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苟且”,哪來“詩和遠方”

不知何時起,“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風靡全國,凡是有點文化的都深信不疑,喜歡的不得了,更有不少人仿照去做,就是去尋找“詩和遠方”。關於這個名人的名言,我也覺得是挺不錯的發明,至少它代表了一種積極向上的一種生活情趣,可今天在這,我卻說一下另外的意思,那就是千萬不要誤解,人家說的是不僅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有多少人不管“苟且”一味地尋找“詩和遠方”,這正是讓人擔心的。

沒有“苟且”,哪來“詩和遠方”

所以,我也說一句,沒有“苟且”哪來的“詩和遠方”?

“苟且”是什麼?“苟且”的廣義就是有基本的生活條件,否則誰供你讀書?誰供你旅遊?誰供你談“詩和遠方”?油、鹽、醬、醋、米、蛋、肉能不吃嗎?誰供你吃?所以,苟且的生活是需要基本條件的,而這些條件最後都應該不成問題,而且主要的是自己所為,不是永遠使用別人的勞動果實,就是說憑本事吃飯,這一點我非常佩服古代的和尚和道士以及古代的隱士們,和尚和道士們不光是會化緣,還能在山上開闢一塊地。古代的隱士們就更行了,他們或者自己種地,或者給人寫東西,反正勞動自給。在這種情況下,和尚出個遠門,道士觀光天下的道家聖地,隱士們看書寫詩,追求“詩和遠方”就不彆扭了,也讓人欽佩。還有我也佩服李白、蘇東坡等人,李白一生都在旅遊,其實他就是憑寫詩詞的名聲或者給人寫詩來生活的,蘇東坡被貶嶺南自己還開荒種地,他們寫詩填詞,他們追求“詩和遠方”是多麼的理所當然啊,因為他們有自己創造的基本生活條件,哪像我們一些人,學問不足以養身,粗活、累活還不想幹,生活尚不能自己,如何追求詩?憑什麼追求遠方?就憑父母的供養?我想問能永遠嗎?成人後還好意思嗎?

沒有“苟且”,哪來“詩和遠方”

“苟且”是什麼?“苟且”的含義就是必須有人的基本素質,否則有什麼資格談論“詩和遠方”。“詩和遠方”是一種非常高大上的生活情趣,是一種物質以外的良好的精神生活追求,不修身是辦不到的,和尚的修為,道士的修行先不說,就是隱士們的素質和修行就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是注意自己修為的,因為這是“詩和遠方”的基礎,所謂文如其人。哪像我們現在有些人父母不養,國家不愛,今天罵社會,明天罵民族,今天打老師,明天搞醫鬧,還有臉談論“詩和遠方”,如果沒有基本的做人素質,詩再好,也會被玷汙,出國多少次,遠方也不會接納你。

沒有“苟且”,哪來“詩和遠方”

總之,生活條件足夠好,只是裝模作樣的談論“詩和遠方”,而不注意修行自己,不僅騙人而且自欺,總會暴露的那一天。或者生活尚不能自理,一天到晚談論“詩和遠方”,我告訴你,根本就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