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什麼年齡段幹什麼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什麼年齡段幹什麼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什麼年齡段幹什麼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什麼年齡段幹什麼事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告訴我們,要讓孩子什麼年齡段幹什麼事

記得小時候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老師就讓我們背過一些段落,也說是兩個環境,兩個年齡段,兩種對比,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表現了魯迅對建制教育氣度的批判。當時聽話地接受了,一直這樣認為幾十年。

這次再讀,也許是生活閱歷豐富了,也許是對魯迅的認識更多了,也許是自己已成為一個父親,帶著孩子過了十多年吧,我總覺得魯迅是在告訴我們,孩子就該在什麼年齡段幹什麼事。

“碧綠的菜畦,光滑的古井欄,高大的皂角樹,紫紅的桑葚都是美麗的風景,加上其間鳴蟬長吟,黃蜂採蜜,叫天子竄向雲霄;以及孩子想象中的泥牆根一帶油蛉蟋蟀的音樂會上,偶有蜈蚣、斑蝥長驅直入。而傳說中那塊長得像人形、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烏根,間或還可以嚐嚐又酸又甜的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般的覆盆子的果實。”我們大人也許會認為這些似乎都太無聊了吧,然而在童年魯迅的心裡,那裡卻是絕對的樂園,一顆善感好奇的童心是多麼容易滿足啊!其實,學齡前就該痛痛快快地玩,無論玩的高級還是接地氣,無論是城鎮還是農村。然而,我們現在面對的情況卻並非如此。

剛懷上孩子就開始擔心他會輸在起跑線上,準媽媽們就開始接受各種孕期內的孩子教育,也就是胎教,從吃喝到視聽都成龍配套,對應魯迅在《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一文提出的“應該健全的產生”是絕對稱得上的。孩子怎麼樣不知道,不少準媽媽們卻一個個養得不錯。學齡前就各種早教班在等著孩子,孩子累大人也不輕鬆。

“我不知道為什麼家裡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裡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下來罷……”這些大概都是大人們常常用來嚇唬魯迅的話吧,他才會有這樣的總結。現實生活中,我們是不是也向孩子們說過類似的話,是否孩子心目中也會有這樣的想法,如果有,說明我們現在也不比魯迅的家長,或者說阿長的水平高多少。

其實到了學校怎麼樣呢?在三味書屋,魯迅和眾多同學在一起讀書嬉戲有著無盡的童趣!讀書之餘,一群孩子在三味書屋後面的園裡折臘梅花,尋蟬蛻,喂螞蟻等,其中樂趣比起在百草園中的趣味可以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最方正、質樸、博學的老師雖有規矩和戒律卻也並不怎麼給孩子們用,老師比孩子們讀書還有興致和趣味,這裡流露出來的人文氣息,是單純的幼年時,無憂無慮的百草園玩耍生活所領略不到的。所以,我認為三味書屋的生活是百草園生活的延續和發展,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必需。

孩子不是我們大人的附屬品,我們要“用全副精神,專為他們自己,養成他們有耐勞作的體力,純潔高尚的道德,廣博自由能容納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沒的力量。” 幫他們養成正確的時間幹正確事情的習慣,解放孩子的身心,讓他們成為獨立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