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靈渠,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一個偉大的水利工程,享有“世界水利古代建築明珠”的美譽。因此靈渠又與四川都江堰、陝西鄭國渠並稱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公元前219年,秦國在完成了統一山東六國之後,秦始皇嬴政派遣秦國大軍兵分五路進攻嶺南地區,然而由於嶺南與中原地區之間被崇山峻嶺相隔,道路險阻,交通困難,使得秦國大軍的後勤補給十分困難,因此奉命掌管軍需供應的監御史史祿勘察地形之後,率領士兵和民夫,於興安境內的灕江與湘江之間修建一條人工運河,用於運輸糧草等軍需物資。公元前214年,這條人工運河修建完成,秦國大軍隨後迅速統一嶺南。從此以後,珠江流域和長江流域便通過這條人工運河連通在了一起,極大地推動了中原地區和嶺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華民族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和經濟社會共同發展繁榮昌盛。

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靈渠

2000多年後的今天,靈渠這條古老的運河依然充滿著生機盎然的活力,仍然發揮著農田灌溉、排澇洩洪的作用。靈渠也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不畏艱險、刻苦耐勞精神,以及中華民族豐富的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

靈渠促進了秦國統一嶺南

唐代大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六王畢,四海一”。公元前230年~221年,秦國大軍東出函谷關,橫掃六合,併吞八荒。山東六國中的韓國、趙國、魏國、楚國、燕國和齊國相繼滅亡,以黃河和長江流域為主的山東六國故土全部納入秦國版圖之中,一個以華夏民族為主體、多民族融合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秦朝正式建立。

然而,此時的秦國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大一統的帝國,因為當時長江流域以南的閩浙地區和兩廣地區等大片土地仍然沒有實現統一,不在秦國的有效統治範圍之內。於是待到中原平定之後,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又一聲號令,派遣數十萬秦國大軍兵分五路南下,開始了征討南方百越地區的大規模戰爭。

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靈渠溝通湘江和灕江

儘管在戰爭之初,秦國大軍披荊斬棘、所向披靡,尤其是負責進攻閩浙地區的秦軍,出兵當年便將東甌和閩越地區(今天的浙江和福建地區)全部征服,並且在當地設置了閩中郡管理當地事務。然而,負責進攻兩廣地區的秦軍則沒有這麼幸運,習慣了平原作戰的秦國大軍,面對充滿溼熱瘴氣、遍地蟲蛇的南方叢林以及百越地區的頑強抵抗,使得這場戰爭陷入到僵持膠著的狀態,遲遲不能取得勝利。

比戰爭的膠著僵持更為致命的是,由於嶺南地區多為山地丘陵地貌,山林阻隔,道路崎嶇。秦國大軍的後勤保障能力也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當時,幾十萬秦國大軍的糧草藥物等軍需物資基本上都是從北方地區的糧倉之中運往前線軍營。漫長的運輸補給線再加上道路不暢,使得後勤保障工作艱難至極。

隨後秦始皇命令監察御史祿(名:祿;姓氏不詳,史書中多稱其為:史祿)開鑿靈渠進而溝通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使得前線大軍所需的軍需糧草可以快速地運輸到前線。史祿接到旨意以後,不敢絲毫懈怠,帶領同僚和民夫,科學地運用地理學和水力學知識,因地制宜、精準計算、科學佈局,終於在湘江河灕江之間開鑿出了靈渠,並逐步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水利工程系統,連通了湘江和灕江,進而也將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兩大水系緊密聯繫在一起。

“通三江、貫五嶺”,溝通了中原和嶺南地區的往來交通。

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靈渠渠首工程平面佈置圖

靈渠修建完成之後,幾十萬秦國大軍的糧草等物資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再加上敵我之間的軍事實力此消彼長。因而秦軍一鼓作氣,衝鋒陷陣,掃平了抵抗勢力,當年便基本上完全統一了嶺南地區。而且,因為靈渠的修建,為秦國穩定在嶺南地區的統治和後世中原王朝戍守嶺南地區和平定嶺南割據勢力提供了保障。

另外秦國在完成對嶺南地區的統一之後,更是從中原地區向嶺南地區進行了移民,進一步促進了中華民族之間的大融合,推動了嶺南的農業生產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強了多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因此靈渠對維護國家領土完整、促進中原地區與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貢獻。靈渠所在的桂林也因此成為了“南連海域,北達中原”的嶺南重鎮,一度成為廣西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

正是因為如此後世百姓感念史祿開鑿靈渠的歷史功績居功至偉,因此盛讚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其後,漢朝時期的伏波將軍馬援,唐朝時期的李渤、魚孟威等人又相繼主持過修建和完善靈渠的工作。因此在位於靈渠南渠岸邊的四賢祠內,至今還供奉著史祿和他們的塑像。這些歷史上的治水名人們受到了當地人的推崇和尊敬。

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靈渠俯瞰圖

靈渠的構成

由於選址科學,設計合理,因此靈渠這條人工運河並不算長,全長只有37公里,工程的主體部分主要包括大小天平石堤、鏵嘴、南北渠、洩水天平和陡門。

  • 1.鏵嘴

鏵嘴因為形似犁鏵而得名。目前僅存有86米。鏵嘴的三面均築有石堤,其中一面緊接著小天平,主要是為了使湘水能夠實現“三七分水”的目的,這點與都江堰的魚嘴功能相似。即湘江從此處分三分來水經過南渠流進灕江河道,而剩下的七分來水則通過北渠再次流回到湘江河道,因此素有湘江水“三分入漓,七分歸湘”的說法。當地老百姓親切的稱鏵嘴為湘江與灕江的牽手工程。鏵嘴同時還可以起到舒緩水流流速和保護壩體安全的目的。

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鏵嘴和大、小天平等渠首工程

  • 2.大、小天平
  • 鏵嘴之所以能夠起到這樣的巧妙作用,這和大天平、小天平與鏵嘴組成渠首工程密切配合有關。大、小天平均是在海陽河上的攔河堤壩,斜向靈渠南渠的堤壩叫做小天平,長約127米,斜向靈渠北渠的堤壩則稱為大天平,長約344米,大天平和小天平呈現出“人”字形的空間佈置關係,兩者之間夾角為108°左右。而鏵嘴就位於在大天平和小天平的連接處,形似玉圭的砌石壩,長約171米,走向與河流來水方向基本上呈平行狀態。

    當海陽河中來水量較大時,靈渠便可以通過大天平和小天平等溢洪設施,將多餘的洪水水量排洩到湘江原河道之中,進而保證整個運河的運行安全和水流穩定。而且靈渠的選址十分科學合理,選在了湘江和灕江相距很近的位置,因此兩條河道的水位差別並不大,再加上當時為了平穩水流,便於船隻往來,故意設計成蜿蜒曲折的運河線路,進而延長了運河的長度,降低了河道的比降,很好地起到了維持運河水流穩定的目的。

    正是由於大小天平既可以保障南、北渠常年保持足夠水量通航,同時又不致於因為洪水期洪水進入運河而發生漫堤問題,保障了靈渠兩岸的農田作物不受漬澇災害的影響,所以這兩個建築物才有“天平”之美譽。正是由於靈渠的選址和設計已經工程佈局十分科學合理,因此靈渠在整個世界的水利工程中,尤其是世界航運發展史上都佔有著重要的地位。

    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大小天平分水

  • 3.陡門
  • 靈渠地處的桂林興安地區受季風氣候影響十分顯著,每年當地的降水量和河流的徑流量存在著明顯的豐水期和枯水期,每逢枯水期時河流來水量不足,無法滿足船隻航行需要,有時即使在豐水期,靈渠也存在部分地段河道深度不夠或者淺灘、水流過急等影響船隻安全運行的因素。為了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古代的勞動人們便在水流較急或渠水較淺的地方,設立了陡門,進而將整條運河劃分成若干區段,裝上閘門之後,通過不同閘門之間的開閉配合實現船隻安全航行的目的,每當打開兩段之間的閘門,使得兩區段之間的水位能夠調整到同一水平高度,船隻前行至下一區段,依次進行,便可以保障船隻順利通過運河。靈渠最多時曾經擁有36座陡門,因此又有著“陡河”的稱號。陡門的設計原理十分科學有效,現代的多級船閘也是利用了這一原理。

    陡門是人類發展史上最早的船閘,因此又被人們稱為“船閘之祖”,這種設計理念對於世界水利航運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宋朝時期的范成大曾經在自己的著作

    《桂海虞衡志》中高度讚揚靈渠的陡門的神奇:“(靈)渠繞興安縣,深不數尺,廣丈餘。六十里間置陡門三十六,土人但謂之陡。舟入一陡,則復閘陡,伺水積漸進,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來。治水巧妙,無如靈渠者。

    靈渠:千年古運河,助力秦始皇統一嶺南,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

    靈渠陡門

    靈渠對後世的影響

    靈渠最早由秦代史祿開鑿建設而成,後又經過漢代馬援的疏浚修復,到了唐代時期,又先後經過了李渤修建鏵嘴、設立陡門,魚孟威進一步鞏固修復和提升改造。正是由於中國古代歷史上每一個歷史時期都對靈渠進行了科學有效的修繕和維護工作,才保證了靈渠能夠歷久彌新,使得其使用價值在歷史長河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福澤後世兩千多年。

    靈渠是古代歷史時期因地制宜、科學設計的工程典範,因此被譽為“世界水利古代建築的明珠”。它充分利用當地的地理、水文環境等自然條件,妥善處理人類活動與環境、人與自然的關係,展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順勢而為、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更是對維護祖國完整統一和加強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共同繁榮起到了深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史記》、《桂海虞衡志》、《阿房宮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