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解決方案,就不要評價他人

【首語: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一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幸福的方式,閒談莫論人非,但請寬厚待人,懂得愛惜他們的名譽。】

沒有解決方案,就不要評價他人

國人是慣於給別人提出問題的,卻不總是能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通過各社交平臺的網絡留言,這種現象便可見一斑。提出問題者比比皆是,但分析和解決問題者少之又少,能發表建設性見解的人則更加少了。

這就好比一堆人在抱怨,說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未分析原因也不說明個人想法,而把難題直接推給別人。會桌上擺著一堆無形的問題,眼睜睜看著事情停滯,卻沒人主動向前推進。其實,這就體現了一種圍觀心理。

張藝謀在擔任某大型活動的導演時,每次討論中專家們都有意見,可方案改來改去還是會提意見,效果不佳且影響進度。他後來說,提意見可以,但須同時說出解決方案,否則甭提了。在那之後,項目順利推進。

誰都可以提問題,站在不同的角度就有不同的問題,那問題多了去,但如何解決才是關鍵。企業家馬雲曾對員工說,公司請你來是解決問題而不是製造問題的,你們可以抱怨公司,但是請在抱怨之後告訴我們該怎麼辦。

成為一名麻煩製造者,並非明智之舉。而能提出問題同時還能提出措施的人,才會讓人感受到真誠態度和價值所在。現代社會是已經從一個“是不是”的社會過渡到了一個“怎麼辦”的社會,我們缺少的不是評價者。

沒有解決方案,就不要評價他人

圖:電影《搜索》片段

電影《搜索》裡的葉藍秋因在公車沒讓座一事,被周邊人起鬨指責和惡意評價,甚至引發網絡暴力,讓她最終走向了命運不歸路。也許只有她才知道,癌症晚期是一種怎樣的情緒和心理。人言可畏,猶如“人言”的另一種解釋——“砒霜”,可見人言之厲害。

網絡暴力是“如此評價”的升級惡化,家庭暴力和校園暴力又何嘗不是?我們的聽聞和看見,若非真實地經歷過,都只能算作事實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的真相。若人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隨意下結論則可能會要對方的命。

每當看到“起鬨跳樓”等新聞標題時,心生顫慄又心酸不已。輿論是一把利刃,起鬨者都是幫兇。別人為什麼痛苦?別人為什麼抑鬱?別人為什麼自殺?圍觀心態阻礙著我們去傾聽和理解這些“問題者”。除非尋找真相,否則你將永遠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

沒有解決方案,就不要評價他人

圖:電影《指環王》片段

在電影《指環王》中,護戒遠征隊走入摩瑞亞礦坑。弗羅多發現咕嚕跟蹤,他說,真可惜比爾博當時沒殺了他。巫師甘道夫問,可惜?有很多壞人該死卻活著,很多死去的人卻命不該絕,你能決定誰的命運?千萬別輕易斷定別人的生死,就算智者也不能。

剋制評價,關注事實;冒然評價,有失偏頗。也許在你眼裡的“作死”,在對方看來就是勇敢的探索;也許你不在乎的小事,在對方看來就有著人生意義;也許你認為簡單的堅強,在對方看來就是忍住的哽咽;也許你認同推行的“為了你好”,在對方看來就是束縛和阻礙。

評價的方式不只是質問和留言,還有爭執、勸說、投訴等等。春晚小品《啼笑皆非》有句臺詞說道,投訴是你作為消費者正常的維權手段,但絕不是您無理要求服務人員的慣用伎倆。多少服務人員在顧客面前降低身姿,被呼來喝去,甚至在顧客的謾罵中喪失做人的尊嚴。

毀人者,自毀之。沒有獨立的人格思想,沒有豐富的世界觀,評價他人就是在揭自己的短處,容易被拆穿。人處在社會之中,難免被人言評論,標籤就是功利主義的象徵。每個人的路都不一樣,不必把自己當作參照系統;沒有誰是完美的,不要讓你的評價成為別人的標籤。

沒有解決方案,就不要評價他人

意見與建議從來都是並存,我們需要的是帶解決方案的建設性意見。單純提出問題,就無異於指責和否定。媒體人羅振宇曾說,如果沒有善意的、建設性的解決方案,絕不評價他人。評價總是摻雜著個人的感情色彩與習慣偏見,再多的評價都不過是個人膚淺的見解。

每個人的世界觀都不一樣,每個人也都有自己幸福的方式,閒談莫論人非,但請寬厚待人。

不要和別人去爭執是非,哪怕贏了對方,輸的也是自己的時間,不如想想怎麼去分析和解決問題,而非糾結於問題本身。

我們要承認世界上存在著敏感的人,存在和很多人不一樣的人,約束自己不隨意評價他們,學會理解他們,懂得愛惜他們的名譽。止謗莫如自脩,同時鍛鍊我們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人言才不足恤。自信起來吧,別活在別人的看法裡,把評價當作清風拂耳。


【關注“青年思考錄”:專注青年成長的思考,幫助你找到真實的自己,明白人生該做的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