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海王》是由美國華納兄弟影片公司出品的動作奇幻片,由華裔導演溫子仁執導,傑森·莫瑪、艾梅柏·希爾德、帕特里克·威爾森、葉海亞·阿卜杜勒-邁丁、妮可·基德曼聯合主演。《海王》根據DC漫畫改編,講述了亞瑟·庫裡認識到他家族血脈的真諦的過程,以及和湄拉一同對抗對人類懷有更深敵意的同母異父的兄弟——海洋領主奧姆的故事,與昨日全網公映。

截止寫文,它的豆瓣評分已經飆上了7.7分,毫無疑問,如果單從評分來看,最近幾年最好的超級英雄電影之一,這句話不算過褒。

確實,《海王》裡有太多對人類生理G點的精準打擊了。

《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男主鐵漢柔情,女主美麗又能打。

反派那邊直接挑戰雙反派的設定,兩個反派完成的也都還不錯,塑造的都不算太臉譜,有人物弧光,也不算太弱。

故事上有原著神話故事背景的託底,為這部片子自帶了一層恢弘的史詩感,而溫導對這層史詩感的處理也很妙,並不是放大,而是縮小。

不論是前半出王子復仇記還是後半出新王誕生,最濃烈的史詩感都被塞進了那幾個水下的冷兵器打鬥長鏡頭裡,一氣呵成,非常帶勁。

另外也有賴於這層史詩感,把所有海王的耍酷,擺pose,振臂高呼這些放其他超級英雄電影蠢的要死的儀式性動作,進行了消解,反倒成了最熱血沸騰的段落。

《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視效上更不僅僅是服務一個爽字,而是通過亞特蘭蒂斯人的眼睛,去點亮那個本是一片漆黑的海底,構建一個純奇觀式的想象空間,甚至還有膽子把這種水下奇觀鋪滿大半部電影,讓觀眾一直浸在水裡,永遠不知道下一秒自己會看到什麼。

光這一點,就已經讓《海王》把大部分超英電影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也大概就是這些吧,讓我在觀影過程中產生了十足的興奮感,衝著特效,我也依舊還是會去看一遍,這是電影的造夢價值。

《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但我也必須要說,《海王》是一部完全經不起回味的電影。

它太像其他電影了,這就是我後來越想越奇怪的地方。

現在如果你打開豆瓣,你會發現《海王》熱評十條裡有九條在拿它和其他片子類比。

海底版的《黑豹》,海底版的《星球大戰》,海底版的《阿凡達》,海底版的《指環王》,《創戰紀》,《哥斯拉》,《奪寶奇兵》,《侏羅紀公園》,《獅子王》。

這些片子都能在那些熱評裡找到。

《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是,問題就在這裡,它什麼都像,像到根本不像自己了。

它瑰麗的海底世界,只要你看過《創戰紀》和《阿凡達》,就會發現其實就是兩者的結合,裡面很多設計都和潘多拉星球風格調性極像。

一停不停出現的海底士兵和《星球大戰》的風暴兵更是如出一轍,昨晚朋友圈還有讀者提醒我只要仔細看,你會發現兩者連關節都一樣。

藏在三叉戟的地心藏海,就是《侏羅紀世界》的那座恐龍島,樹木,瀑布都一樣,甚至你仔細看還能看到有真的小恐龍出現。

而從文本結構上說,它又和《黑豹》《指環王》類似,同樣的一場決鬥落敗,同樣的半出王子復仇記和半出新王誕生記,中間更是直接用一段高仿的《奪寶奇兵》做了粘合。

《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我當然不是說《海王》抄襲,這些不過是電影元素,自然誰都可以拿來化用。

但只要你看過上面這些電影你就會很直觀的感受到,《海王》用的實在是太過於生硬了,就好像是直接把好幾個不同時代和次元的東西拿到了同一個時空裡,做了一個並不高級的組合拼湊。

你可以想象一下這麼一個畫面:

潘多拉星球里人們都在空中騎著大鳥,地上卻到處都是風暴兵,緊接著鏡頭裡又出現了《創戰紀》裡的光軌摩托車,一隻小恐龍在車前晃悠悠的走過,下一秒男女主又坐著《奪寶奇兵》裡的老式螺旋槳飛機,進入地底尋寶探險。

差不多就是這個感覺,沒有任何解構意圖,也不做任何風格化處理,幾條故事線都各自平行沒有交匯,導致視覺上每個部分都非常割裂,觀感奇怪,像是在好幾部不同的電影裡來回切換。

更要命的是,當我發現這個問題的時候,很容易的就會去思考,如果把這些借鑑的元素去掉,《海王》還剩下什麼?

本就套路化的劇情?點到為止的環保議題?

我找不到了。

《海王》溫子仁開啟“海鮮盛宴”

我無法找到DC一直引以為傲的人性思慮,也找不到透過模糊化反派去投射的道德命題。

什麼也沒有了。

最後

按理說,我們不該對一部超英片有這樣嚴格的衡量標準。

但DC這個招牌,溫子仁這個名字,《黑暗騎士》的珠玉在前,以及上映前微博上直接對標《指環王》的一連串吹捧,讓我實在無法對它放低期待。

但很顯然,《海王》不過是一部爽片罷了,哪怕它把爽做到了極致,也依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