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隋煬帝為何還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

經過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百餘年的動盪與分裂,終於在公元589年,隋王朝滅掉了南朝最後一個朝代—陳朝,南北重歸統一。隋朝建立後,在隋文帝楊堅的統治下,隋王朝迎來了的政治穩固、社會安定、百姓富足、文化繁榮的盛世局面。但是好景不長,公元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楊廣即位後,大興民力,使百姓苦不堪言,國內農民起義不斷,政局動盪。對外,隋煬帝窮兵黷武、四處征戰,曾先後三次發動對高句麗的大規模進攻並且損失了多數兵力,使得國內矛盾進一步激化,社會動盪不安。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大規模隋末農民起義。


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隋煬帝為何還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

說完了隋朝的情況再來說一下高句麗的情況:高句麗地跨鴨綠江兩岸,位於今中國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和朝鮮北部。遼寧東部、吉林中部古稱遼東,很早即入中國版圖,後被高句麗佔據。開皇十八年(598年),高句麗又攻隋的遼西。楊堅派大軍三十萬攻高句麗,後因士卒多病,高句麗亦遣使謝罪,遂罷兵。由於高句麗軍隊的頑強堅守,使得隋朝軍隊始終沒能突破高句麗的防線。公元613年,隋煬帝二徵高句麗,但是由於隋煬帝部下叛變,不得不令全軍班師回朝。公元614年,第三次征討高句麗。這是隋朝國內農民起義不斷,由於高句麗疲於應戰只好向隋王朝妥協。但是,進攻高句麗的戰爭,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士兵、民夫死於戰場和勞役,由於農村中極度缺乏勞力和耕畜,大量土地荒蕪,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人民難以生活下去,引發了大規模隋末農民起義。


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隋煬帝為何還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

在國內局勢急劇動盪的情況下,隋煬帝為什麼一定要三徵高句麗呢?在這裡,人們有很多說法:很多人說,隋煬帝僅僅是好大喜功,愛面子而已。有這種看法,大都有無非基於兩點:一是隋煬帝敗了,一敗塗地,以成敗論英雄;二是隋煬帝的名聲臭,著名暴君而已,哪有什麼雄才大略,不過是好大喜功,逞匹夫之勇。那麼,事實真的是人們說的那樣嗎?


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隋煬帝為何還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

隋煬帝征討高句麗,隋煬帝也不是平白無故去揍他的,這裡邊肯定有一些重要原因。隋朝初期,隋朝邊境地區邊患嚴重。鑑於隋王朝建立初期力量有限還不足以去和高句麗進行大規模戰爭。於是,隋文帝楊堅決定採取“懷柔政策”,儘可能避免與其發生大規模戰爭。經過數十年的勵精圖治,隋王朝國力日漸強大,兵員充足。這時,隋煬帝即位後認為同高句麗進行大規模戰爭條件已經成熟。


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隋煬帝為何還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

隋煬帝當時為什麼會這麼認為呢?首先,在當時隋王朝朝廷內部形成了這樣一個共識:“開皇之末,國家殷盛,朝野皆以遼東為意。”這句話講了個什麼意思呢?大意就是現在國家強盛,解決遼東高句麗問題已經時機成熟了。其次,隋煬帝即位後,他巡視邊塞,廣開互市,進擊林邑,開拓琉球,征服吐谷渾,營建東都洛陽,開挖京杭大運河,隋朝達到全盛時期,正所謂“ 隋氏之盛,極於此矣”。吐谷渾滅亡,西突厥被一分為三。要說還有邊境問題的話,那也就只剩下高句麗了。


國內農民起義不斷,隋煬帝為何還窮兵黷武三徵高句麗?

可見,從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與高句麗進行大規模戰爭條件已經成熟。但令人可悲的是,由於隋煬帝用兵不當導致數十萬精銳消耗殆盡。最終,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下,隋朝只歷經了二世便走向滅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