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除了那些天生就明顯處於智力水平兩端的孩子們,比如說在4、5歲之前就凸顯其天賦才能的孩子父母們出於好奇而想搞清楚孩子的智商到底達到了多高的一個水平,又或者在2、3歲就出現明顯的發展滯後或者天生具有腦損傷的孩子們不得不通過測試智力來進一步確定其病情狀況,那麼處於中間正常發育發展的大部分孩子我們都不建議其撫養者通過各種方式渠道來獲得他們此刻的智力商數。因為這樣做對於大部分普通的孩子是弊大於利的,而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的目的宗旨卻是希望通過應有的教育內容能夠使孩子們成長得更好的,所以除上述兩種特殊情況以外抱有其它任何目的的測試孩子智力的行為都是違背了教育宗旨的。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現實是當孩子走出家庭這個小環境,而進入到幼稚園、學校等這樣有組織、有規則、且規模較大的大環境中時,難免會經歷很多“被測試”,甚至是父母們也被要求參與到這種“被測試”中來。雖然說每道測試題背後都蘊含了一定的測評維度和測試目的,但究其本質其實大部分還是偏智力範疇比較多,並沒有主辦方所倡導的那樣是可以真正實現全面考察孩子和父母綜合素養的目的的。除了學校這種非去不可的場所,還有那些需要花費大價錢才能享受到特殊教育內容的社會培訓機構,也有以智力為考評標準的測試,包括那些藝術類、競技類的培訓項目。那麼這樣做到底會對孩子們產生怎樣的不利影響呢?

首先測驗本身是一個專業度非常高的行為,學校鮮少具備專業的測試環境,且某些學校實施該測驗的目的違背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我們知道任何屬於心理學範疇的量表測試,都需要遵守嚴格的施測流程,這本身就是一個專業度要求非常高的行為活動,智力測驗屬於心理測驗中的一類,現有的智力測驗有瑞文標準推理測驗、韋氏成人智力量表、韋氏兒童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考夫曼兒童智力測驗等,目前很多涉及教育行業的組織機構大多使用的是瑞文、韋氏、比奈的智力量表。

從量表施測的專業流程看,為了保證測驗結果的準確性,在施測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每一個施測環節,比如施測前主試者需要做好各項準備,能夠精確且不帶任何情感暗示地說出指導語和測試進行的程序,比如測驗所需的各種環境控制、主試和被試的關係狀態、記錄被試在施測過程中的各種反應等等都需要專業人士來嚴格完成。而並不是大家想象得那樣只要有了測試量表就可以像學生考試一樣發給被試者做,做完收起來就算完成了。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所以即使給孩子們、家長們進行智力的相關測驗,也是需要到專業機構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下完成,而不是學校或者任何其它組織都能夠隨意大範圍進行的。在現實中,我們聽過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幼升小除了孩子需要準備各種內容的測試以外,父母們也會被要求做各種測驗,其中就包括上述的幾種智力測驗,而且還是校方直接把內容發到父母手機上掐時間完成的。

作為校方或者選拔規則的制定者,是希望通過比較科學的方法能夠篩選出底子不錯的孩子以便能夠花費較少的成本而獲得較高的成績,或者殘酷地說他們也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將那些“不達標”的孩子攔截在自己學校的校門外。無論出於哪種目的考慮,都是違背了學校教育宗旨和教育本質本身的,如果所有的學校都只收測試排名靠前的學生,那麼後面多數的學生該何去何從?他們的未來在哪裡?他們未來的可能性就一定比那些當前測試結果排名靠前的孩子差嗎?我們的教育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誰呢?如果擁有多數優質教育資源的基礎類院校都抱著這種能夠通過篩選選拔優秀的種子來擇定生源的思想覺悟,那麼那些缺乏優質教育資源地處偏遠、經濟不發達地區的學校又會本著怎樣的教育理念來做教育這件關乎國家民族大業的事呢?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所以想要真正實現教育公平我們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這並不是大家常常以經濟條件、基礎設施、教師素質等客觀問題為障礙藉口所不能實行的,而是教育執行者們的覺悟問題、格局問題、眼界問題所制約的,大家只想著自己學校的得失榮辱、名利收成,而無法放眼到整個國家、地區,或者說意識上明白但無法踐行到行為上。

其次智力測驗的結果會使很多孩子形成自我設限的心理,嚴重製約孩子們的潛力和能力的發展

我們一直想要告訴父母們的就是不要過於迷信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也儘可能改善父母自身因為各種現實原因而無法提供給孩子優質的生活成長環境所帶來的愧疚感。因為無論是從目前很多家庭的現狀還是各地區當前的教育現狀,畢竟能夠擁有所有好的教育資源和教育環境的家庭仍然是少數,絕大多數要麼是能夠幸運地佔一些,要麼就是在孩子某個成長階段環境條件比較好,要麼就是父母仍然處在家庭經濟奮鬥的路上還無法接觸到那些優質的資源也無法給孩子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但這些絕大多數的家庭想要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在教育、成長、未來成功或者有番成就絕對是可以通過父母們向內求的方式實現的,而且這種方式也是最穩妥、最可控、最踏實的。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如果一個家庭生活在一個擁有太多豐富且優質教育資源的城市,那麼無論家庭條件如何,很多父母都希望通過各種方式來為孩子爭取到最好的資源,哪怕父母自己勒緊褲腰帶,也要把孩子送進最好的學校,無論從現實中的家庭還是相關的影視劇中,我們都能清晰地看到這種顯性的爭奪資源的大戰,但對於那些能夠通過父母自身的不斷學習成長而積累起來的隱性資源和能力其實才是孩子教育能夠成功或者未來一生幸福最最需要的生態成長環境和養分,而這些卻是被多數父母忽略或者準確地說是父母的焦慮和人性的弱點吞噬了理智之後所忘卻的。

當這些父母經歷了諸多波折而最終讓孩子通過測試進入到心儀的學校後,也隨之會知曉孩子的測試結果,而對其結果最為熟悉的可能是帶班老師,更為糟糕的是孩子自己也有可能知道。如果父母、老師、孩子三方中任何一方沒有徹底搞清楚測試的目的,不瞭解其本質,也無法正確客觀看待其結果,那麼極有可能會把這個結果有意識無意識地裝在腦子裡,時不時會以此作為孩子在學習、成長中諸多問題的判斷依據,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行為。特別是對於年齡尚小還沒有建構起系統知識體系,也缺乏對於事物深度認知和判斷能力的孩子,他們有可能會下意識地以為這個智力商數代表著自己的現在和未來,這就太糟糕了。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我們說現在教育最大的問題不是孩子們的潛力和能力不夠,而是他們自己對於自我的設限,那塊存在於意識中的幻想出來的天花板總是壓得孩子們無法正常呼吸。當然如果孩子們知道了自己的智力分數不是最好的而產生各種消極心理是由很多原因導致的,但不論是什麼原因都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調整、面對、解決的,還是會一定程度上消耗很多精力和時間,而且最終的調整結果如何並不能保證。這樣的結果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

而現實中又有很多孩子和父母包括老師都無法避免這種消極心理且難以修正。當孩子們知道自己的IQ不是班級上最好的,心理上本能地會產生一定的失望和受挫,也隨之會認為自己很難能在學業上表現突出,於是那些所謂的積極心理建設和能力興趣訓練就會離孩子越來越遠,實際上孩子們也確實很難能夠在這個時候遇到專業的人、信任的人幫助他們修正認知、重塑信心;當老師們知道每一個孩子的IQ,也會無意間將這個指標標籤貼到孩子們頭上,那麼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也會無意識地出現偏心、偏激的行為而不自知,那麼班級中的其它很多孩子都無法得到老師們應有的關注和等量的教育機會;當父母們知道了孩子的IQ,有可能會產生愧疚心理及挫敗感,也有很大的可能會投射到日常和孩子相處的細節中,如果父母們沒有經過系統的教育學習及行為訓練,就會對孩子做出很多損害其發展成長的事情,且頻率高次數多。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從絕大多數孩子在學校各年級段保持著基本一致的排名就可以看出是孩子們自己給自己設定了限制,而那些真正具有智慧的孩子,即使剛開始成績墊底,一旦有了目標,想清楚了困惑的事情後就會發生鉅變,成績突飛猛進,因為他們非常清楚自我設限所帶來的危害,而要想明白這一點且行動上做到突破,這確實不是單靠智力商數的高低就可以辦到的。

結語

在教育中,無論是作為啟發者、引導者的成人,還是接受教育的主體孩子們,都必須對很多事物進行客觀、全面、本質地瞭解和思考,同時還需要將一切相關的內容轉變為對自身教育有利的條件和資源,而不是制約和障礙,這本身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同樣對於智力測驗等這種判定個體的方式方法,我們也要將其轉換成對於孩子是有利的、積極的,這就需要成人們通過系統學習進行深入瞭解,並且在日常的生活、教學中啟用積極行為語言的引導模式,而非單純依靠人本能的意識反應對待孩子,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孩子的自我設限。而我們提出的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驗也是基於目前大部分父母、老師和孩子都對其缺乏系統科學的瞭解和自我思考,也無法做到日常的積極引導這樣的現實而考慮的。

我們為什麼不建議給孩子提早做智力測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