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老鄉)師生關係除了互相傷害,原來還可以這樣,值得學習

(濟寧老鄉)師生關係除了互相傷害,原來還可以這樣,值得學習

現在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不時會成為社會熱點,有體罰學生的、有弒師的、有師徒撕逼大戰的,那有所謂“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師道尊嚴的影子。尊師重教成為一句空話,很多時候,師生關係成為買賣關係、商品關係。造成這種局面,這其中肯定也有老師的部分因素,身正為人範,學高為人師唄,濟寧作為中國最有名的老師-----孔子、孟子的故鄉,還有一個名老師,留下一段師生佳話。

丁恭,山陽東緡(今山東金鄉縣東)人,字子然,東漢經學家,漢代學者,曾任諫議大夫、博士。後升為侍中祭酒、騎都尉。他學識淵博,教義精明,光武帝對他的學問非常崇拜,十分信任,每事都要徵求他的意見。

丁恭潛心鑽研《公羊嚴氏春秋》,學義精明,多有所得。授徒講學,門生常數百人。很快,聲望遠布,遠方聞名而來求學者,絡繹不絕,當世號稱大儒。前後著錄遠方弟子達數千人之多,鍾興就是他的一個弟子,學行高明,丁恭薦於光武帝,光武召見,問以經義,應對甚明。帝善之,拜郎中,稍遷左中郎將。詔令定《春秋》章句,去其復重,以授皇太子。又使宗室諸侯從興受章句。封關內侯。鍾興以無功不敢受爵為由進行推辭,光武帝感到很奇怪,還有升官漲工資不要的,曰:"生教訓太子及諸王侯,非大功邪?”要他不推辭。鍾興只說了一句"臣師於恭。"光武帝一聽就明白,吃水不忘掘井人,於是復封丁恭為關內侯。而鍾興則固辭不受爵,甘居丁恭之下。

明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晉葛洪《勤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