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3000的人,一大把

月薪3000的人,一大把

前兩天去按摩,給我服務的是個東北姐姐。


她其實和我一般大,是85後。


離了婚,有兩個小孩,最大的一位孩子已經13歲了...


她來北京打工幾年,一直在這家按摩店工作,收入是按服務量提成。每服務完一個客戶,可以提成三十塊左右——
每月下來收入6000塊左右。


這六千里頭,她自己也就花一兩千塊;剩下的錢,都要寄回家裡的。因為兩個小孩都在老家讀書,由爸媽帶著。


這位姐姐每天要不斷按摩,工作之外也沒有別的娛樂休閒,還挺辛苦的。


我問她,老闆有給你上社保嗎?


她說,沒社保,也不想交社保。她寧願把這錢折算成現金,每個月還能多拿點。



Lisa家在重慶,她奶奶身體挺不好,家裡就給請了個保姆阿姨。


包吃住,全天照顧老人起居,一個月3000塊。


但前段時間,保姆阿姨就找Lisa家人商量——能不能每天下午少工作一會?


阿姨想著,從下午的時間裡,再劃出兩三個鐘頭來,去另一個家庭去上班。


這樣可以多打一份工,多一份收入。


關鍵是——


這位保姆阿姨,自己也六十多歲了。本該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但不知何故,仍要出來工作。


只知道阿姨有個女兒,在百貨公司當收銀員,工資也不高。



這些,其實都並非個例。


像上面寫的姐姐和保姆阿姨,在整個中國,是佔了相當大比例的人群。


很勤奮地工作,拿著難言高薪的收入。


但這個世界還挺割裂的,我之前也大概說過——佔據我們話題中心的,往往是:


要不要接受996;王思聰被限制了高消費;誰年薪百萬了..


統計局的數據是——


我國2018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8萬。也就是,一年下來掙的錢還不到3萬塊,每月不到3000塊。


相比於網絡,統計局的這個數據,可能還更像是真實的世界。


之前看《圓桌派》。竇文濤說,北上廣的土地面積,只佔全中國的0.33%,再加上15個新一線城市,也就佔了全中國面積的3%。


在剩下的97%的廣袤土地上,還有70%多的人口也同樣在生活。


但他們甚少在網上發聲,默默經營生活;又或者發聲了,但未被廣泛看到。


這麼一比——


北上廣,或者新一線城市,以及裡面的白領們,倒像是一個微型盆景。



我一位做零售生意的朋友,此前是一個大公司的高管。


自己做零售生意後,因為要開很多的專櫃,於是招聘了大量的店員。


她發現了一些,以前未關注到的工作現象——


她招過來的店員,很多要同時打幾份工。每週七天連著無休,為了多掙一兩千塊。


可能週一到週四,是某個服裝店的導購;
到了週五六日,又是另外一家店的櫃員。


而且很多人都主動放棄社保,為了到手能多拿些現金。
她頗有感慨,問我怎麼看。


我說,當然...如果能給藍領朋友一些建議的話,我覺得——


1)還是要儘量要繳納社保。


如果單位不給交,也可以自己買。


或者再不濟,可以單買一項醫療險;平均下來每月幾十塊,可以適當保護一下自己。


2)不要借貸消費。


這幾年,隨著花唄借唄、白條的流行,非常多的年輕藍領會提前消費。


大多數藍領人群收入平穩,不會隨著年歲的增長而增長。但提前消費,是純粹地寅吃卯糧,會給未來的生活形成負擔。


3)只做銀行儲蓄\餘額寶。


無法分辨風險的前提下,不如遠離有風險的投資。


ps.


在微博上看了一個紀錄片,名字叫《中國最窮買房團:我揣著五萬塊,流浪到鶴崗買房》。
可能有些朋友,已經看過這個故事。


主人公叫李海,他是一位浙江舟山的海員。


父母離異各自再婚了,也沒管過他;自己常年漂在大海上做著辛苦工作,居無定所。


他今年6月初,花了5萬多,在鶴崗買了套77平米的房子。
而5萬塊,差不多就是他的全部積蓄;選來選去,最後挑中了這裡。


李海在百度的“流浪吧”,直播了自己在鶴崗買房的經歷,這一下子被傳開,很多人也跟著去了鶴崗買房。


到2019年11月為止,外地人在鶴崗買了2000多套房。比去年增長了近30%...
中國人啊,無論境遇如何,對有一個自己的房子還是有很深的執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