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娃,咱可不能輸在起跑線!


拼娃,咱可不能輸在起跑線!

艾迪與蘇菲

分享科學育兒、智力啟蒙、性格養成、時尚穿搭,歡迎關注。

拼娃,咱可不能輸在起跑線!




01

課表

⊙ 週一 16:30-18:30 XX班課

19:45-21:00 XX上門;

⊙ 週二 16:30-18:30 XX 1對1

19:45-21:00 XX上門;

⊙ 週三 16:30-18:30 XX班課

19:45-21:00 XX上門;

⊙ 週四 18:30 XX美校;

⊙ 週五 16:30-18:30 XX教育機構;

19:45-21:00 XX上門;

⊙ 週六 9:00-10:30 XX教育機構

14:00-14:30 XX鋼琴

15:30-17:00 XX1對1;

⊙ 週日 15:30-18:30 XX老師上門



一位家住上海的投資人在朋友圈曬出了自己女兒的課程表。


Eddie媽問她:你女兒上小學幾年級?


她回答:幼兒園中班。


這讓Eddie媽一時很心慌,Eddie媽的教育理念一直是快樂養娃,從娃的興趣和特長出發,讓孩子像孩子一樣快樂地長大。


Eddie的幼兒園沒有中班(蒙氏幼兒園搞混齡,不分大中小班),但Eddie也是上中班的年齡了。


對比一下Eddie的課後安排:週三16:50-15:50足球課,週日10:40-11:40卡巴課,其他時間基本靠“自學”(玩兒)。


Eddie的音色和音準還不錯,上週通過了測評面試,於是Eddie媽又給Eddie爸添了個活兒,每週六帶Eddie視唱練耳,沒有指著一定要考到多少級,明年進入合唱團快樂唱歌就好。


每個當媽的都在拼娃,小學不算什麼,幼兒園課外班已經是標配,為了娃我們都成了超人媽媽。



02


幾年前,曾有部很火的電視劇,名字叫《虎媽貓爸》。


劇中趙薇飾演都市白領畢勝男,她的女兒茜茜,嬌生慣養,沉浸在公主巫婆的童話故事裡,日常應對狀況百出,與那些多才多藝的“別人家的小孩”比,百無一能。


這讓職場女強人的媽媽如遭雷擊,意識到:女兒的教育以及未來,才是她該全力以赴耗盡心血的人生事業。


於是,虎媽趙薇先是為女兒進市重點小學費盡心機,不惜辭去工作,賣房買房,好弄一個學區房名額……



03


虎媽現實版原型,是《虎媽戰歌》的作者、美國耶魯法學院教授蔡美兒。


蔡美兒感謝父母對自己的中國式教育,她覺得正是這樣不斷追求卓越、從不輕言放棄的精神使她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於是,她也這樣要求她的孩子。


她給孩子定下“十誡”,比如分數不可以低於A,不能自行選擇課外活動。


她要求女兒除了完成功課,每天至少練兩小時琴。


她不允許女兒到同學家過夜,或者浪費時間在玩耍和遊戲上。


她不讓女兒吃晚飯、喝水和上廁所,只為了練好一首鋼琴曲。


她把女兒手工製作的生日賀卡扔掉,因為她認為女兒根本沒有用心。


當蔡美兒把這些寫進自傳體育兒筆記《虎媽戰歌》時,引發了美國全國性的熱議。


人們的態度走向兩個極端:


一部分父母認同蔡美兒的做法,覺得只有對孩子高標準嚴要求,孩子才能成器,或者說至少能自食其力。


同時,劈天蓋地的指責一股腦地襲來。有人甚至認為蔡美兒虐待兒童,應該被警察抓起來。


她的兩個女兒呢?


姐妹倆不僅學習出眾,一路全A,藝術上也頗有造詣。


姐妹倆差不多從3歲開始練琴,姐姐Sophia14歲就把鋼琴彈到了世界音樂的聖殿——著名的卡內基音樂大廳;


妹妹Louisa在12歲那年,就坐上了耶魯青年管弦樂團首席小提琴手的頭把交椅。


當然,質疑的聲音主要集中在兩方面:


她們被逼著死讀書,沒有自己的思想,以後會像方仲永那樣泯然眾人;


她們的童年太痛苦,壓抑過度會給性格乃至精神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


對於第一點質疑,比較容易回答:


大女兒Sophia當年進入哈佛大學,專業是哲學和南亞研究,她畢業後加入美國陸軍成為了一名二級中尉,後來還獲得了耶魯法學院的碩士學位。


小女兒Louisa也考上了哈佛,專攻藝術史。


對於第二點質疑,Sophia在幾年前就對很多譴責甚至謾罵她媽媽的讀者做出了書面回應,披露了很多書中未曾提及的細節。


她這封給虎媽的信叫“我為什麼愛著嚴苛的中國媽媽”(Why I love my strict Chi-nese mom)。



04


前些日子,Eddie媽派Eddie爸去某北京重點高中聽一場高中招生諮詢講座。


夠超前的了吧,Eddie還不到5歲,Eddie的妹妹Sophie還不到2歲。


但Eddie爸回家彙報說,在高中物理、化學、數學競賽能拿到名次的,清華北大錄取分數線會直接降低到本科線。


看了他們中學必讀書目,Eddie爸媽讀的書還不到中學生必讀書的十分之一。


望子成才,能不早做準備嗎?



05


美國孩子上學輕鬆嗎?


密歇根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美國中小學生平均每週做家庭作業的時間從1981年的2小時38分鐘,增加到2004年的3小時58分鐘。美國國家教育數據中心2007年的統計顯示,美國中學生當年每天的作業時間高達6.8個小時。


一個叫做“School Digger”的網站上邊有紐約2364所小學的排名。你會發現排在第一名的“Anderson School”已經連續多年霸榜。


這所學校,就是所謂的“gifted and talented school”,根據紐約教育局的官方中文翻譯,稱為“資優校”。這種學校不是劃片就近入學,而是通過考試選拔全市的頂尖高手。全紐約市這樣的學校只有5所。


資優考試包含語言類和非語言類兩種考試,全面考查了孩子的數字處理、邏輯推理、空間想象及語言表達能力,並不簡單。而只有考到97分,才有資格報名那些“全市統考”的牛校,是不是有點可怕?


更可怕的是,由於高手太多,競爭過於激烈,常常是“那些考了99分的孩子還沒安排完,入學名額已經被99分的孩子填滿了”。


2016年全美高中排行榜中全國第19名、加州第1名的惠特尼中學就是典型的為天才服務的學校:156名畢業生共收到14份長春藤和250份斯坦福、麻理等一流名校在內的822份錄取通知書。


在這個學校流傳著一個數字:4。即“4小時睡眠、4杯咖啡、GPA4.0”——要想獲得滿分為4分的成績,你得每天只睡4個小時,困了就喝4大杯咖啡,以便有精神熬夜苦讀。


美國娃,也夠拼的啦!



06


國外有一個短視頻:


一群大學新生在草地上準備開始一場比賽,老師對這些學生說:


“在比賽開始前,我有幾個要求,如果你符合要求,就向前走兩步。如果不符合,就呆在原地不動。”


“如果你們父母的婚姻持續到了現在,向前兩步。”


“如果你有機會得到私立學校教育,向前兩步。”


“如果你請過家教,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擔心手機欠費,向前兩步。”


“如果你從來不用和爸媽一起擔心賬單,向前兩步。”


……


當所有要求說完之後,有人還在起跑線上一步沒動,但也有人離終點只有40米了。


隨後,老師提高分貝喊到:


“準備。”“跑。”


排在最後起跑的孩子,儘管奮力奔跑、加速、追趕,但他們衝到隊伍中間的時候,排在前面的孩子已經衝過了終點。


但是也有排在前面的孩子,被後面的孩子給趕超了的。


我們總說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可是我們好像忘了,我們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07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實際上已經早早開始,坐立行走進食玩耍……他經歷的一切都是學習。


所以,學習可以很快樂,可以成為孩子熱衷的活動。


研究發現,在孩子出生到6歲,尤其0-3歲,他的學習能力十分驚人,是人類一生學習能力最強的階段,如果無視孩子這個階段的需求與潛能,我們就會妨礙孩子的發展,浪費孩子的潛能。


學習要視孩子的需求來定,選擇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


當然,起跑線的內涵又是相當豐富的,絕不是簡單的識字、背唐詩、學奧數、學鋼琴。


如果我們說,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話,我想我們要關注的是:


孩子的良好的人格的起跑線,不能輸;


影響孩子一生的習慣養成的起跑線,不能輸;


孩子的身體的起跑線,不能輸。


……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條直線的話,過程雖然重要,但起點更重要,因為沒有起點,就不能成就人生的直線。


不能輸在起跑線,看起來拼的是娃,實際上拼的是孩子的未來。


現在的快節奏和焦慮其實反映出家長的心態,我自視也不能倖免,所以想慢養孩子,先要慢養家長自己的心。


我不用你當學霸,只願你能在快樂中學習!


拼娃,咱可不能輸在起跑線!


拼娃,咱可不能輸在起跑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