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如果没有人类

地球会是什么样子?


雅安宝兴县的315国道上,一只野生大熊猫正在散步。

意大利萨丁岛,一只海豚游到岸边嬉戏。

新加坡水獭们上岸玩耍。

日本奈良小鹿恣意“逛街”。

西班牙一头野猪独自在巴塞罗那夜晚的街头狂奔。

……


这是全球疫情期间,人类活动减少之后,世界各地出现的生机。


自1970年以来,

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0%,

地球上野生动物种群规模下降了60%;

如今,在全世界800多万物种当中,

多达100万种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的威胁;

若在不及时采取行动,

其中许多物种可能将在几十年内灭绝……


地球生物多样性正加速退化,人们的生活方式过度消耗着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已成为全球最为瞩目的环保议题。


在环保意识的觉醒下,人们已开始广泛关注生态破坏及其危害,然而对于土地、水、空气以及植物的关注似乎远超动物。于是,设计师们开始尝试动物友好型设计,试图通过设计来恢复动物的处境,以及重新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


蝠云

by Ants of the Prairie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蝠云”的设计和建造是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人文学院“流动文化”系列活动的一部分。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它们是一组悬挂的容器吊顶,用于给蝙蝠提供栖身之地。远远望去,那些容器有如一片云,盘旋在树中。在近处仰视时,能看到挂在每个容器里的植物。黄昏时分,观察者还有机会目睹蝙蝠或其他野生动物从这些栖息之巢中现身。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每个容器的构造都使蝙蝠能够进入其中,并在顶部栖息。而在其下部,铺设有泥土和当地的植物。这些容器还能用于填土种植区,使蝙蝠的粪便在那里聚积,给植物提供肥料。同时,容器底部的构造设计能使水缓慢地排出。

鸟儿公寓

by Nendo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该项目是一个树屋,由Ando Momofuku中心设计,旨在促进并增加各种自然活动的开展。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该项目位于日本长野县Komoro的一个森林中。该树屋内设78个鸟巢,内部空间也足够容纳一个人。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树屋的一端有许多圆孔,可供小鸟进入,另一端只有一个圆孔,且比较大,供人们进入。

Vulkan蜂箱

by Snøhetta建筑事务所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为了促进养蜂和植物授粉的发展,snøhetta建筑事务所设计并完成了这对“vulkan蜂箱”,它被安置在毗邻mathallen食品市场的一座建筑物的屋顶上。该项目的位置极佳,与美食中心以及城市中各种绿色空间相联系。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它的结构形式和表皮图案受到天然蜂巢结构的影响,利用有角的嵌板之间的接合,形成六边形的表面形态。这个木构体块高于主体建筑的扶手栏杆,可以被下面街道的路人看见。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vulkan蜂箱”最初的目的是向公众展示传粉昆虫在世界粮食产量中的重要作用。它旨在促进养蜂行业在城市的发展,并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而且这对蜂箱可以很容易地让mathallen游客看到。

瓦西特自然保护区游客中心

by X Architects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占地2534平米的Wasit自然保护区曾是一个垃圾堆填区,这里污水四溢、人迹罕至。2005年,由政府主导的生态恢复项目给这片土地带来了一次新的机会,40000m2的垃圾被清走,取而代之的35000棵树木让饱受化学物品侵蚀的土地重获生机,慢慢转变为独特的盐滩、海岸沙丘景观。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繁茂的自然环境成功地吸引了大量鸟类,成为了350种留鸟的繁衍地、33000只候鸟的冬季栖息地、以及沙迦城区的绿肺。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微微下陷的建筑深藏于环境之用,利用地形将其对自然景观的视觉影响降至了最低。游客将顺着小路,进入这个半下沉的线型建筑。全透明的玻璃幕墙将鸟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毫无保留的展现在人们面前,而模糊的室内外界限让人仿佛身处其中,带来震撼的参观体验。

Kingsbrook动物友好化住宅

by RSPB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项目位于布劳顿(Broughton),占地1000英亩,价值达8100万英镑,该项目设计的初衷即是让动物们可以在人类的住宅区自由活动,一半的土地用来建设公园、池塘、果园和草地,甚至包括一个浅水湾来保护无脊椎动物。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通过合理的规划,创建新的社区中心,幼儿园,通过篱笆和大片绿植联结起多个村庄,果园绿地包括贯穿整个社区的自行车道,建设有学校和运动场,一大半的土地被用来设计成开放的绿地空间,欢迎动物们“入住”,而雨水通过“溪谷”和导流设施滋养“社区湿地”。

动物生命通道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澳大利亚圣诞岛螃蟹桥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日本铁路海龟隧道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新西兰蓝企鹅地下通道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肯尼亚大象涵洞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荷兰野生动物立交桥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中国青藏铁路野生动物通道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7年发起“地球一小时”,活动倡导公众、政府、企业等社会各界在每年3月最后一个周六晚上8点半到9点半,关掉不必要的灯和其他耗电设备,以表达对环境变化的关注。

2020年,地球一小时“以生命之名,为地球发声”为主题,并在从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行动措施,号召全球为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行动。


杜绝野味陋习

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让生活更美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改变消费习惯

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让自然更美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减少食物浪费

选择可持续生产食材,让身心更美

创造人与动物的共存之地

环保,是可以传递的一种生活方式。

创基金希望与你一起,用行动参与环保,一同保护生物多样性,为地球发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