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比亞共和國簡介

納米比亞共和國簡介

納米比亞共和國位於非洲西南部,北靠安哥拉和贊比亞,東連博茨瓦納,南接南非。該國分為13個行政區和50個地方政府,首都溫得和克。

國土面積824,269平方公里,居非洲第15位,世界第34位。南北長約1300公里,南窄北寬,東西寬480-930公里,海岸線長1600公里。

納米比亞共和國簡介

納米比亞沿海有狹長平原;內陸全屬高原、山地,一般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2,600米。中部為中央高地;東部為卡拉哈里盆地的一部分;西部沿海一帶為沙漠性平原。位於西部偏北的布蘭德山海拔2610米,為全境最高點。南部的奧蘭治河和北部的庫內內河,分別為同南非和安哥拉的界河。

納米比亞屬亞熱帶乾旱、半乾旱氣候,年均300天為晴天,是撒哈拉以南最乾旱的國家之一。年均降雨量為270mm,年降雨量地區差別比較大,從沿海的不足50mm、中部地區的350mm到東北部的700mm不等,除最南部在冬季(6-9月)降雨外,全國70%的降雨集中在11月到次年的3月。

因地勢較高,氣溫略低於世界上同緯度的其他地區,終年溫和,晝夜溫差較大。一年分四季:9月初春,12月入夏,3月秋來,6月冬至。內地夏季白天平均氣溫20-34°C,偏遠的北部和南部地區氣溫經常高於40°C。內地冬季白天平均氣溫18-25°C,夜間氣溫經常低於0°C,並常有地霧。沿海地區受本格拉寒流影響,氣溫常年保持在15-25°C,夜間常有濃霧。

納米比亞共和國簡介

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納米比亞當地居民從事漁獵,並出現種植業。15世紀,荷蘭、西班牙、英國等殖民者接踵而至。

1884年,德國佔領沿海一帶,1890年佔領全境。

1915年7月南非出兵佔領西南非洲(今納米比亞)。1920年12月17日,國際聯盟“委託”南非統治該地。南非1949年吞併該地。

1960年4月,西南非洲人民組織成立,並於1966年8月26日領導人民開始爭取民族獨立的武裝鬥爭。1967年5月聯大特別會議決定成立西南非洲理事會(後改稱聯合國納米比亞理事會)作為該地行政當局,負責結束南非的非法佔領。

1968年6月12日聯合國大會將“ 西南非洲 ”更名為“納米比亞”。1978年9月29日,聯合國通過435號決議,要求終止南非統治,通過聯合國監督下的公民投票實現納米比亞獨立。

納米比亞共和國簡介

納米比亞地廣人稀,製造業不發達。

礦產資源豐富,素有“戰略金屬儲備庫”之稱,主要礦藏有鑽石、鈾、銅、銀等,其中,鑽石生產馳名世界。採礦業是其經濟的主要支柱,90%的礦產品用於出口,礦業所創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近20%。

納米比亞漁業資源豐富,捕魚量位居世界十大產魚國之列,主要生產鱈魚、沙丁魚等,其中90%供出口。納米比亞政府把農業放在優先發展的地位,農牧業已成為該國支柱產業之一。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高粱和小米等。納米比亞畜牧業較發達,收入佔農牧業總收入的88%。

除礦業、漁業和農牧業三大支柱產業外,納米比亞旅遊業發展迅速,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7%左右。1997年,納米比亞成為世界旅遊組織成員。2005年12月,納米比亞成為中國公民自費旅遊目的地。

納米比亞共和國簡介

全國總人口240萬人。88%為黑人。奧萬博族是最大的民族,佔總人口的50%。其他主要民族有:卡萬戈、達馬拉、赫雷羅以及卡普里維、納馬、布什曼、雷霍伯特和茨瓦納族。白人和有色人約佔總人口的12%。納米比亞是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國家之一。

除了佔大多數的黑人班圖族外,還有大群的科伊桑族(例如納馬族和布什曼族),這些人都是南非原住民的後裔科伊桑族人,在外表上與班圖族人和白人分別頗大。

另外還有共佔總人口約8%的“有色人”(Coloureds)和“巴斯特人”(Basters)以擁有荷蘭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或葡萄牙人血統為主的白人佔納米比亞總人口的8%,這個比例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繼南非以後第二大的白人比例。

官方語言為英語,通用阿非利卡語、德語和廣雅語、納馬語及赫雷羅語。雖然英語是該國的官方語言,但納米比亞是個多語言的國家,公共標示以英語、德語、南非語和奧萬博語寫成。一半的納米比亞人將斯頓加語作為第一語言。然而最通俗的語言是南非語。在新一代人中,最廣泛的語言是英語。埿幓語和英語都在公開場合交流使用。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但大多數白人使用南非語或德語。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信奉路德教的人是最多。

納米比亞90%的居民信仰基督教,其餘信奉原始宗教。

納米比亞居民絕大多數屬於班圖語系的非洲土著黑人,風俗習慣既帶有非洲土著人的突出特點,又具有歐洲人的鮮明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