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身世之謎20:朱元璋是元朝王室後裔

朱元璋身世之謎

——四川廣安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

在四川省廣安市,至今流傳著朱元璋及相關的故事,如朱洪武兒時當和尚,朱元璋起義修築黎梓衛,朱元璋子孫修建華鎣山寶鼎24座廟等。為此,筆者聯同廣安市委黨史研究室主任侯立新、廣安市作協主席邱秋、廣安著名考古專家劉敏等,深入實地走訪蒐集,並整理成篇,後期還加上一些推理和思考,形成《四川廣安朱元璋現象調查與研究》系列文章,共計6萬餘字,並配上相關內容圖片。

通過現場調查與史料研究,我們基本揭開了朱元璋掩藏的千古謎案:他並非漢人,而是蒙古欽察人,其祖上還是元朝顯赫之極的宰相家族;元朝末年,朱元璋祖上一族因宮鬥慘敗,其分佈各地的族人被迫隱姓埋名,四處逃散……

【之20】朱元璋是元朝王室後裔

當筆者決定寫《朱元璋是元朝王室後裔》這篇文章後,卻遲遲不敢下筆。因為,一旦寫出來,這是對數百年來人們對朱元璋的認識的巨大顛覆,受到的挑戰和批評也肯定非同尋常,甚至可能遭到聲譽攻擊,諸如“吃錯藥了”“腦殼有病”之類。不過,如果不把朱元璋的身世說清楚,前面一系列文章所涉及的疑團都沒法從根本上解決。

但要把朱元璋身世之秘說透,說得令人信服,沒有足夠的資料支撐是不行的。準確地說,首先,要查閱大量的民間族譜資料;其次,得把二十史中寫得最濫、也最難讀懂、又不得不讀的《元史》翻來覆去地讀,特別是《元史》裡記載的可能與朱元璋身世有關的幾個人物——《元史》中的人物,常常就像外國文學中的人物一般,音譯成漢字,很難把它一下子記住;再次,還得借鑑國內研究元明史及朱元璋的一些專家的成果。

經過多方查證,朱元璋真實身份可以揭秘了:他並非普通農民之後,而是元朝王室後裔,也是元末宰相家族。

下面,請允許筆者將相關資料及分析呈述於後。

西南多個姓氏為蒙古後裔,先祖同指元朝宰相

我們先來看看與朱元璋似乎毫無關係的一些家族族譜。

據《鄰水百家姓》記載,鄰水縣么灘鎮西河松柏灘派陳氏,其家譜顯示,為明洪武30多年,始祖陳根祖偕二弟遠根、三弟萬根奉旨入川,分手於涪州,在棋盤石題詩為記:“本是元朝宰相家,洪君追散入西涯。棋盤石上首相聚,風浪河邊柳更斜。從此今日分別後,一家改作千萬家。”


朱元璋身世之謎20:朱元璋是元朝王室後裔

鄰水縣九龍鎮深溝田壩陳氏,其家譜記載,明洪武二十五年,始祖陳大珠同弟陳大根、陳大吉、陳大表、陳大彰五兄弟奉旨,從湖廣黃州府麻城縣孝感鄉大灣丘高坎堰入川,分手於涪州棋盤石題詩為記:“我本元朝宰相家,洪君迫散入西涯,金沙灘前相聚首,棋盤石上柳生芽,姓陳本無三兩字,一家發作千萬家。”


朱元璋身世之謎20:朱元璋是元朝王室後裔

然而,類似的分手詩,遠不止鄰水縣陳氏。在西南地區,現已發現多個姓氏的家譜均有類似的分手詩,如譚氏、萬氏、餘氏、俞氏、於氏、張氏、殷氏等,其分手詩的前兩句大致相同。如餘氏:“餘本元朝宰相家,洪兵趕散入西涯”“余姓原來帝王家,洪軍追散入西崖”“本是元朝宰相家,紅巾作亂入西涯”等。

凡族譜有此分手詩的西南諸姓中,最顯赫的當屬西昌姜坡俞氏。姜坡俞氏的俞姓始祖為元末時期朱元璋手下的猛將俞廷玉,俞廷玉之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皆為明初大將。

根據四川西昌姜坡俞氏《玉里伯牙吾氏家乘》記載,俞氏實為武安城黃羊川第七渡蒙古欽察部後裔,姓玉里伯牙吾氏,大元詔封武平王、誥授太尉、知樞密院事、東路蒙古不花元帥鐵木耳嫡派子孫,其先世累食元封。厥後子孫中,官居宰相的有:燕鐵木兒,撒敦,唐其勢。俞姓始祖俞廷玉即為武平王鐵木耳之嫡長子、宰相燕鐵木兒之從弟。至順元年(1333)三月,俞廷玉以廷試得賜進士及第,當年,寧宗皇帝駕崩,順帝登基,從此以後,太師伯顏依仗順帝對他的寵愛,專權天下。至元元年(1335)七月,伯顏大興燕鐵木兒及宗黨之獄,仇殺無辜。鐵木耳十子也遭誹謗,黜逐(免官驅逐)離京,寓居江南鳳陽府安豐縣(今安徽壽縣)。後至元四年(1338),鐵木耳十子又攜家小宗族扈從避禍而逃,同至廬州城外鳳嶺祖母墳前拜泣,於護城河邊鳳嶺橋頭取玉字諧音更姓為俞,折柳為記,各散一方。撒敦的後裔則北走遼陽,明初時又迴歸廬州,洪武二十七年太祖朱元璋賜姓柏氏,世官廬州衛正千戶。同為玉里伯牙吾氏家族、曾官拜榮祿大夫平章政事的千奴,其後裔在元末時也同樣受到牽連,退居山東鄄城,鼎革之際,改姓為蘇。

俞廷玉後隱居廬州巢縣為民,至正十二年(1360)參加江淮農民起義,2年後成為起義首領,至正十五年(1355)帥巢湖水師投朱元璋,成為朱元璋主將之一。至正十八年(1358)晉升為龍虎上將軍、上護國、同知江南樞密院事,同年九月在攻安慶時陣亡。

西昌姜坡俞氏的認祖詩又略有不同,全詩為:

吾本元朝宰相家,權奸陷害走天涯。

廬陽岸上分攜手,鳳嶺橋頭折柳丫。

否泰是天還是命,悲傷思我又思他。

十人今散歸何處,如夢雲遊浪卷沙。

俞字本無三兩姓,一家分作萬千家。

和其他各族的認祖詩相比,姜坡俞氏先祖逃散與“洪兵”或“紅巾”無關,而是“權奸陷害”。由此,基本可以判斷,西昌姜坡俞氏族譜收藏的認祖詩,是蒙古玉里伯牙吾氏族後裔所收藏的最早的認祖詩,其他姓氏認祖氏皆是在此基礎上逐漸衍變而來。

但可以肯定的是,但凡認祖詩裡有“元朝宰相(帝王)家”的姓氏,皆是同宗同祖,即,其共同的先祖是不花鐵木耳。不花鐵木耳是蒙古欽察部後裔,姓玉里伯牙吾氏,被元朝皇帝封為武平王,歷官太尉、知樞密院事、東路蒙古元帥等職。不花鐵木耳之後,則有多人先後任元朝宰相,故認祖詩裡才有“原本元朝宰相家”。

西南族譜所言元朝宰相,實際也是元朝王室

根據四川西昌姜坡俞氏《玉里伯牙吾氏家乘》記載,不花鐵木耳,其先世累食元封。其意思是說,玉里伯牙吾氏一族,世代被元朝皇帝封王封地。加之該族又是蒙古欽察部後裔,故而在元朝,能享受如此待遇的,也只能是王室。這一點,可將姜坡俞氏《玉里伯牙吾氏家乘》記載與《元史》相互對照,便可得出結論。

姜坡俞氏《玉里伯牙吾氏家乘》記載的“不花鐵木耳”,在《元史》中,則記載為“不花帖木兒”或“帖木兒不花”。因“兒(兒)”與“見(見)”形似,故一些家譜還把其始祖寫成了“鐵木見”,甚至進一步諧音成了“鐵木健”。

這裡首先要說的是,《元史》中,“不花帖木兒”與“帖木兒不花”應是同一人。

細察《元史》可發現,“帖木兒不花”出現頻率遠比“不花帖木兒”高,而最先出現的也是“帖木兒不花”,首次出現在《元史·卷十一·本紀第十一·世祖八》:“(至元十七年【1280】)秋七月辛丑,廣東宣慰使帖木兒不花言:諸軍官宜一例遷轉。”此時,帖木兒不花任廣東宣慰使,此後,他又先後歷官宣徽院使、(襲封)雲南王、翰林侍講學士、知樞密院事、鎮南王、宣讓王、雲南行省左丞、御史大夫、銀青榮祿大夫、宗正札魯忽赤(軍事最高職務)、中書左丞相、(襲封)廣寧王、(進封)淮王、監國。

“不花帖木兒”首次出現,是《元史·卷三十一·本紀第三十一·明宗》:“(泰定五年【1328】)九月壬申,懷王即位,是為文宗,詔天下曰:謹俟大兄之至,以遂朕固讓之心。時倒剌沙在上都,立泰定皇帝子為皇帝,乃遣兵分道犯大都,而梁王王禪、右丞相答失鐵木兒、御史大夫紐澤、太尉不花等兵皆次於榆林,燕帖木兒與其弟撒敦、子唐其勢等,帥師與戰,屢敗之。上都兵皆潰。十月辛丑,齊王月魯帖木兒、元帥不花帖木兒以兵圍上都,倒剌沙乃奉皇帝寶出降,兩京道路始通。”

這裡記載的是文宗在大都即位,而倒剌沙又立泰定皇帝之子寶在上都稱帝,並派兵侵犯大都,這就是元朝時期的“兩都之戰”。結果,上都之兵潰敗,當年十月,齊王月魯帖木兒、元帥不花帖木兒率兵包圍上都,倒剌沙奉寶出降,兩都之戰宣告結束。此時,不花帖木兒為元帥。此後,“不花帖木兒”在《元史》中又出現了7次,如倒剌沙奉寶出降的當月,“庚戌,帝御興聖殿,齊王月魯帖木兒、諸王別思帖木兒、阿兒哈失裡、那海罕及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等奉上皇帝寶。倒剌沙等從至京師,下之獄,分遣使者檄行省、內郡罷兵以安百姓。癸丑,燕鐵木兒辭知樞密院事,命其叔父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代之。”這裡便說得很清楚,不花帖木兒實為東路蒙古元帥,是燕鐵木兒的叔父,兩都之戰徹底平息後,燕鐵木兒便辭去了知樞密院事一職,知樞密院事則由東路蒙古元帥不花帖木兒擔任。

《元史》還載,(致和元年【1328】)冬十二月,加知樞密院事不花帖木兒為太尉,(至順元年【1330】)三月,封知樞密院事不花帖木兒為武平郡王,(至正十三年【1353】)八月,命不花帖木兒襲封文濟王。

我們再看帖木兒不花任知樞密院事的時間。《元史》載:致和元年【1328】十月,帖木兒不花僉樞密院事;後至元元年【1335】,詔知樞密院事帖木兒不花併為御史大夫。

也就是說,根據《元史》記載,不花帖木兒與帖木兒不花幾乎是在同一時期擔任了知樞密院事一職。因此,不花帖木兒與帖木兒不花就是同一人。由於不花帖木兒多次被封王或襲封,而其族人又是蒙古欽察部後裔,他無疑就是蒙古王室了。而且,不花帖木兒官至頂峰時,為中書左丞相,並代理皇帝監國。

多方考證,朱元璋祖上為元朝宰相家族

對朱元璋身世的研究,國內不乏一些學者,現已56歲的重慶涪陵餘成良(筆名餘果真、欽察王子)便是其中一位。據其本人所述,他於2002年便開始著手研究朱元璋,至今仍在繼續。

“研究朱元璋,始於對家族史的研究。”餘成良說,上世紀末,應族人之請,開始對家族史的研究,因為族譜裡有認祖詩,其中的“餘本元朝宰相家”一句一直讓族人不解,同時,族譜裡還有“太祖皇帝同姓”之說,這些都弄得族人云裡霧裡,想弄清原委。

也就從2002年開始,餘成良把研究方向正式轉移到朱元璋身世上來。為此,他不僅跑遍了江南的各個城市,如上海、南京、鳳陽、合肥、武漢、南昌等,還去過貴州、湖南等地,甚至奔赴北京,在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民族學院等大學圖書館查閱資料,還專程拜訪中國社科院歷史方面的專家。經過10多年的持續努力,他現已寫成數十萬字的初稿,其結論是:朱元璋和重慶涪陵餘氏一樣,也是蒙古欽察部族後裔,同出“元朝宰相家”,其蒙古姓為玉里伯牙吾氏。為此,餘成良還特別讓筆者分享了他的部分研究成果:

一是朱元璋出生地不在濠州之鐘離(今鳳陽縣臨淮鎮東),而是江西南昌新建縣石崗鎮餘家村,當地餘氏族人建有天子廟,並代代傳言朱元璋是餘家天子——朱元璋的“朱”,是“餘”去捺筆改姓而成,“臺灣余光中先生在去世前還特別交待族人,一定不要忘了朱元璋是餘家天子。”而“餘”,則源於蒙古玉里伯牙吾氏家族的“玉”。

二是朱元璋父親本名帖木真,元末時曾任南昌達魯花赤,封為南昌王,故朱元璋稱帝后,追封長兄為南昌王,實乃沿用長子世襲王爵的傳統。同時,明萬曆年間,南昌府志的纂修工作得到了朝廷的高度重視,竟派出8個欽差大臣參與,其目的便是為了更好掩藏朱氏一族祖上歷史。

對於餘成良的研究成果,因未見其依據之全,暫不便置於可否,僅因其研究持續10餘載而不棄,實在令人佩服。不論其研究成果能否立足,至少可以說明一點:朱元璋與餘氏宗族,或者說與蒙古玉里伯牙吾氏一族,有著辨不清說不明的聯繫。若不然,餘成良會為此糾纏這麼多年麼?

拋開餘成良的研究成果不說,其實,鄰水明代入川的一些陳氏族譜裡,也隱晦地記載著與朱元璋同宗同族之義。因朱元璋及整個大明王朝對其祖上真實身份的極力掩蓋,民間族譜自然不敢明說,只能隱晦。為了不讓後人忘記家族與朱元璋同宗同族的這一驕傲,陳氏族譜便將這一秘密暗藏於字輩詩裡——古時,家族裡的所有根脈,都必要熟記字輩詩的。

如鄰水么灘鎮西河松柏灘派陳氏,明洪武年間入川始祖陳根便是帶著字輩詩入川的,其詩為:“滿朝珠紫獻,丹桂定有根。伯世山單尚,一邦顯文明。”這裡,“滿朝珠紫獻”,意在表明祖上在元朝時屬朝中貴族,甚或是帝王之家,故才有可能享受滿朝文武貢獻的珍奇異寶。“丹桂定有根”則是隱諱地表明,朱元璋實際也是元代帝王之根。丹,即朱;桂,代指八月。二者相合,即暗指朱重八——朱元璋。

朱元璋身世之謎20:朱元璋是元朝王室後裔

如果僅是這麼一首字輩詩,讀者必定會認為作者分析得太牽強。下面,我們再看鄰水九龍鎮深溝田壩陳氏明代入川后的字輩詩:“大章飲祿根用祖,萬元明文國道昌。可信天開光吉慶,榮崇世代永興揚。”第一句“大章欽祿耕用祖”,其實也暗含朱元璋之義:“大章”即指朱元璋,“欽”即皇帝,整句大概意思即為,朱元璋與陳氏都是同一祖宗下來的。

再看鄰水牟家坪陳氏,字輩詩從明代開始至今,已逐漸演變成56個字,其中前兩句是:“上天丹桂應文章,國士懷書從可昌。”這裡雖隱晦,但卻比前面兩個陳氏字輩詩更容易看得出來一些:“上天丹桂應文章”指的就是朱元璋——上天,即指皇上;丹桂應文章,即指朱元璋。“國士懷書從可昌”則是在提醒族人:族人中,若有報國志士者,如懷揣家譜面見皇上,一定能飛黃騰達。

朱元璋身世之謎20:朱元璋是元朝王室後裔

綜上所述,朱元璋祖上也是“出自元朝宰相家”,從其根源上講,同屬蒙古王室,祖上為元朝宰相家族。

也正因如此,元末農民起義四起時,作為巢湖水師首領的俞廷玉主動投奔了朱元璋。同時,儘管元朝一直把漢人視為低等民族,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卻絲毫沒有民族偏見,並明文規定:蒙古人、色目人,有才能者同樣提拔重用。若說朱元璋是一個胸懷博大之人,其稱帝后,劉伯溫便不會主動致仕還鄉,甚至朱元璋想再次詔回時也被拒絕了。而且,和朱元璋一起打江山的老臣也不會被他一個一個殺掉。這隻能說明,朱元璋對自己的身世心知肚明,但卻不能走漏半點風聲——他作為蒙古王室後裔的身份一旦被揭曉,只會引起天下子民揭竿而反——畢竟,元朝末年,農民起義四起,大多是舉著推翻外族統治這一義旗的。

因此,朱元璋的身世,不僅朱元璋本人要牢牢守住這個秘密,整個大明王朝都必須守下去。故而,我們之前所寫的系列文章,所反映出的諸多讓人難以理解的現象,都可以得到合理的解釋了。否則,永遠就很難解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