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耙活(pā huo

耙原念pá,四川話常念pā,形容食物軟爛或者賣的物品便宜。常組詞:耙活。

如:“這個饃饃吃起好耙活”“今天我買東西撿到耙活了”


今天

就給大家介紹一些

吃起“耙活”的粑粑

感受那些四川

極富特色的舌尖非遺


三大炮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三大炮是四川著名的特色小吃,起源於民國初年。主要由糯米制成,由於在拋扔糯米糰時,糯米糰如“彈丸”一樣,在銅盤裡發出“當、當、當”的三聲響聲,故名“三大炮”。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三大炮脫胎於川西壩子的餈粑。川西平原因為有了水旱從人的都江堰灌溉,盛產優質糯米。很多人把糯米加工成小食——餈粑,沿街售賣。清末民國初年,一個叫李洪興的人也開始從事賣餈粑這個行當,但當時從事這個小吃生意的人比較多,顧客很少,很難維持生計。長期在成都大街小巷轉悠的李洪興看到各種雜耍很吸引人,就想出了這個小食與雜耍相結合的辦法,在拋扔餈粑時,讓餈粑如“彈丸”一樣,打在銅盤上發出“當、當、當”的響聲,以此來吸引顧客,並命名為“三大炮”。這一創新,讓他的餈粑生意紅火起來。此後,“三大炮”也被傳承並發展下來。


懷遠葉兒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懷遠三絕”歷史悠久,早在三十年代就在成都地區廣為流傳。作為“懷遠三絕”之一的懷遠葉兒粑,相傳為北宋年間的一位宋姓老人所創,歷經各代改進始有現代之工藝。葉兒粑製作精細、配料考究,主料以精細糯米細加工,內以多種天然香料配製的甜餡或鹹餡,外用柑桔葉包蒸而成,其色呈青黃,滋潤、清香、爽口,餡多皮薄“三不粘”(不粘牙、不粘筷、不粘碗)。更有“懷遠三絕、葉兒粑最絕”的美稱。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一隻正宗的懷遠葉兒粑,原料除了用糯米粉、大米粉外,還須配有適量豌豆粉,且專用柑葉託底裡包,呈瑩潤光滑,嫩黃泛綠之狀,食之綿軟可口,回味無窮。


闆闆橋油炸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闆闆橋油炸粑,是四川省內江市民間流行的一種小吃。其特色是外酥內軟,油而不膩,咀嚼有味,口齒生香。據說此食品最初由椑木鎮木板橋橋頭一小吃店首創,並大受歡迎,行銷至內江城內。人稱“闆闆橋油炸粑”。現在,油炸粑仍然是內江人喜愛的小吃,城區內有多處店、攤專賣此種食品,熱鍋熱灶,現炸現賣。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製作闆闆橋油炸粑要先將糯米泡軟蒸熟,再把糯米飯捏成拳頭大的一個個小團,小團內包進以赤豆為主要原料,並摻進食鹽、花椒粉為佐料的豆沙。然後將糯米糰壓成餅狀,投進滾油鍋炸成金黃色即可。


青神枕頭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枕頭粑是青神的一種地方小吃,每年正月初一,不幹活,不串門,不溼灶頭,初二開始“一塊枕頭粑,兩把掛麵”,再配上米花糖之類的糕點放在竹製的夾背裡,走親訪友,相互祝福道喜,這是青神人的傳統習俗。據說,宋仁宗景祐三年,一位姓程的老太太,用糯米做成了一種粑,讓進京趕考的兒子,用作路上充飢的乾糧。她將糯米浸泡並磨成粉,用粑葉包好,做得方方正正,上籠蒸熟後曬乾。這種粑可以切片、切塊,加紅糖,煎、烤都行,也可切成塊與蔬菜同煮。因粑的形狀和枕頭差不多,取“高枕無憂”之意,故名“枕頭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製作青神枕頭粑要將三分之二的糯米和三分之一的秈米混合在一起,放進清水中泡軟,然後用石磨磨成漿,瀝乾後反覆按揉,揉得綿軟後,再用一種特別的粑葉包成長方塊,像個枕頭形狀,然後放進蒸籠裡用柴火蒸熟,一般要蒸兩個小時左右。冷卻後的枕頭粑還可切成0.5釐米厚的小方塊,在油鍋裡將兩面煎黃,裝盤淋上紅糖漿,吃起來細膩、香甜,特別解饞。


瀘州黃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瀘州黃粑是瀘州、自貢 、宜賓等地老百姓熱愛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在川西南地區民間流傳幾百年至今。色澤金黃、香氣濃郁、味甜餈和。其獨到之處在於包料選擇的是良姜葉,黃粑的香味正是來自良姜葉內所含的芳香油。剛蒸熟的黃粑香氣撲鼻,冷卻後,可切片油煎,或放入醮槽水內煮沸食用,別有一番風味。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黃粑呈黃色,與加入其中的紅糖有關,若用白糖,則呈白色。瀘州黃粑的製作選用優質糯米、粳米、紅糖或白糖,以良姜葉包裹成長方體形狀,大小不拘,再以撕成細線的棕櫚樹葉捆紮,蒸熟後即可食。其色澤黃潤、味道清香、口感軟糯。涼後的黃粑乾結變硬,可以經蒸煮、油炸、煎炒或微波加熱而變軟,口味因烹飪方法不同而各具特色。


紅橋豬兒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紅橋豬兒粑是宜賓市江安縣南端紅橋鎮的地方著名小吃,為紅橋敬獻神靈的貢品,也是節日、喜慶開宴擺茶及夜宵小吃。相傳當年湖廣填四川時,移民們在兵荒馬亂中為祈求菩薩保佑,急智中用家中僅有的糯米作成小豬樣的粑粑,放在神靈面前祈禱,誠心感動了上蒼,從此紅橋風調雨順,人民安康,而紅橋豬兒粑也從此成了江安人桌上的佳餚。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紅橋豬兒粑用紅橋特有的優質糯米磕粉加水調和手工搓捏裹餡成型而成,其餡集川味和廣味之精華,還分為甜、鹹兩個大類。製作好的紅橋豬兒粑香味濃郁,色澤晶瑩、粑體透明,營養價值豐富,深受食客喜愛。


洋芋餈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洋芋餈粑,是流行於四川、甘肅、陝西、貴州、雲南等地的特色小吃。在甘肅又稱為洋芋攪團,四川、貴州、雲南則稱為洋芋粑粑。製作完成的洋芋餈粑具有類似糯米餈粑的彈性和粘性,具有獨特的質感,味道爽口,營養豐富,風味獨特,老少皆宜。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洋芋粑粑的製作方法是先將土豆煮熟,剝皮,然後在專用器具裡捶搗,敲打過程往往需要兩到三個成年人輪流敲打一個小時以上。如此反覆直到土豆泥變成非常粘稠的膏狀就行了。食用時可以切成塊狀煮入酸菜湯內再根據口味放入精鹽、紅油辣椒或直接伴以蜂蜜、炒黃豆麵等佐食,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水淘糌粑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水淘糌粑為甘孜特產,歷史悠久,它以選料好、加工細、香美可口而聞名於康巴。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在四川,這些非遺很“耙活”!

製作水淘糌粑要先選用優質白青稞風乾篩好,放入冷水中洗淨,曬乾,再用熱水淘洗,瀝乾水分趁熱裝入麻袋密封,保持恆溫,放上一夜。然後將乾淨的河沙倒入燒好的平底大炒鍋中,河沙滾燙後再倒入部分過了一夜的青稞不停翻炒。炒青稞關鍵要掌握好火候,使其不焦不生,待出現青稞花即可。然後將炒好的青稞冷卻後再篩簸裝好送到磨房,經水磨磨出的糌粑,粉細,色澤潔白、味香可口。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一方山水有一方風情

富饒的天府之國

不僅擁有深厚的人文歷史

美食文化也是豐富多彩


這些“耙活”的粑粑

只是四川非遺美食的冰山一角

你的家鄉還有哪些耙耙呢

快來留言補充吧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