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處自住,當處自真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既若如是,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唯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若然,說什麼內之與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

祖師之說,皆是方便說。昨天說到“前念是凡,後念是聖,如手翻覆一般”, 也都是方便引導。我們安住於空性而了了覺知,還有什麼凡聖嗎?還有什麼佛與眾生嗎?凡有所念,即是落入妄想分別。但是,如果是說空無所有,即落入斷見,那就傻呆呆什麼也不知道,又誤入歧途。因此,說有說無都不對,都是沒有見性者妄加猜測。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無”,如果說我們無心,傻呆呆什麼都不知道,還怎麼做事?還怎麼說法。因此,見性者儘管做事,皆是妙用,而在做事時不作做事想,做過就像沒有做過一樣,因此,“不無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

如果真見性了,在在處處安住於空性,則“十方世界,不出我之一心;一切唯塵國土,不出我之一念”,舉心動念皆是妙用,都是真心的妙用處。所以,說什麼內之與外?如蜜性甜,一切蜜皆然”。此時,再說個苦甜都是妄見分別。

由此,黃檗禪師接著說:“不可以道這個蜜甜,餘的苦也,何處有如麼事?所以道,虛空無內外,法性自爾;虛空無中間,法性自爾。故眾生即佛,佛即眾生,眾生與佛,元同一體;生死涅槃,有為無為,元同一體;世間出世間,乃至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有性無性,亦同一體。言同者,名相亦空,有亦空,無亦空,盡恆沙世界元是一空。既若如此,何處有佛度眾生?何處有眾生受佛度?何故如此,萬法之性自爾故。 ”

這一段,就是對安住空性的描述。如果你真見性了,明白了空寂靈覺的道理,你對此一段話就會感覺到很親切,都是大白話,都是對你見性後的再次引導。

當然,有些人不明白,那就證明還未見性。這就像初入門者看不明白祖師的開示,而一旦明白了什麼是本性,則祖師之言教便一目瞭然。因為,一切祖師大德只說這個心,句句不離本性。

“若作自然見,即落自然外道;若作無我、無我所見,落在三賢十聖位中。你如今云何將一尺一寸,便擬量度虛空?他分明向汝道法法不相到,法自寂故。當處自住,當處自真,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心身總空,故名法性空,乃至千途異說,皆不離你之本心。”

安住空性,即是“ 當處自住,當處自真”,此時,“以身空故名法空,以心空故名性空,心身總空,故名法性空,乃至千途異說,皆不離你之本心。”心真空淨了,一塵不染,一切言教都是多餘,世間萬物,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皆不離你之本心”。這裡就是在講我們常說的“安住空性”的狀態,只是黃檗禪師沒有用“安住空性”這個詞。

今天有人說:你講的太難了,實在是很難理解。這個不怕,一時不明白,多多參學,因緣時節到來,自然明白。因為,我們不光要引導未見性者見性,還要對見性者在知見上加以鞏固。所以,有的話是說給未見性者聽的;有些話是說個見性者聽的,我們都要照顧到,而是否受益,唯有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