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早有耳聞,河南境內有一條橫穿絕壁的掛壁公路,那裡有一群常年生活在懸崖頂上的山裡人家,名為郭亮村。2018年6月初,我們一行懷著強烈的好奇心由北京駕車前往,要一睹其“廬山真面目”。

汽車抵達萬仙山風景區門前,遊人須將汽車停泊在山角下,乘坐擺渡車上山。這種方式似乎是近年來許多旅遊景區的常規項目,只是可憐了我們這些遠道而來的遊人,原本想親自體驗一把在掛壁公路上駕車行走的感覺,看來只得遺憾放棄。

擺渡車沿著蜿蜒盤旋的絕壁山路前行,最終停留在海拔1700米高的懸崖上,郭亮村就坐落於此。這裡位於太行山深處,據說,在東漢末年,連年災荒,加上地主和封建官府的剝削壓迫,民不聊生。太行山區的農民郭亮率饑民揭竿而起反抗壓迫,農民紛紛響應,很快形成了一支強大的隊伍。後因寡不敵眾,郭亮只得退守西山絕壁,於是,他們的後人世世代代就生活在這封閉的山溝裡。


[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儘管如今修通了一條通往村裡的水泥大道,但仍然保留著昔日進入村莊的唯一一條石板小路。村口是一座用石塊壘砌的圓弧頂大門,周邊是石壘圍牆,淺紅色的石面上印跡斑駁,彷彿歲月刻下的滄桑歷程。可千萬不要小看了這座石門,它絕對是郭亮村的標誌,許多影視劇裡都有它的芳影。一旁豁然立著兩塊石碑,書有“太行魂”、“中華影視城”,似乎在彰顯著它的顯赫地位。

在當地導遊的帶領下,我們繞村觀賞,一路上游人絡繹不絕,曾經作為影視背景的街巷、院落比比皆是。據介紹,有40多部影視劇的攝製組曾住在這裡拍攝過外景,著名導演、演員,教練員、運動員,不勝枚舉。甚至,連這裡許多普通村民都曾多次跑過龍套,與他們交談中,如數家珍。此外,全國有眾多的院校和攝影協會把這裡定為基地,常年有學生和影迷在這裡採風。


[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一路走過,感覺村莊雖然不大,但相當有特色。一是周邊群山環抱,絕壁雄渾巍峨,粗獷恢弘;紅巖翠峰重疊,高聳入雲,連綿不絕;還有峽谷、飛瀑、溶洞、老樹散落其間。二是這裡保持著原始的“石器”風貌,石路、石牆、石院、石宅,五花八門,“石”全“石”美;加之整個村莊依山勢而建,房子不分行,不成排,錯落有致,參差不齊,形成一種自然的和諧之美。

毋庸諱言,準確地說,由於長期的交通不便,這裡仍然處於十分落後的狀態,能夠撲捉到五、六十年代,甚至解放前的影子。正是這種純自然的美和人文環境的陳舊,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才受到影視和藝術人員的如此熱捧!作為旅遊景點,我是十分喜歡並推崇的。

距離村莊二公里,是一處觀察周邊環境的最佳位置,能夠清楚地看到郭亮村三面環山,一面臨崖,下面是萬丈峽谷。近旁一塊木牌上寫著“天梯”二字,並有一根粗繩攔住。導遊說:這是當年村民上下山的唯一通道。我壯著膽子跨了過去,腳下是一條一尺來寬、近乎垂直的、在絕壁上鑿就的石梯,沒有扶手,下面是萬丈深淵。同行的人都不敢下去,我壯著膽子走了三五十米,眼見下面深不見底,確實令人不寒而慄,趕緊折返回來。


[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離此處不遠有一座用石頭構築的炮樓,把守著這條唯一通道。這是拍攝電影《戰爭角落》遺留下來的,如今成為一道景觀,讓人們追憶那逝去的抗戰年代。進入裡面,炮樓完好如初,感覺那一個個洞開的槍眼,彷彿兇惡的狼眼緊盯著外面。炮樓有兩層,建有樓梯,登臨樓頂,能夠俯視山谷,村莊。

第二天拂曉,我們在雄雞的鳴叫聲中來到了掛壁公路,決定用腳步來感受它的神奇。絕壁長廊採用半開放式的結構,公路緊貼著絕壁表層開鑿,壁沿保留著一米左右的牆,起到支撐作用;每隔一段距離開一個窗,能夠採光和通氣。這工程似乎與距離不遠的“紅旗渠”非常相似,閃爍著毛澤東時代的光輝。

1972年,為了讓村民和子孫後代告別與世隔絕的生活,村裡13名青壯勞力在村支書申明信的帶領下,決心在絕壁上修建一條公路。他們集資購買了鋼錘、鋼釺等工具,在無電力、無機械的條件下,全憑人工,歷時五年,硬是在絕壁中一錘一錘鑿出一條高5米、寬4米,全長1300米的石洞。據說,整個工程清理石渣2.4萬立方,消耗鋼釺12噸,鐵錘2000個。當初,上至70歲的老人,下至8歲的娃娃,人人上工地,大石塊用力搬、挪、抬、翻、推到崖下,小石塊裝進筐、簍、籃子裡,倒往崖下。


[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我們沿著公路朝下走,不斷有上山或下山的汽車、摩托車從身旁路過,由於山裡空曠、寂靜,車輛離得老遠就有很大的聲音在洞裡震響,給人以壓迫感,我們不得不緊貼壁沿讓其通過。從洞口朝對面看去,村裡人家的住房彷彿臨崖壁而建,其實這些房子距離崖壁至少有10米、甚至20米遠。但是,仰頭朝上看,岩石凸凹龜裂、縫隙可見,似乎有隨時掉落的可能。


[散文] 絕壁上的人家


百度搜索逸飛中文網,欣賞更多精彩文章,詩意每一個平凡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