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盤1929大蕭條:股市雪崩如何發展成百年危機?


覆盤1929大蕭條:股市雪崩如何發展成百年危機?


關於生活,關於投資。關於你對蕭條的所有理解和想象。



上一次全球蕭條開始於1929年。

1929年,

它離我們太遠了。

1年後,沃倫巴菲特才出生。

17年後,世界第一臺電子計算機才出現。


人們總是根據自身的經歷和記憶構建對世界的認知框架,最多再增加些他們所信服的,在世的長者的教誨。

太過久遠的事情總是模糊不清,就像灰色就是加粗也還是灰色。

人們習慣於寥寥幾筆用結論性語言寫就歷史:股市大幅下跌帶來負面財富效應(沒有錢了就買不了更好的東西),然後引發經濟衰退,經濟衰退引發供給和需求雙雙下降,生產力下降,滿足不了人民基本需求,社會失去曾經的組織。進而刺激出現戰爭,戰爭,最後反法西斯聯盟獲得勝利。人們進入新生活,結束。

上面118個字描述了16年(1929—1945)。

如果我們換一個視角,那是億萬個家庭過了1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沒有希望物資匱乏的日子,然後又進入了長達六年的戰爭(某些地區時間更長)。很少有人去翻開那塵封的往事。畢竟,現在的事情足夠忙碌。


那麼我去讀。

因為他重要。

對現在重要。


作為90後,我對於生活的理解單純到六個字:物質不斷豐富。我看著北京從二環建到五環,看著芳草地從草地變成高樓林立,看著大家排隊買iphone,買某種鞋,某種茶。

"只要努力奮鬥生活就會變好(物質就會增多)"。

我的父輩們也這樣想。我們都這樣想。

在翻開故紙堆之前,我想象不到會這樣一種生活:即使努力拼搏也看不到任何希望;甚至,都沒有拼搏的機會,只有不斷乾癟的錢包,並且不知道這樣的生活何時結束。以及,結束之後會變得更好嗎?

存在過,

在1929年開始的十餘年間,

跟我來看看吧。


1 數字


和1929年的水平相比,

1932年的工業生產下降了46%,實際GDP下降了25%,全社會物價水平下降了24%。

1929—1933年,汽車行業生產減少了2/3,鋼鐵、鐵礦石、煤炭的需求同步下降。

同期,建築業實際投資下降了75%,進而導致各種建材需求的下降。

於是,從事這些行業的企業開始裁員,因為不再需要那麼多工人了,連帶產業也同樣如此,比如房地產經紀人。

美國全國的失業率是30%左右,但某些地區更為嚴重,比如如克利夫蘭市的失業率達到了50%,托萊多市更是高達80%。


人們喜歡數字,那樣看起來有理有據。但數字是冰冷的,其冰冷之處並非來自於真實,恰恰來自於掩蓋了真實。真實是什麼?在疫情中,我們看到有這樣的說法,“死亡病例N個,是一個人因為呼吸衰竭等病症而死亡的事件發生了N次”。失業率30%,高達數千萬人,是每個家庭每天睜開眼就不知道希望在哪裡,從而引發爭吵、暴力等行為,抑鬱、失落、無助等情緒在社會蔓延,最終帶來強人政治、民族戰爭,多數人更加民不聊生;這樣的事情,在全球主要大國持續了十餘年;這樣的事情,發生了數千萬次。


還是一首當時流行的民謠表達得清楚:

我們曾穿著卡其軍裝,

嗨,看上去真棒,

揚基歌聲嘹亮。

五十萬只靴子踏著沉重的步子,

我就是那年輕的鼓手。

喂,你還記得嗎?他們叫我阿爾——

一直都叫我阿爾。

喂,你還記得嗎?我是你的兄弟!

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

兄弟,能給我一毛錢嗎?


2 原因


我們不禁要問,為何會發生大蕭條?


前任美聯儲主席本伯南克說大蕭條的研究是經濟學的聖盃。百年來無數經濟學者都在挑戰這個命題,誰都沒有說服誰。我也不想說服您,我只是說,我在故紙堆中看到的事實:

1929年的美國是欣欣向榮的美國,1929年的美國是很多管理者要防止經濟過熱、投資過熱的市場,1929年的美國汽車保有量與人口比例在10%附近,美國的口號是人人都擁有汽車,所以柯立芝說出了那句:我們能夠永遠繁榮。

是的,他們做到了,90年後做到了。


是偶然。是偶然導致了這一切。

很多經濟學家說是當時投資者的槓桿率太高,如果沒有這麼高的槓桿率,就不會發生踩踏就不會跌這麼快,就不會產生負面的財富效應,就不會發生之後的事情。但是投資者為什麼要加槓桿呢?經濟為什麼那麼有機會呢?這樣推到下去能推到到盤古開天地。

那麼好,就算把槓桿率太高當作起點,那麼為什麼又是1929年10月24日那個星期四開始?或者,多少倍槓桿率叫做太高?


就是偶然。每個時代有不同的觸發某種進程的偶然。

上個時代是某個交易員的一閃念,這次是不知哪裡來的病毒。


3 偶然


偶然是什麼?

偶然是一種改變原有軌跡和習慣的或大或小的出現。


你吃飯聚會剛好遇到了一個人,這個人剛好對你的工作有幫助,於是就談成了一個項目,由此走上了事業巔峰。

這是小的偶然,對於人類來說。


不知是誰捅破了次級貸款的窗戶紙,於是就形成了連鎖反映,變成了次貸危機,使得很多人、很多機構的資產和負債發生劇變。

這是中型偶然。

喬布斯沒有理會危機的發生,他相信自己的產品是顛覆性的,對用戶有極大的效用改善。他拿出了iphone,果真如此,形成了移動互聯網產業鏈。

這也是中型偶然。


我還是用抽象化的比喻來形容偶然前後的世界,

偶然前的世界彷彿你在打一個遊戲,就是現在最火的那個動物森友會,你建房子,有大大的房子,有漂亮的花園,你按照原有的軌跡、規則生活著。攢錢、建房子、釣魚、捕蝴蝶~~舒服愜意的生活。


突然,遊戲機沒電了。(這就是偶然)


你一開始想,一定會有電的。有電我就可以繼續玩下去。腦海中還是遊戲的記憶和模式。但是時間長了,你慢慢忘了如何玩。你餓了,開始學著“現實”的生活。


偶然前是遊戲還是偶然前是現實不重要。

重要的是生活規則的改變。


用大、中、小,來形容偶然的規模,並不只是指這個事件出現所帶來的影響規模,而是指該事件帶來的

對於人的慾望的放大程度——這個程度大小將定義新遊戲(現實)的規則。

把信息世界的誕生歸功於圖靈和馮諾依曼先生是片面的,把其描述為tough time make tough people或者戰爭孕育技術也是表象化的敘事,功臣是我們每個人,我們每個人的慾望。


人們為什麼生產?

因為生產能夠帶來足夠的利潤。

人們為什麼消費?

因為消費能夠帶來更多的效用。


就是這兩條簡單的道理。偶然是誘發慾望的基礎。圖靈偶然創造出的計算機,給世界帶來了各種能夠刺激慾望的基礎(對於生產者是利潤刺激,對於消費者是滿足刺激)

,這種刺激足夠強烈、持續,所以他是大型的偶然。然後有了產業、然後有了工作、然後有了物質、然後有了為此解釋的理論,然後有了我們以為永遠運行按照這個邏輯的世界。


所以,現在把貨幣交到每個人手上對於經濟是刺激嗎?

哈哈,恰恰相反。對於經濟恰恰是抑制的。沒有錢,想要錢,想要好的生活,才是刺激。

“刺激經濟”是政治話語。


4 現在


互聯網世界究竟是讓信息更暢通還是世界更封閉,真的很難說清。用戶導向的流量經濟,不斷地為用戶畫著自以為更為精準的像,實際上把每個人的信息流控制在很小的範圍內——一個人以為“世界上所有人都應該知道的事”,距離他身邊1米的人可能就不知道。

美國2200萬人(剛剛新增500萬人)的失業我們能夠看到的只是這個2200萬的數字,我們聽不到他們的聲音、看不到他們的生活,感受不到他們對於我們的影響,便也聯想不到他們的想法與他們的理性。


絕大多數人,就會看著、等著那個越滾越大的雪球朝自己撲來,直到臨近的一刻才會追悔莫及。


無論是疫情2月底蔓延全球金融市場3月中旬開始下跌,還是2月初瑞幸咖啡的小票便已告訴我們,事實早已發生,可絕大多數人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不依據事實進行決策,他們靠著心中的幻想行動、投資,直到事實撲面而來。然後,他們管那叫黑天鵝。

也許是這樣的一種情景,事實撲面而來,眼前一黑,“天啊”——連起來讀,黑天鵝(啊)。


現在的市場上洋溢著三種幻想:

第一,是人類還會“很快”回到物質生活增加的軌道上,畢竟【過去長期】都是這樣。

第二,是各國政府已經下大了力氣無論是金融還是管理,世界會“很快”恢復“常態”。

第三,是一旦疫情得到控制,生活會很快回到原有軌道。


這個世界還發生著三件事實:

第一,全球病例數正在快速增加,且增速沒有絲毫減緩跡象,反而波及的國家越來越多。

第二,過去三週美國初次申領失業金合計已經超過2200萬人,

第三,美國要求在海外的美國人現在、立刻、馬上回到美國。


事情總是這樣弔詭,在猶猶豫豫、遮遮掩掩的去全球化進程中,疫情衝了出來,補上了臨門一腳:

你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事實意義上的去全球化進程大大加快。同時,疫情讓美國製造業空心化的問題暴露無遺,歐洲多數國家本身美國的盟友,卻被中國默默地“一省救一國”。——這能不讓特朗普更加堅定America First的決心嗎?至少為了“口罩自由”、“呼吸機自由”,也得製造業迴流。


| “大家都好”是自然的恩賜,更來自於“大家都不好”的那段時光


就不能“大家都好”嗎?當然可以。過去三十年、四十年的全球協作分工就是一種“大家都好”的狀態。中國製造為世界貢獻低成本的產品,自己基本擺脫了一窮二白的狀態;歐美髮達國家的普通人,使用著中國製造的產品、以成本更低的方式維持住原有舒適的生活、並且很多新產品的誕生讓生活更好;科技界、互聯網界、金融界的精英們,利用創新及無國界的資本及技術,賺得盆滿缽滿。

三方共贏。大家都好。怎會進入蕭條?


一位我的好哥哥和我說,他對於經濟增長充滿信心,因為他說,每個中國人都有強烈地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意願。我聽了他的話,看著他的目光,感到非常地振奮。他說得一點也沒有錯,邏輯自洽,過去的事實印證得很好。可是,

大蕭條中的人們就沒有強烈地讓生活變得更好的意願嗎?

有,很有,只比我們所有人更加強烈。

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在遊褒禪山記的時候說,“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想,是一碼事;成,是另一碼事。

拿我們最近發生的事情來說,60年代的國人就不想住好房子嗎?房地產業為什麼是從21世紀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大家的居住條件才得以快速改善。柯立芝繁榮中,人們所相信的、希望的是人人都能開上一輛汽車,1929年的美國汽車普及率只有10%左右,這是當時人們相信繁榮會持續下去的重要依據——至少,還有5-6倍的市場啊!是的,這也最終變成了現實。現在美國的汽車普及率真的到了80%以上。已經是90年後。


輕率地寫下“人類終將戰勝疾病,新技術新產業終將出現”這樣的話語要不是盲目無知,要不就是不負責任,對自己不負責任,對讀者不負責任。從數百年的維度看,是這樣。

可我們誰能活數百年?我們只能活在現在。


現在,

需求下降——供給收縮——成本提升——需求進一步下降的衰退-蕭條自我加強鏈條已經形成。其根本是沒有一個能極大改善人類整體生活的產業出現,也就是蛋糕短期無法做大。

現在,

各大國的領導人很清楚以上的情況,所以採取保護自有國民、自有產業的理性決策。但理性行為將加劇上述的鏈條,因為原有全球化模式下的生產效率是高的。

現在,

疫情讓人們看到,移動互聯網、互聯網後時代誕生出的很多產業需求是脆弱的,那些衍生產業曾經帶來的就業即使在疫情之後也不會恢復,因為投資者和就業者的預期發生了轉變——就像1929年崩盤之後金融行業長期沒有恢復;這就像放開限制政策的房價,如果放開之後還不上漲,那麼原本要買房的人也會等一等。

現在,

鈔票/消費券已經發到了人們手裡,人們家裡有著囤糧,手裡有著券和錢。世界上還沒有一定賺錢之事,愛迪生或圖靈的偶然還沒有出現。你會怎麼做?普通人會怎麼做?


羅斯福在推行新政4年後,無奈地說道,美國欠下了歷史最高的債務,卻迎來了歷史最高的失業率。其實啊,新政是政治性而不是經濟性的;經濟增長是每個人逐利帶來的。大蕭條期間,美國只有遊行、沒有戰爭,人們活得好好的:)很多大蕭條紀實文學都有這樣的情景,曾經的中產階級,寧願領救濟金也不會去修大壩。


生活從來沒有樂觀和悲觀,只有真實的現在。在我與很多朋友的交流中,總是得到這樣的評價“這麼悲觀呀?”。我感到極為困惑。我想他們所說的悲觀,是我不認為世界會按照原有的軌道繼續下去。

可關鍵在於,我並沒有這樣認為或不認為。是世界自己不在原有的軌道上運行了。其實我們都看得到。卻執意把已經變成經常發生的事情,定義為5希格瑪(小概率)事件。看到滿屏“黑天鵝”的時候,要想想是不是自己的屏幕顯示出了問題


學會接受,學會尊重現實。

學會在現實中尋找光明。

賣無紡布的公司已經宣稱“再打錢就報警。”

那些早先以為做口罩產業最終(大概率)賠錢,

自以為明智的人,

不知作何感想。

他們在彼時彼刻想當然以為【疫情很快結束】。

巴菲特接受現實,

2月買進,3月虧一半賣出。

航空股。

這是真正的智慧,

世界變了,公司就變了。

所有的假設都是錯的,也是不重要的。

依據現實進行行動,

依據現實進行投資。


我想了這麼多,寫了這麼多,你會關注我嗎?


會想知道的,新世界,我們每個普通人該怎麼辦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