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不敗而敗”

昨晚的男籃世界盃,中國隊76-79惜敗波蘭。

一場幾乎裝到兜裡的勝利,因為常規時間最後時刻連續的發球失誤,就像賽跑衝線的瞬間,腳下一滑——“不敗而敗”,這種感覺真的很抓狂。

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不敗而敗”

因為極度的可惜,因為勝負一線間的心理落差,失誤的周琦第一時間被送上了微博熱搜,有噴的也有鼓勵的。“贏了一起狂,輸了一起扛”的口號很容易喊出來,但戰術佈置、團隊訓練、隊員素養等因素也真的需要反思,不是不能輸,但不能輸的讓所有人感到憋屈不是。但無論如何,9月4日迎戰委內瑞拉隊,我們仍會有所期待,我們仍會為國喝彩!期待“真香”!

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不敗而敗”

回首歷史長河,那場“不敗而敗”的戰役仍刻在恥辱柱上,警醒國人。

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近代中國多次遭受戰爭的洗禮,但幾乎是每戰必敗,而爆發於1884年的中法戰爭卻顯得有所不同。眾所周知,一場揚眉吐氣的鎮南關大捷一掃前期清軍在戰場上的衰頹之勢,可大捷的後續卻不是乘勝追擊,而是簽約、停戰,最終《中法新約》於1885年6月9日出爐。在獲勝的背景下,清廷仍然在條約裡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遂使“法國不勝而勝,吾國不敗而敗”之說不脛而走,流傳百年。

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不敗而敗”

1885年2月28日,法國遠東艦隊司令孤拔率領大小軍艦十多艘團團圍住招寶山外海口,於3月1日向鎮海關發起進攻。法軍持續13天向鎮海口和小港炮臺猛攻。由於戰前清軍已對甬江口兩岸的炮臺、軍隊佈防等作了周密的部署,法艦的多次進攻均被擊退,傷亡慘重。

3月14日,法艦欲將重炮吊至桅頂,企圖居高臨下轟擊小港威遠炮臺。但由於炮重,在起吊至桅盤時繩索突然斷裂,炮墜到艦面後壓死了18人,法艦更是銳氣大減,遠遠退到金塘洋麵等待援軍。

3月20日夜,駐守各炮臺的將士和其他水陸諸兵,在寧紹臺道薛福成、統領錢玉興的倡議下,挑選了一批英勇善戰的敢死隊,由副將王立堂負責,乘夜潛運後膛炮8尊,埋伏在離法艦最近距離的青泉嶺(今青峙嶺海口)下的近海處,次日凌晨3時左右出其不意地向停泊在洋麵的法艦猛烈開火。擊中法國多艘軍艦。

在浙東戰場,提督歐陽利見積極組織防禦,此後五十多天內,多次打退法軍進攻。法艦隊司令孤拔在此受重傷,不久死去。

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不敗而敗”

諒山戰場上,法軍在進攻臺灣、浙江的同時,還在中越邊境發動陸路進攻,起初清軍潘鼎新部作戰不利,失守鎮南關。清政府乃起用老將馮子材,在1885年3月的鎮南關戰役中,馮子材利用採取堅固防禦陣地待敵,而後轉入反攻的作戰方針,斃傷法軍近千人,繳獲了大量槍炮和乾糧,取得了清廷與法國開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

與此同時,黑旗軍在臨洮也大敗法軍。黑旗軍原是太平天國革命期間,活動於我國廣東、廣西邊境的一支農民起義軍。1865年,劉永福帥軍從廣西進入越南。1870年法國人侵略越南,黑旗軍參與了抗法戰爭,也被清政府正式招安。中法停戰後黑旗軍轉戰臺灣,參與了抵抗日軍入侵的戰鬥。

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不敗而敗”

4月7日,清政府命令前線各路軍隊於4月15日停戰,25日撤兵。前線將士聞訊,“皆扼腕憤痛,不肯退兵”,“拔劍斫地,恨恨連聲”。張之洞接連電奏緩期退兵,竟遭李鴻章傳旨斥責說:“馮、王若不乘勝即收,不惟全局敗壞,且孤軍深入,戰事益無把握”,並令張之洞“遵旨亟電各營”,“如期停戰撤兵。倘有惟誤,致生他變,惟該督是問”。馮子材。王德榜被迫奉令撤回。馮子材在停戰開始時,曾發電報給張之洞,請他上折“誅議和之人”,表達了抗戰將士的共同願望。

當時,全國不少地方先後通電譴責議和。一些愛國人士把清政府給馮子材的撤兵令比作南宋初年秦檜命令岳飛從朱仙鎮撤兵的金牌詔。有人還賦詩填詞,抒發對“電飛宰相和戎慣,雷厲班師撤戰回,不使黃龍成痛飲,古今一轍使人哀”的悲憤。相同的愛國詩詞在當時出現很多,人們爭相傳頌。

中國歷史上的那一次“不敗而敗”

《中法新約》局部

戰爭是清政府取得了勝利,但求和的也是戰勝方。

李鴻章的想法是“當借諒山一勝之威,與締和約,則法人必不再妄求”。左宗棠對主和的李鴻章恨極,批評到:“對中國而言,十個法國將軍,也比不上一個李鴻章壞事”;“李鴻章誤盡蒼生,將落個千古罵名”。

1885年,74歲的左宗棠在中法戰爭前線的福州去世。李鴻章和左宗棠兩人互相看對方不順眼,政見不同,積怨加深,最終處事圓滑的李鴻章成了勝利者,左宗棠卻因中法戰爭的不敗而敗抱憾離世。左宗棠去世,李鴻章派人送來了一副輓聯,上面寫著: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對於中法戰爭,也有人認為,在戰勝後簽約在當時是最為有利的。一方面鎮南關雖獲大勝,但於戰場總形勢而言仍是局部勝利,未傷法軍元氣,當時法軍在人數武器方面皆強於清兵,且“法人長於水戰”。此外清廷財政空虛,軍餉都難以為繼,而法國則撥款1.5億法郎支援前線,擺出一副擴大侵略戰爭的姿態。中法之戰,清政府是為保護藩屬國越南,但彼時越南朝廷態度親近法國,再戰師出無名,且法國海軍佔領了臺灣澎湖,在越南與臺灣之間保全了臺灣。

是非功過自難評說,但“落後就要捱打”是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自新中國建立以來,不屈不撓獨立自主奮鬥了70年,任何不平等的條件,我們都可以大聲說“不”,中國人不能夠被人看低,也一定不會再被人看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