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一個產品,不管披上多厚重的文化外衣,只要當成買賣做,進入商業流通領域,就會產生競爭,這一點,茶當然不例外。特別是茶這類商品,兼具生活日用和文化載體兩種屬性,與國人在各個層面上休慼相關,競爭還格外激烈,這種競爭,既來自於同行業市場層面的競爭,也來自於不同茶類間,因口感追求不同而形成的競爭。

經常遇到以普洱為主的朋友試飲巖茶,其中交流的最多的,就是巖茶陳化和耐泡度兩個話題。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大家因為茶坐在一起交流,本身是件很愉快的事,但這種交流容易產生障礙,一來這個話題明顯是以普洱為主導,在武夷山當著巖茶說普洱,有“上門請客”之嫌;二來,巖茶的受眾可謂小眾,越是小眾,為人所知越少,與品飲武夷茶伴生的自尊心也越強,不同的語境下交流,產生的不僅僅是火花,也有可能是爆炸。

不過,當彼此能夠不抱門戶之見,同時拋棄品飲上的成見,通過交流能夠達成共識,那是最令人愉快的,也是一泡茶喜聞樂見的局面。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儲存和耐泡,都是相對指標,拿巖茶而言,也有陳的,但是不以年陳和耐泡見長,巖茶今天的業界地位,絕非浪得虛名,但至少跟這兩個指標沒有直接聯繫,或者說兩者起的作用並不大,因此,這兩個指標在普洱和巖茶間進行橫向對比,就像田忌賽馬。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評審體系中,巖茶是物理和感官兩大類八項指標。物理指標指條索、外形、整碎度和淨度,感官指標指的是香氣、湯色、回甘和葉底。但大部分人說什麼茶好,是從喝上論的,也就是感官這一類,好不好喝,是從香氣、湯色和回甘上看,葉底幾乎不說,其他茶類的評審體系我完全不懂,但是至少集體茶(餅茶、團茶),是不能談葉底的,因為這個指標跟整碎度關聯緊密呢。

從列舉的兩大類八個指標,看得出來,巖茶的評審指標側面反映著對品飲者的要求,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大多數人覺得“巖茶不好喝”,或者“喝不懂巖茶”的原因了。

巖茶是半發酵茶,是不發酵茶(綠茶)和全發酵茶(紅茶)的集成,從品飲上看,不發酵茶有鮮爽度的追求,發酵茶又有存儲轉化的需要,因此,從時間上看,巖茶的品飲最佳時間有它自己的要求,不是越新越好,但也不是越陳越好,這個時間取決於精製工藝,“家家賣弄隔年陳”,是工藝和銷售週期決定的,如果把巖茶的陳化和“能喝的古董”放在一起說,那就是雞同鴨講,不是一回事。

時間上,相對普洱,巖茶喝的是當下。空間上呢?現在動不動說茶倉,(我估計)這個茶倉的概念來自於洋人,老百姓做個茶,怎麼儲存糧食就怎麼儲存茶,你搞個那麼高級的茶倉,專門存放茶,是很科學很完備,可它完全脫離了老百姓的茶形式,這茶的根基從哪兒來呢?反過來,沒有茶倉儲茶就不是好茶,那茶都是老百姓從山上收的,地裡做的,那這算是好,還算是不好呢?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再從耐泡這個問題上講。耐泡呢,是這個問題,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但我想知道,有沒有哪一篇茶的文獻和史料提及耐泡度的?要一泡8g的武夷茶經開水沖泡,茶湯數道不弱,客觀嗎?內含物的流失趨弱是個基本常識,說巖茶“耐泡”那是夜裡走路唱歌,賣茶的人給自己壯膽的。

我打過一個很粗魯的比方,把茶喝得寡淡就是把一個美女剝得一絲不掛,是房地產老闆搞二流女明星,一定要把本錢搞回來的做法!喝茶,非要灌一肚子水,輸液不比喝茶難道更見效?

耐泡度也是為了迎合屌絲消費,而消費屌絲的一個偽指標。耐泡不耐泡,跟衝多少杯有什麼關係?茶碗的容量、喝茶的人數、水溫的高低都是變量,耐泡耐泡,究竟怎麼個耐泡法呢?

耐泡的不一定是好茶,但好茶一定耐泡

事茶習茶是為了長久的經營。茶的經營過程也是一個知己知彼的過程,在知己知彼中不斷精進,也是一個經營者應該努力去做的事情。每一種茶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都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評審體系,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語言,拿我們的武夷巖茶來說,它的“香、清、甘、活”就是它自己的符號化印跡,面臨業界競爭時,要熟悉自己的那一套語言模式,武夷巖茶歷史悠久,武夷山水茶得天獨厚,為了買賣需要,幹東施效顰這類糗事,這不是一個武夷茶人應有的範兒。

進一步而言,任何茶的經營者都應該如此,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每種茶都有自己的風格,天賦各異,恰恰是茶這個精靈吸引我們的地方,如果能為自己賣的茶多爭取一個顧客,那就多努力一下,如果爭取不來,買賣不成,那也應以禮相待,不要冷眼相向。

天下茶人是一家。畢竟,只要是喝茶人,就是同道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