍”主要指理性之忍,用老子的話說不過是“道法自然”,就是遵從理性,只是“忍”著不讓自己偏離理性的軌道,是順其自然而已,這樣自然而心放開,也就沒啥難受的,因為既然是“道法自然”、“順其自然”、遵從理性,本就無所謂、不存在“難受”。

而再從理性角度來說,忍不是為忍而忍,不是人際關係中那種無原則的一味忍讓,因為有的“忍”反而會帶來不良後果,尤其是原則性的問題、不可忍讓的事情,當然那種無原則的、不分什麼事情的一味“忍讓”不是“小不忍則亂大謀”所指的忍。所以,墨子說“無不讓,不可。”“忍”的是那些理性想來無關緊要的、沒什麼大不了的事情,或不“忍”不行的事。

所以,忍不過是理性思考後,遵從理性的一種選擇,避免不理性帶來的嚴重後果,就是孔子說的因為不忍會亂大謀,老子說的“妄作兇”,比如闖紅燈極有可能或總有一次會出事,非死即殘之類的,所以理性的人願意小忍、“浪費”幾分鐘,以免哪回把命丟掉,一輩子賠進去,要不然也沒啥好忍的。韓信年青時不想和匹夫、“阿貓、阿狗”一類的人計較,以免吃官司、賠進去性命,而願受胯下之辱,春秋時越國為了發展以超越吳國而忍著臥薪嚐膽,前者是“忍一時風平浪靜”,後者叫“風物長宜放眼量”。現代國家之間,為避免爆發衝突、戰爭而兩敗俱傷、互相毀滅,也多隻是打打“嘴炮”, 實際互相忍著,為了發展也好,為了不毀滅世界也罷,這種“小忍以不亂大謀”是對的。

摘自:《“較真”國學(2):華人100句國學經典》 — 長歌一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