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紀氏•靈一里各莊門簡介•信一公後裔居住地

大冶紀氏•靈一里各莊門簡介•信一公後裔居住地

摘自大冶紀氏宗譜,略有改動,若有出入,或需補充,請及時聯繫。


01 紀正晚莊

二世祖信一公自大路紀卜擇於這片山泉噴湧、青山環抱的風水寶地開創基業,五世祖伯剛公才智謀略過人,豪富莫之與京,將家族興起光大。相傳曾建造一進九重正屋,名曰“九正晚”,因有礙於仿造皇宮之嫌,改“紀正晚”,後世以此命莊名,亦有稱“紀正壪”、“紀正灣”。

伯剛公生子有七,孫有九(不包括外遷失聯),重孫二十有二,曾孫三十有六。由此而分居靈一里,以及外遷全國各地的人達數萬之眾,堪稱我大冶紀氏的主要發源地之一。自此分支而衍生的莊門有:顧紀、大莊老屋紀、大莊新屋紀、大羅紀、幼泉紀、茨林嘴紀、太山紀、紅屋兒紀、楊仙裡紀、元伯紀、紀方塘、紀新屋、紀家坳、周進紀、紀方宇、石丘紀、鋪堰紀、愛泉紀、馬蘭橋紀、楊莊紀、曹家嘴紀、君次紀、細羅紀、湖西紀新老屋莊、倉下莊等。

紀正晚地屬馬橋村十三組,位於村委會南約二公里,馬橋水庫裡。三面環山,一方傍水,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眾多名勝古蹟和神話故事更是令人心馳神往,莊前有倉下“谷龍”,莊後有曬銀“仙墩”,上有仙賜“清泉”,下有御賜“金鞍”和皇封“下馬園”。還有“王蛇吐箭”、“皇猴出洞”、“老人窩”、“老虎頭”、“仙鵝翅”、“仙人崖”、“仙鵝抱蛋”、“桃花嵿”、“飛雁投河”等更是耐人尋味。

蒙歷代先賢的綿織裝點,於今更是分外靚麗妖嬈,變化翻天覆地,規範化廣場寬敞壯觀,文化活動中心美觀氣派,音樂、體育器材齊全,圖書、科普資料具備,壪中二縱一環及戶戶通,路面全部硬化,清泉通各戶,路燈繞瓊樓。無處不彰顯著紀正晚的無窮魅力。只要到過該莊的人,無不歎為觀止。

02 顧紀莊

茂楠公次子世章公後裔居地,由顧、紀兩姓組成一個自然村,位於毛鋪到金牛路段,距毛鋪約兩公里。明末從紀正晚遷此,清朝中葉絕大部份外遷,現本莊僅居住2戶,紅丁3人。

03 紀方塘莊

茂樹公子世能、世達公裔孫集居地,位於三角山腳下正西面,距靈鄉鎮八公里,離金牛鎮五公里。明朝末年由大莊紀老屋遷來。世能公字方堂,世達公字海堂,後人誤傳為方塘和海塘,世代以訛傳訛至今。方塘公為兄長,故莊名為紀方塘。今屬大冶市靈鄉鎮風橋村五組(又為紀方塘小區)。

紀方塘莊自世能、世達二公明朝末年開基落業以來,繁衍生息四百餘年。世能公生子二:澄公、英公。世達公生子三:長洪公後無傳人、次湧公字繼山、三滿公字少山。乾隆年間,部分由此遷居本籍的紀方宇、紀家坳、紀新屋另立莊門。亦有自本莊遷徙羅田、陝西白河、四川等地。

04 紀方宇莊

世道、世達、世能三公裔孫集居地,今屬大莊村十七組,位於村委會駐地南3公里處。清初由紀方塘遷來,因人名而得名。

05 紀家坳莊

世道、世能二公裔孫集居地,今屬楓橋村四組,位於村委會0.4公里處。清代由紀方塘遷來,以村地處山坳得名。清末,世能公十三世孫子儀公遷至大莊老屋、紀方宇,另一支遷到湖北隨州。

06 紀新屋莊

乾隆丙申年(1776年),文烈公次子章繼公由紀方塘到此落業,親自謀劃修建本莊,子孫念其功德,名曰“紀章繼莊”,亦又稱“紀新屋”。今地屬楓橋村二組,位於村委會南面200米處。

紀新屋位於大金省道羅橋車站之北三百米,三角山西麓五百米處。與靈鄉鎮風橋村村委會緊密相鄰。村南有獅子山,西有繡球山,關於獅子戲綵球的美好傳說,人們至今還樂道,北有毛慄山,是三山之間平緩地帶建起的徽式古民居。而今在老宅前面建起三十餘棟小洋樓,常住人口一百五十有餘,耕地山場面積一知餘畝。

老莊房苑建築面積逾五千平方米,莊舍一色青磚灰瓦,莊苑分南北兩部分,南部庭苑,北部住宅。南苑前面建一橫排圍屋,圍屋中間高聳大門樓一座,大門朝南,面對碧水青山。圍屋兩端圍牆,庭院東首建“養正學校”一所,住宅北邊有小院,小院東西兩角各建更樓一座。

住宅房屋結結構嚴謹,佈局講求對稱。中間是高大寬敞明亮的堂屋,一進五幢,其兩邊各建五排房屋,每排一連三間,每排前後有過道與天井。老人稱之為正屋。正屋之側各建一條長巷貫通南北,東邊稱東巷,西邊稱西巷,長巷之側又建兩列房屋,老人稱為“橫屋”,橫屋中間用橫巷連接,橫巷之南建一進兩幢連七,橫巷之北建一進兩幢連八。整個住宅聯成一體。過道頂篷蓋瓦,地面鋪石板,走家串戶,雨天不溼鞋,晴天不遮陽。

祖上落業時,住進四大房人家,大房章緒公,二房章繼公住西邊,三房章紹公,四房章錫公住東邊,四房人多,後在東北角更樓旁另建一進兩幢連七,稱小新屋,在東院建一幢連七稱東屋。

住宅內正堂廳與橫堂廳皆有屏風與後座。屏風與堂廳頂部掛著鎏金壽匾。堂前上方建閣樓,樓上樑柱不乏雕刻造型,別俱特色。

全莊屋舍儼然,堅固美觀,通風透光,高度適用,黌門秀士進出其間,昔日輝煌遐爾聞名,然嘗歷兵燹,滿目瘡痍,養正學校、東屋、圍屋、更樓、院牆相繼坍毀,住房破敗不堪,大門樓拆賣,安裝子電燈。幸喜主體結構基本保留,前年鄂州大學師生來考察時,慨嘆不己。

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在莊子弟陸續在舊居前方建起一棟棟新式小洋樓,人們安居樂業,入夜燈光燦爛,歌舞昇平,實乃盛世也。

07 愛泉紀莊

世湧公裔孫集居地,位於馬橋村委會東南2.5公里處,清代由大莊紀遷來,村名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以祖字號“愛泉”得名;二說,與祖字號無關,即以愛護村旁泉水井之意得名。今屬馬橋村十五組。

08 馬蘭橋紀莊

隸屬大冶市靈鄉鎮馬橋村 14 組,位於村委會駐地南 2.2 公里。清代世湧公裔孫楚珩公由愛泉莊遷至馬蘭橋,嗣後興旺,以“馬蘭橋莊”另立莊門,原址一九五九年因修建馬蘭橋水庫而淹沒,大部分族人遷居現址,莊名未變,部分遷居紀正晚莊。

清朝乾隆年間,自此外遷較多,其中外遷陝西白河、紫陽、嵐皋等地,在當地發展為望族。

相傳嘉慶年間,本籍人口密集,連年饑荒,士榮公裔孫國瑜公由馬蘭橋遷居陝西省白河縣,經叔父和鄰里的相助,在中廠鎮同心村東山陽凍子溝黃土坪建土房兩間,而定居落業,娶黃家灣觀音巖陳氏為妻,夫婦勤儉持家,家境日漸殷實,經濟條件稍微好轉,又遷往生存環境更好的觀音巖居住,國瑜公因病故於觀音巖,立有墓碑,刻有碑文。

道光丁酉年(一八三七年),由於局勢動亂,陳氏攜子光柏公避亂至白巖高坪溝金花池(現紀家大院)搭建草棚,以炸油條買賣維持生活,陳氏勤勞善良、忠厚朴實、和睦鄰里,依靠勤勞的雙手撐起這個家,日子逐漸富裕後,又立基於亂世之秋,建土木結構石板房五間,後稱“紀家大院”,也就是現在的城關鎮安福村二組,距村委會 1.5 公里處,子孫繁衍於此至今二百餘年,人丁興旺、財源茂盛,有“名門旺族”之稱。

10 幼泉紀莊

世嶽公裔孫集居地,今屬大莊村五、六組,位於村委會駐地北0.5公里處。清初由大莊老屋遷來,因祖字號而得名。

11 金山紀莊

世洪公裔孫集居地,屬大莊村十一組,位於大莊村委會駐地東1公里處。明代由愛泉紀遷來,該地原為楚國居地,名“荊山”,金與荊諧音,後演變為現名“金山紀”。

12 楊仙裡紀莊

世君公裔孫集居地,屬大莊村十組,位於村委會駐地北0.8公里處。清末由幼泉紀遷來,另有徐、吳二姓合居,三姓村民原居楊仙裡水庫裡,後遷至太山紀左側。遷址後仍沿用原灣名。

13 大莊老屋紀莊

世寵公裔孫集居地,屬大莊村八組,位於村委會南0.4公里處,清初由紀正壪遷來,因落業較早故稱老屋。因本屆入譜男丁比較多,該莊譜分卷一、二,十世模公、模齋公為卷一,十世承齋公、金臺公為卷二。

14 太山紀莊

世定公長子魁公裔孫集居地,位於大莊村委會駐五百米。清初由大莊新屋遷來,太山原名泰山,後來演變太山。太山屬於一個大山溝,位於三角山餘脈延伸至此而突起的一座秀峰,俗稱紗帽山。魁公看中此山秀美,在此處開基落業,子孫繁衍,至今四百餘年曆史。

魁公歿葬太山堖頂坐北朝南。魁公十一世孫泰麓公為首修建一進七重青磚瓦屋,紅石打腳,外開五個大門,巷道地面青石鋪成,外牆上有擔垛並附以水墨丹青裝飾、古樸典雅、雕龍鏤鳳、鎔金溢彩輝煌,戲樓雕刻有獅子望天台。如先中堂屋由泰麓公和他的堂叔三衢公共同為首共同修建一進三重祖堂屋上重花格護欄,安置先祖神龕,中重古皮隔欄,懸掛一塊青油煙墨堆成,“德厚載物”匾額,八字門樓上掛三塊大匾,“文魁亞元大夫第”此匾皇帝所賜,筆力遒勁、松墨飄香,太山紀莊文人學士薈萃譽滿荊楚。遺憾的遭文 革洗劫,毀於一旦,匾額用於搭橋之用。

魁公二十三世孫紀春明先生當時任大冶市常務副市長,協同理事會海泉、宏仁、劉小鳳和村黨支部書記貴方先生,按照國家建設新農村優惠政策,群眾集資,政府投資的方式,將祖堂修葺一新,三環水泥路四通八達。門口塘重新護砌,並建有水泥花瓶護欄,塘前建有長60米,寬40米,娛樂活動場所,周圍花臺,苗木花卉襯托,藍球架及體育設施齊全,從西至東二條要道安有路燈,樓房錯落櫛比,大金省道沿村穿而過。丙申歲以仁者宏然、昌滿、志強、金忠為首的理事會,群眾集資知名捐資,在省道南路口建有太山紀灣牌樓一座,雄獅守門。

15 石丘紀莊

世定公次子甲公裔孫集居地,位於馬橋水庫下,村旁有兩丘面積 10 畝(一石)的水田而得名,石丘地處老虎頭山脈下,山青水碧、土地肥美,真乃小溪碧水汨汨、龍洞清泉潺潺。

明朝萬曆年間,按照擇流泉而居的傳統,甲公由大莊新屋遷來此地開基立業,經幾代人藍縷篳路,造出良田 300 餘畝,拓展了龍洞,又修築了上堰和下堰兩道堰壩,農田可直流灌溉,水旱無憂。門口圳溝清流長年不斷,晝夜不捨,是遠近聞名的寶地。

世代質樸勤奮、樂善好施、同甘共苦、有無相濟,得業相勸、過失相規、強不凌弱、眾不欺寡、和氣周流、仁風滂沛,給我當代後裔樹立了楷模。當今社會物慾橫流,希望公之裔孫以祖先功德自警自勵,信奉仁愛、踐行真誠,追求和諧民主,做人無愧天地良心,做事勿損社會他人,為本莊乃至民族的繁榮昌盛多作貢獻。

16 大莊新屋紀莊

世定公三子坤公裔孫集居地,屬大莊村八組,位於大莊村委會駐地東。清初由大莊老屋遷來,因與大莊老屋相對而得名。

17 鋪堰紀莊

原屬武昌縣靈溪鄉靈一里,現屬大冶市靈鄉鎮馬橋村三組。古名“槽馬林”,地處古道十字路口(東西方向大冶到咸寧,南北方向武昌到陽新),因過往客商常在此餵馬而得名。莊前的小溪上建有一座橋面寬約4米寬的單孔石拱橋(1975年三治五改運動中被毀),橋上邊修有踏步以供人洗衣挑水,橋下邊修有堰塘以供田地灌溉,故名由“槽馬林”慢慢演變為“鋪堰”。

莊後有烏台山峰巒疊翠,巍峨挺拔,莊前有長流玉帶水川流不息,環村而過。百畝良田自流灌溉,四季美景鳥語花香。鋪堰又分為上下鋪堰。上鋪堰原為王姓住所,石丘莊元次公五房曰全公玄孫華溶公在白河經商有成(曾開有紀怡和、紀慶和鋪面),還籍後,買下王姓部分房屋,重建一進三重連七間房屋,清朝光緒辛巳歲(1881年)喬遷於茲。下鋪堰由大莊新屋茂棟公三房裔孫華杞公在清代遷入。

鋪堰紀莊雖立莊時間不長,但世代秉承孝友傳家、耕讀為業的遺訓,後輩子孫,人文蔚起,芝蘭滿室。近年來,大學以上學歷有數十人,均奮鬥在各行各業,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而努力工作。

18 茨林嘴紀莊

位於胡鐵村委會駐地一百五十米處。清代康熙初年,坤公支下楚莊公由大莊新屋遷來。因開基時荊棘叢生,地處山嘴故名。相傳楚觀公首先派長子曰瑚、次子曰璉兩公開疆劈士,墾荒造田,豐收登場時,周鄰無賴經常哄搶一空,並因小事受四鄰欺侮。在此惡劣的環境下,再由楚莊公派長子曰浩、次子曰韶兩公去經營,仍被四鄰欺辱。兩公商議決定再派曰旦、旦舜,此兩公一文一武,譽滿荊楚,威振四方,四鄰再無人敢侵犯搔擾。日後,曰旦、曰舜、曰瑚、曰璉四公日夜開荒造田搭棚定居,子孫繁衍,至今三百餘年。

以曰旦公三世孫文耀、文福為首修建一進二重祖堂一座,並建三重青磚瓦屋,外牆擔垛,翰墨丹青裝飾,古樸典雅。祖堂因年久失修殘缺嚴重。1993年以宏茂、昌松、昌炎、昌傑、昌惠先生為首的理事會以自願捐款的形式將祖堂修葺一新,並建具現代風格的彩繪門樓一座。2001年再由理事會為首修建組級公路,實現了戶戶通目標,路面全部硬化,並安有路燈,房前屋後花團似錦,綠樹成蔭,樓房別墅節次鱗比 ,燈火輝煌,文體活動設施齊全時尚。

19 紅屋紀莊

世定公長子坤公裔孫集居地,名紅屋紀莊,又名郭家林。屬大莊村十一組,位於村委會駐地1.4公里。清代章彬公由大莊新屋遷來,曾以紅土築屋而得名。2019年隆重舉辦了紀念信公誕辰2271週年慶典。

20 大羅紀莊

世定公支下富公、蘭公裔孫集居地。屬大莊村 一、二組,位於大莊村委會駐地西北1.1公里處。清代由大莊新屋遷來,曾有羅、紀兩姓集居,羅姓居首,故名羅紀,又與壪對面的細羅紀對稱,亦稱大羅紀。

大羅紀莊自富、蘭二公明末開基落業以來,歷四百餘年,蘭公至曰字派外遷四川。富公生六子,明昊、律、相、贊、卿、柱。明昊、律二公至佳字派,後無記載。明相公至文字派,後無記載。明柱公至曰字派遷四川。明卿公後裔現居十堰市。明贊公生五子佳瑾、球、琳、珪、瑗。長子佳瑾公至士字派外遷鄖西居多。次子佳球公後裔居大莊老屋,部分外遷鄖西。三子佳琳公後裔部分分居大莊新屋,紀正壪。四子佳珪公至士字派,遷四川、徐州、隨州、鄖西等地。五子佳瑗公生六子楚騂、駒、駬、仲、輿、厚。長子楚騂公至士、文、章等三派先後外遷鄖西、竹山、紫陽等地。四子楚仲公僅生一女,譜載“公悲同伯道,祀類庭堅,望風弔古,搔首問天”。五子楚輿公至文字派,遷陝西、鄖西等地。二子楚駒、三子楚駬、六子楚厚三公裔孫除少量外遷四川、鄖西、陽新、霍山等地外,餘現居大羅紀莊。

21 元伯紀莊

世敬、世欽、世和、世泰四公裔孫集居地。今屬大莊村十五組,位於村委會駐地南2公里處。清初由大莊老屋遷來,因人名而得名。

22 楊莊紀

世斐公後裔集居地,原系楊姓莊屋故名。屬馬橋村四組,位於村委會駐地西0.7公里處,清代由本村紀正壪遷來。

23 曹家嘴紀莊

嘉靖初年,該地有曹、金、袁三姓居住,因曹姓人口多,且地處山嘴,故名“曹家嘴”。嘉靖中葉,正一公支下九世孫紀公世哲,自紀正晚祖宅遷居本村曹家嘴落業,其後繁衍壯大,原居三姓逐漸衰敗沒落或遷移。至康熙年,皆有世哲公後裔居住,故稱“曹家嘴紀莊”,地名沿用至今,屬靈鄉紀氏眾多莊門之一。

位於大冶市靈鄉鎮西南,地屬馬橋村五組,又稱曹家嘴紀灣小區。背依大崖山延伸之小山,貌似遊船,故為船地。面朝劉岱山,朝案形如筆架。左邊百米處有“紀氏宗祠”,為金牛裡三個半排地之一。實乃巧結天緣、吸納地氣、聚集人和之所也!東起陳敬新屋以路為界,西至橋頭邊馬欄河以河為界,南起新港與楊莊紀田地相連,北至解家畈小溪以大畈中間溪水為界,佔地面積約五百餘畝。莊門祖堂位於莊子正中,門楣上篆刻“曹家嘴紀莊祖堂”七個鎏金大字,前有池塘一口,面積百餘平米,兩側居住數十戶人家,房屋錯落有致。祖堂、房屋、池塘相互映照,顯得莊重典雅,安定祥和。

曹家嘴紀莊交通便利,蘄嘉高速公路靈鄉出入口位於本莊之東,距離約四公里。三一五省道,即大(冶)金(牛)公路莊前經過,從戴嶺村岔路口進入直走四百米,再右轉直走兩百米,便是本莊所在地。

24 君次紀莊

世諮公裔孫集居地, 今屬大莊村三、四 組,位於村委會駐地西約一公里處。明代由紀正壪遷來,因人名而得名。乾隆年間後,遷居川陝以及十堰較多。二〇一八年底,在四川華陽、重慶等地查明世諮公裔孫數百人。

25 湖西林新/老紀莊

崇禎年間,祖佳良公因家貧,由大冶君次紀壪外出謀生,肩挑簸箕沿蔡家海一路叫賣,結識佘姓朋友,拜為兄弟,從此落業鄂州市塗家堖鎮官田村湖西林莊。後娶蔡氏為妻,生子四:楚信、楚仕、楚俊、楚偉。長次子另定居湖西林新屋紀,三、四子同父母生活,屬湖西林老屋紀。

今日新老屋紀二壪,已成為四百五十多人的繁榮山村,青山環抱,碧水長流,公路迎門環繞,上有金盆聚財寶,代代富貴平安;下有堰柳蘊風光,年年風調雨順。託祖宗保佑之福,沾國家政策之光,新屋紀壪是所在鄉鎮美麗鄉村建設之示範重點單位。坦途入青山,涼亭迎佳賓。農家樂裡遊人不斷,車水馬龍,門前風光無限,屋後鳥語花香,四季百花爭豔,常年鶯歌燕舞。

風水生財富,寶地造人才,新、老屋工農商學兵遍佈國內外,農林牧漁向全世界,家業興旺、人才輩出,博士、碩士、大學以上學歷者五十多人,他們為國作貢獻,為家創財富,為族爭榮光。

26 細羅紀莊

世啟公裔孫集居地,位於大莊村委會駐地西一公里處。明代由君次紀遷來,與大羅紀相對而得名。

27 倉下紀莊

世貴公裔孫集居地,地處紀正晚對面,明末在此地開基落業,相傳住地有一天然糧倉,穀米取之不絕,故名倉下,現居紀正晚莊,同屬馬橋村十三組。

28 周進紀莊

**********待補充

對照世系圖更直觀

附圖一

大冶紀氏•靈一里各莊門簡介•信一公後裔居住地

附圖二

大冶紀氏•靈一里各莊門簡介•信一公後裔居住地

附圖三

大冶紀氏•靈一里各莊門簡介•信一公後裔居住地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大冶紀氏•靈一里各莊門簡介•信一公後裔居住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